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会到真会

叶下静听雨

<p class="ql-block">开学认真聆听了重庆小语张咏梅老师的讲座,其中有一点印象特别的深刻。他以学习开车为例,说明从学习语文到最终形成语文能力,具备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年前我拿了驾照却绝少开车,几乎不会。暑假里,我坚持每天练车一个小时,足足练了两个月,真的是体验了从学会到真会这一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准确地说,自己还不完全算一个成熟的司机。学车也要经历这样的几个阶段:首先你要掌握驾驶技术的基本知识,并形成基本的驾驶技能,大致相当于能拿到驾照。但是你只能算是能把车开走,仍不具备驾驶车辆在公路上行走自如的能力。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你无法综合地判断和处理在真实情境中的各种情况。真正在公路上开车的时候,会发生很多很多不同的情况,在各种真实的情境中,你有灵活果断处理各种情况的能力了,才算是一个真正驾轻就熟的司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就像我们的语文课程,在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中形成语文能力。当你学习了语文的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以后,你会真正用语文这个工具来为自己的学习及生活服务了吗?显然是不能的,你必须要经历长期实践的经验累积。这也给我们的语文教学一些启示,必须要重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和情境性,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形成实践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平时讲起这些话来似乎有点空洞。昨天正好去参加了我侄女的婚礼,两位可爱的小年轻在婚礼上互相念了写给对方的一封信。侄女是语文老师,字里行间饱含深情,她的信真实、朴实又感人,在场的观众静静地听着,默默地被感动着,侄女读完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而侄女婿呢,显然语文能力是不够的,没有表达他真实的意思,听众还有偷笑的,有亲友直言他有点太随便了。我觉得可能不是随便,他的语文能力只不过如此。好多孩子走上社会以后,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不够,基本语文素养不够,有文凭没文化的现象比比皆是,这难道不是语文教师的悲哀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就这一表述看,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又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就不能为教而教,要将语文的知识放入真实的情境中,并且通过巧妙的安排语文的教学来让学生形成听、说、读、写的实践能力。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学了《中华美食》这一课之后,让学生去了解中华美食的由来,故事,诗词等,了解人们对生活的寄托和名字深刻的寓意。然后让学生去亲手实践,学一学,制作一道中华美食。学的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心路历程和体验感受,记录下劳动的不易和乐趣,进行热爱劳动和珍惜粮食的教育,体验挑战自我,战胜自我,收获的喜悦的过程。在品尝美食的环节,感受家庭的欢乐,品尝中华之味。将传承中国千年的美食文化,深深地扎根在孩子心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比传统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就真正的体现了学习的综合性,情境性和实践性,可以让孩子们累积一些真实情境中的语文能力和经验。也就像成为一个真正的司机一样,在公路上游刃有余地安全行驶,形成一种处理任何真实情景的能力和素养。将"学会"变成真正的"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