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与学问的故事-读《杨振宁文集》、《普林斯顿的幽灵-纳什传》有感

开心

<h3>  学者的故事以及学者做学问的故事,常常可以给人们带来深邃的启迪。</h3><h3> 闲暇之余,拜读了《杨振宁文集》、《纳什传》之后,有了一番感受和体会。</h3><h3> 笔者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书、与学问打了一辈子交道。每每谈及这个话题,仍然感到茫然。为何做学问、如何做学问,似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似乎是一个“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话题。但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教授以及纳什做学问的过程中可以捕捉到许多让人终生受益的亮点。</h3><h3> 杨振宁1983年2月19日在对香港中学生的讲话(关于怎样学科学的一些意见)中尖锐地指出:“现在的考试,特别是中国的考试制度,或者说是在中国文化影响下的社会的考试制度,似乎要强调这样的准则,这样的准则是歧视那些特别擅长动手的人,而那些懂得怎样动手的人恰恰是中国最需要的人才。中国也需要考试成绩好的人,但依我看,更需要那些能做事立业的人才。”又说,中国的传统观念太倾向于崇拜权威,而不鼓励年轻人开创新路子。我一贯强调的与此有关的一点是:渗透式的学习。你可以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也可以不釆用这种通过逐步理解进行系统化学习的方法。我想强调这种知识间相互渗透的学习很重要,并且也是在中国文化中不受重视的。因此重要的是,你们每个人要了解到有另外的一种学习方法,它也是值得引起你们注意的。杨振宁在这里所说的另外一种方法,指的是“归纳法”。他在“读书教学40年”中写道“在联大,我有了一个扎实的根基,学了推演法。到了芝加哥受到新的启发,学了归纳法。1984年1月21日在与中国访问学者和留学生的谈话中他又再一次强调指出:“美国学物理的方法与中国学物理的方法不一样。中国学物理的方法是演绎法,先有许多定理,然后进行推演;美国对物理的了解是从现象出发,倒过来的,物理定理是从现象归纳出来的,是归纳法。演绎法是学考试的人用的办法,归纳法是做学问的办法。历史上许多大科学家也都是如此。他们善于从细小而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牛顿通过摆弄木球洞察天空的秘密,爱因斯坦盯着一艘逆水而行的轮船入了神,冯.诺伊曼则在扑克对局里得到了灵感,第一个认识到社会行为可以对博弈对局进行分析。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数学家纳什小时候最热衷的事情是做实验,对自学总是乐此不疲,喜欢钻研并提出问题。纳什在攻读研究生期间很少读书,他的理由是,过度学习二手知识可能损害创造力和独创精神。他喜欢通过谈话和出席前来访问的数学家的讲座来学习。他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思考上面,总是喜欢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纳什深恶痛绝单纯的吸收知识,强烈要求通过实践进行学习和研究。他讨厌在智力上存在依赖性。</h3><h3> 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共识:要做学问的主人,不要做考试的奴隶。</h3><h3> 原载《黃山学院报》总第207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