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最好老师

善见吧

朋友别不相信,我最好的老师是父亲——一个地道的农民。刨去感情因素,以“传道受业解惑”这把标尺衡量,拿学校老师比,依然如是。牙牙学语,吃饭行路,认字数数,握笔写字,耕田种地,养鸭养猪,扬斧拉锯,砌砖盖瓦,趋利避害……他都是我的好老师,没有任何老师这么全面教育,这些按下不表。讲点“语文”的、“数学”的、“理论”的。<br> “要多喝水!”这句话,医生常说,众人也拿来劝他人。我读初中时,父亲有一次身体不适,我也劝父亲多喝水。父亲的回答让我思路开阔不少。他说,你这叫做“鹦鹉学舌”,不是你自己真懂的东西。水不是多喝才好,喝合适就好。野草生命力那么强,水太多也会把它淹死。人喝水过多,胃会不舒服。人不能听到什么就信什么,自己要动脑子思考,社会上的东西也一样,以后会慢慢知道,历史上,统治者都说自己最爱民,其实很多统治者是鱼肉人民为自己。<br> 父亲特别善于在恰当的时机用鲜活的例子教育我。我听来入耳入脑,像极深的石刻牢记于心。<br> 小学五年级(那时小学五年制)寒假,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家访,把我期末试卷递给我父亲,说我期末考试成绩不好,平时作文写得不错,这次写偏题了。我父亲认真地听着,没有多说话。老师告辞后,父亲对我说:“读书要细心而灵活。脑子不会转弯,读不好书的。题都没看懂,写了也白写。”然后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古代一次状元考试,考官给每个考生发一张火柴盒大小的答题纸,试题是《写一万字的文章》,应考者一看都蒙了,这么小一张纸片怎么能写下一万字文章?这么短的时间怎能写完一万字文章?只有一个考生稍加思索即下笔答卷,不到一刻钟就交卷。皇帝和其他考官看了拍案叫绝。文章只有19个字:“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皇上万岁,万万岁!” 这考生中了状元。父亲解释说,大家想的是写一万个字的文章,这个考生根据实际想到写一个“万”字的文章,非常切题,聪明过人。我至今不知道这个故事出于何处,但我永远记住父亲用这个例子告诉我要注意动脑筋审题,太鲜活了。再说,按照命题作文常规要求,状元文章也算符合紧扣题目,主题突出,层次分明,结构完整,语言流畅,思想性强的要求。<br> 一次,我背除法口诀突然卡壳了,去拿书看。坐在旁边看医书的父亲说:“珠算口诀不但要背得滚瓜烂熟,还要弄明白口诀的原理。懂了原理,忘记了可以自己想出来,不用找书看,比如口诀‘三一三剩一’,意思就是三除一商三剩下余数一。学习要避免‘狗吃生米不消化’,这样才能把书读好。”他引用的俗语“够吃生米不消化”,我至今记忆犹新,比干巴巴说教“要理解地背”效果好多了。 父亲营造激励学习的环境,也是一流,至少在农民里是这样。父亲的房间洁净而简单。一张“风车格子顶”木床,一只景德瓷枕头,床头总是放着三本书:《字典》《通书》和《中草药》,都是民国出版物。床前一张家乡生产的红椎木书桌,书桌两个抽屉,家乡俗称为“日字台”,桌上是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和镇纸,还有记事簿和一些书籍,我印象比较深的是《鬼才伦文叙》《三国演义》《西游记》《隋唐演义》《杨家将》《繁体字与简化字对照》。墙上悬挂他和我母亲的画像、西洋挂钟和两幅画。<div><br></div> (父亲常放在床头的《字典》)<div> 拨动我心弦的不是画,而是画上的题词。一幅题对联“碧纱待月春调瑟,红袖添香夜读书。”下联是宋代赵彦端的词句。另一幅题词则是宋代赵恒《励学篇》诗中两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题词对我太有诱惑力了!想到读书就会有金钱、读书就会有美妻,还有美女陪左右。想到这些,虽村里同龄人晚上几乎都打鸟抓鱼,打牌下棋,结伴游戏,我们兄弟晚上有空是点着煤油灯看书学习。父亲能将简陋的房间营造出这种文化氛围,诱导子女形成读书习惯,我真是发自心底的佩服。如果不是有父亲这个最好的老师,我这个刚好在文革十年读小学中学的农民仔,恢复高考想考上大学,简直白日做梦。我中学同年级没有其他同学考上大学,中专也没有。这与同学无关,中学课程表大半是“劳动”二字,钢板刻印“教材”内容也是垦荒种菜,挖塘养鱼,打柴做饭,种茶采茶炒茶之类。</div> 我报读师范,也是父亲的建议。我在反复琢磨志愿。他说,别想那么多了,就在师范、医学和金融里面选一个,这些人才,什么朝代都需要;这些岗位,干的都是行善积德事。金融可以解人困,老师可以扶人智,医生可以救人命。<br> 有朋友问:“父亲是真农民吗?”回答这个问题 ,我太难了。为什么要怀疑呢?家庭成分栏我分明填写“中农”的,这是政府认定的啊。当然,为了生计,父亲做过很多工种:犁牛耙田,劏猪宰牛,养猪卖鸭,泥水木匠,烧砖锻瓦,打铁补镬,编筐织箩,织布纺纱,开铺经商,押镖送货,算命卜卦……,对了,他也是个无学历、无职称、无证书,但乡亲认可的土郎中,还曾是 “别不把他们当干部”的“干部”。<br> 其实,父亲也很想读书,也能读书,成绩常拿第一。可惜我爷爷要他辍学协助管理织布厂,校长亲自上门动员我爷爷支持我父亲继续读书,爷爷仍不改变主意。为此,父亲一直责怪爷爷,特别知道成绩第二的张同学考上国立湖南大学后。但父亲对爷爷怨而不恨。父亲常对我说:“我想读书你爷爷没有给我读下去,这是我极大的遗憾,但他肯定有他的考虑,你们几兄弟姐只要能读,我即使有天大的困难也要支持你们一直读下去。”每次听到这句话,我都禁不住泪水夺眶而出,暗下决心一定要刻苦读书。至于我刻苦也没读好,那是另一个问题了。 (我父亲的父亲抄写书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