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园中面积34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清皇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四十景
盛时的圆明园有长春园、绮春园、圆明园等一百多处园林风景群,四十景是指园内独成格局的40处景群,而每一景就是其中一座“园中园”或园林建筑群。
圆明园四十景是: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洲清晏、镂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长、月地云居、鸿慈永祜、汇芳书院、日天琳宇、澹泊宁静、映水兰香、水木明瑟、濂溪乐处、多稼如云、鱼跃鸢飞、北远山村、西峰秀色、四宜书屋、方壶胜境、澡身浴德、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接秀山房、别有洞天、夹镜鸣琴、涵虚朗鉴、廓然大公、坐石临流、曲院风荷、洞天深处。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官僚、军阀、土匪的毁灭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 圆明园九州景区
九州景区,在宫廷区的北面,它以约 200 米见方的后湖为中心,环绕九个小岛,象征全国疆域“禹贡九州”,九个景区依次是:“九州清晏”、“镂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以及周边的长春仙馆、山高水长、万方安和等如众星捧月般的分布。这一景区是圆明园的核心区域,以宴游为主。在历史上,九洲景区是集圆明园建筑、艺术、收藏之大成的精品核心区域。九个小岛均属于圆明园四十景之一。 后湖九岛上精巧的殿、阁、楼、堂、亭等建筑及各式的山石、树木、花草,组成各自独立而又彼此相借成景的景观。其中有种有上万株文杏的“杏花春馆”,有似登岳阳楼一览洞庭湖之胜慨的“上下天光”,有凿池为鱼乐园仿杭州玉泉观鱼的“坦坦荡荡”,有近可饱览后湖景色、远眺西山风光皆都成画的“天然图画”,有梧桐如盖、环境清幽、可在其中读书养性、谈古论今的“碧桐书院”、“茹古涵今”,有登其山可一睹宫廷区的严谨壮丽的“慈云普护”。总之,或反映帝王的愿望,或表示一首诗的情思,或展示一幅画的意境,或是祖国名山胜水、名园胜景的再现,或是读书养性的佳境。后湖的湖光山色真是幽美恬静令人陶醉。每当春夏时节,岛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各色鲜花争相开放。
“天然图画”的万杆翠绿欲滴的修竹与“碧桐书院”的梧桐相映,“牡丹台”千万朵怒放的牡丹花香沁人心脾。各种殿、堂、楼、阁、亭、榭或建于山丘环绕之中,或居于土山之巅,或临于水池溪旁,或深入水中。后湖的水清澈宁静,在水平如镜的湖水之中,倒映着周围美丽迷人的景色,那蓝天白云、翠竹秀山、殿宇亭榭仿佛都飘浮在水中,随着轻波连漪飘动。若是皓月当空,明月倒映湖中,后湖沿岸的山水、亭台楼阁,在月光笼罩下都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银灰色,这景色简直使人如痴如醉。 当今的圆明园遗址公园含长春园、绮春园和圆明园,史称圆明三园。而游客通常所走的路线均在长春园和绮春园,并未进入位于西北角的真正的圆明园。圆明园己于1860年被八国联军彻底焚毁,现在只能看到地上残留的些许遗迹,站在遗址旁,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继续在默默地申诉所遭遇到的多次浩劫。
下面采用同一地点图片对比的方式感受昔日位列中外皇家园林之冠的园明园之核心的九州景区曾经的瑰丽与今日的荒芜。 正大光明
正大光明位于圆明园大宫门之内,为圆明园四十景之首,是圆明园的正殿,实即清帝在圆明园的前朝。前为出入贤良门,左右有东西配殿五楹,分别为茶膳房、御书房、清茶房和军机处。正大光明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前后有出廊,灰瓦,卷棚歇山顶。殿内有雍正帝手书楹联“心天之心而宵衣旰食;乐民之乐以和性怡情”,及乾隆帝所书“遹求宁观成,无远弗届;以时对育物,有那其居”。东壁悬御书《周书·无逸》,西壁悬《豳风图》(至英法联军焚园时,似悬挂圆明园全图)。殿后有寿山,山上有笋石,后移至今颐和园仁寿殿。 这是现在看到的正大光明遗迹。 九州清晏
九州清晏为圆明园中最早的建筑物群之一,位于圆明园西部。南面是前湖,与“正大光明”相隔;北边是后湖,后湖周围有九个人工岛,九州清晏就在其中一个小岛上,占地约70万平方米,位于圆明园九州地区的中轴线上。九州清晏由三组南向大殿组成,第一组为圆明园殿,中间为奉三无私殿,最北为九州清宴殿;中轴东有“天地一家春”,为道光出生处;西有“乐安和”,是乾隆的寝宫;再西有清晖阁,北壁悬挂巨幅圆明园全景图,原图现存法国巴黎博物馆;道光十年又在“怡情书史”附近建起“慎德堂”等殿宇,都是皇帝寝宫。 这是现在看到的九州清晏遗迹。 镂月开云
镂月开云原称牡丹亭,位于九洲后湖东南角,九洲清晏之东,天然图画之南。它修于乾隆九年(1744年),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个皇帝,当年曾一起在这里赏牡丹。因而这里被看作是“太平盛世”的象征。乾隆九年(1744年)牡丹台改名"纪恩堂"以纪念康熙六十一年祖孙三代在此聚会赏花的往事。镂月开云的主体建筑为纪恩堂,殿以楠木为材,上覆金碧二色琉璃瓦,焕若金碧。前植牡丹数百本,后列古松青青,环以朵蘤名葩。乾隆即位后,改称“镂月开云”,乾隆三十一年,又亲题"纪恩堂"匾额;院内植各色牡丹数百株。 这是现在看到的镂月开云遗迹。 天然图画
天然图画的主体建筑为一方楼,楼北为朗吟楼、竹萿楼、五福堂、竹深荷静,西为静知春事佳,东为苏堤春晓。临湖建有朗吟阁和竹薖楼,登楼可远眺西山群岚,中观玉泉万寿塔影,近看后湖四岸风光,景象万千,宛如天然图画一般。这一景的园林植物配置也独具匠心 , 院内有翠竹万竿,双桐相映。五福堂阴,有玉兰盛开。该株玉兰为圆明园初建时所植,弘历儿时常至花下游,视其为同庚。此树被称作御园玉兰之祖。 这是现在看到的天然图画遗迹。 碧彤书院
碧桐书院是圆明园较早建成的一组建筑,雍正时期名曰“梧桐院”。碧桐书院四面环山,林木茂密,是一处非常清静的地方。建筑由错落有致,形态各异的大小院落组成,共三进院落,正殿檐下悬有雍正御书“碧桐书院”匾额。正殿内还设供皇帝休息的床、炕等。碧桐书院是清帝读书、作画的地方,书院周围种植有大量梧桐树。 这是现在看到的碧桐书院遗迹。 慈云普护
慈云普护,是一处寺庙园林,该处寺庙建筑充分体现了雍正崇教的复杂性。雍正在作为亲王时崇信佛教,经常在亲王府和当时的亲王花园——圆明园内请一些知名法师讲经说法,即便给康熙献寿礼都是献的手抄佛经。在其即位之后,对道教又情有独钟,在圆明园听道士讲经修炼,并在秀清村练丹吃药以求长生。慈云普护欢喜佛场殿内供奉的是藏教密宗欢喜佛,以求多子多孙。在其正殿慈云普护供观音菩萨,亦是求子,只是所求对象不同。龙王殿内供龙王,为的是风调雨顺。自鸣钟楼大自鸣钟为其早起理政提醒时间。所以该景建筑虽少,但实用功能却很强。
这是现在看到的慈云普护遗迹。 上下天关
上下天光是圆明园较早修建的一组建筑,在雍正年间就已经建成。上下天光的命名来自北宋文豪范仲淹的传世名作《岳阳楼记》中的诗句“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主体建筑为“涵月楼”,是一座两层敞阁,外檐悬挂乾隆御笔“上下天光”。涵月楼是一组临水的建筑,前半部分延伸入水中,左右两侧各有一组水亭和水榭,用九曲桥连接在一起。这组建筑也因此而极为唯美巧妙。到了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上下天光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原本的九曲桥,水亭和水榭被拆除,主体建筑“涵月楼”也改建为模仿嘉兴烟雨楼而建造的“烟雨楼”。这次改建使原有的意境大为受损,但仍很特别。咸丰年间,在烟雨楼北侧搭建天棚,并恢复旧称“上下天光”。 这是现在看到的上下天光遗迹。 杏花春馆
杏花春馆位于圆明园的最高点,意仿祖国之西北昆仑山。康熙年,胤禛称其为“菜圃”,雍正四年易本名是一处以农村景象为题材的园林景观。整个的建筑布局具随意性,矮屋疏篱,纸窗木榻。馆前的菜圃里根据不同的季节,种植有各类瓜果、蔬菜类,有着浓郁的田园风味。盛时的杏花春馆,一到春季,杏花烂漫,这时皇帝总要来到这里一边品尝美酒,一面欣赏杏花。该景建筑在雍正年间还有些农家味道,到乾隆年已是面貌全非。这里有大殿五间前后抱厦的轩(春雨轩),有重檐四方亭的杏花春馆,有斋,有土地祠,甚至还有城关。其造园意境完全按乾隆想象中的山庄景色成造。杏花春馆的叠山艺术很高,与廓然大公、狮子林的堆山有同等的艺术价值。其东北是山石加土山,以土山为主,山中有山道和城关。其中部围绕着主要建筑的山峰为太湖石堆叠。与坦坦荡荡交界处为青石堆叠且有山洞及山亭装点。 这是现在看到的杏花春馆遗迹。 坦坦荡荡
坦坦荡荡是圆明园较早建成的一组景区,康熙末年就已建成,起初叫“金鱼池”。坦坦荡荡分南北两大景区,南面是一组中式建筑,中间一间正殿,外檐悬挂乾隆皇帝御笔“素心堂”匾。此堂一般是帝后及皇太后来此游玩、休息的地方。素心堂东殿为半亩园,是帝后及皇太后进膳的地方。在中式建筑的北面就是坦坦荡荡的主要建筑——圆明园内最大的观鱼池。观鱼池平面呈正方形,中间建有一敞榭,外檐悬挂有乾隆御笔“光风霁月”匾。光风霁月殿南北有三组鱼池,南面的要大一些,北面两个池子略小一些。西北方的水池中建有一座四方亭。坦坦荡荡整体布局与杭州“玉泉鱼跃”颇为相似,整个鱼池中养有各种小大金鱼数千尾。金鱼池内建有太湖石围成的鱼窝数个,这种设计十分微妙,每到冬天鱼池水面结冰,但由于鱼窝内很深,温度较高,鱼可以在鱼窝内过冬,这样就免去了秋季捞鱼的麻烦。这种形式的鱼池在清代皇家园林中是不多见的。该景四面环水,西北外侧有山,西、西南、东南均设跨溪木板桥,其北有一造型极其美观之石桥——碧澜桥。 这是现在看到的坦坦荡荡遗迹。 茹古涵今
茹古涵今亦总称韶景轩,位于九洲清晏西侧,东临后湖,修建于乾隆四年 (1739) 前后,共有殿宇、房间、游廊、平台 39 座 148 间 (游廊 73 间) ,重檐大亭一座,垂花门一座,随墙门五座。乾隆三十三年 (1768) 有较大的改建。本处为皇帝冬季读书之地,装修较豪华。室内有楠木樘板,四面窗装饰有紫檀木窗框,楠木窗芯。该景盛时植有松柳,竹香斋前为竹林。茹古涵今主体为方形大殿,殿内悬挂有乾隆御笔“韶景轩”。韶景轩位于本景区最北部,韶景轩二楼是欣赏西山及后湖最佳的地点。为了更好的欣赏西山及后湖景色,茹古涵今四周很平坦,没有高山,其余建筑修建的也较矮。茹古涵今四周宽敞清幽,一直是清朝皇帝与大臣谈古论今、吟诗作画的地方。 这是现在看到的茹古涵今遗迹。 长春仙馆
长春仙馆四围山环水绕,进出由木桥与其它景区相连接,是一处园中园式的建筑风景群。始建时间不晚于雍正四年 (1726 年 ) ,初名莲花馆,有殿门3间,正殿5间。自雍正七年起成为皇四子弘历的赐居之处。道光中叶改建九洲清晏帝后寝宫区时,亦曾寝居于本景。本景可谓御园第二处帝后寝宫区。岛上是由四个院落组成,其中东院为正院,是一个完整的小四合院,由倒座房、垂花门、东西厢房、正房组成。正房外檐下挂乾隆御书“长春仙馆”。长春仙馆正北跨溪建有亭桥一座,名曰“鸣玉溪”。 这是现在看到的长春仙馆遗迹。 曲院风荷
曲院风荷位于福海西岸同乐园南面,正殿一排5间,仿照杭州西湖曲院改建,跨池还有一座9孔的大石桥。该园始建於西元1729年左右,这是仿杭州西湖的“曲院”。西湖的曲院,原来是宋朝的一处酿酒作坊,四周有池,荷花最多,随风摇荡其中,因而取名“曲院风荷”。乾隆很喜欢这个景致,於是南巡江南时仿此景置於园中。乾隆曾经赞扬此处佳景赛过杭州西子湖。 这是现在看到的曲院风荷遗迹。 圆明园,诞生在康熙年间,成长于雍正王朝,风华在乾隆盛世。它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汲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真可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圆明园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乾隆皇帝说它:“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而且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 历经三百年,曾经享誉世界的万园之园成为了今天的遗址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