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秋节在中国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追溯其来源,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月亮崇拜。那是人们崇拜月亮只是一种朴素的敬畏心理。随着政权出现,祭祀月亮成为一种特权,是地位的象征。到唐代,诗歌的繁荣推动了“中秋节”一说正式诞生。唐代主要是夜晚饮酒赏月,这是文人阶层、市民阶层的闲情雅致。宋代是全天狂欢过节。直至明代,社会各个阶层都热热闹闹过中秋,团圆成为核心主题,月饼成为其符号象征,人们互赠礼物,中秋的习俗变得更有世俗意义,人们更加贵人伦、重亲情。</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这样,月饼在明代形成,直到今天,始终能保持基本特征不变。六百年来,中国人在满足共识的前提下各显神通,创造出琳琅满目的品种。今天的月饼,按照地域风格可以分为京式月饼、广式月饼、苏式月饼、滇式月饼、台式月饼等品类;按照馅料,可分为五仁、豆沙、火腿、海味月饼等;按饼皮,有酥皮、浆皮、混糖皮;按口味,有甜口、咸甜口、麻辣口;按外观造型,可分为花边月饼、光面月饼、画面月饼,以及小朋友喜欢的动物造型月饼等。中国人聚拢在月饼这个大的符号下,充分展示着个性。同时在各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文化兼容体现于物质之上的现象也甚多。</p><p class="ql-block"> 民间文化是民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间文化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层文化往往是对民间文化选择、改造和精致化的结果。 </p><p class="ql-block"> 中秋节是中国人心中最特别的“意义账户”,几千年来中国人把许多的意义存储进这个账户里。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古老的民俗节日还有很多,他们的起源,都和土地、和农耕时代的生活、和先民朴素的梦想有关。……如果说岁月的累积形成了历史,那么,这样的日子的反复叠加,就是在参与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的构建。当它们千百年来被这块土地上的一辈辈的子民们,经由文字的或口头的方式代代传递,而逐渐累积成为一种公共记忆时,便也是在铸造某种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基因,使人产生集体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归属感。这是一种不露声色的渗透,润物无声,在我们懵懂无知的童年,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血脉,左右了我们的思维和行动的方式和路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