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总是和明月牵在一起。<br> 说道明月,我便想起赵朴初先生的一首诗:“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以及由此此诗引申出来的由濮存昕主演的电影《一轮明月》。 <br> 这首诗所盛赞的与这部电影所讲述的都是近代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重量级的人物李叔同先生。这位自负“二十文章惊海内”,曾寄情声色,后东渡日本,终成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培养出丰子恺这样驰名中外大画家的一代大师,却在39岁那年皈依佛法,苦心向佛后,又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的弘一法师的传奇经历,让人唏嘘不已。 <br> 对李叔同先生的了解,起于他所写那首让中国人家喻户晓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至今唱起,依然惆怅婉转,百感交集。或许是我的悟性太低,入世太深,对于其在“绚烂之极,归于平谈”的弃世,与在暮鼓晨钟中潜心修佛,超然尘世的虔诚,一直有诸多的不解。即便朱光潜先生评价说:“弘一法师是出事之人做着入世之事”,还是有多茫然。 <br> 曾经读过弘一法师的自述《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其对出家的过程说得非常轻松、简单。归结起来无非是,一个朋友对他说的一句戏言“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埋上了一个“远因”。听日本杂志说“断食可以治病”,于是跑到虎跑寺去断食半月,喜欢上那里的生活与饮食,并“发心吃素。”,成为一个“近因”。此后,请了许多经回家,并在家烧香拜佛。之后,有了出家之心。即便已经皈依,但“到了寺中一日以后,即穿出家人的衣裳,而预备转年再剃度。”。一朋友对他说:“既住在寺里面,并且穿了出家人的衣裳,而不出家,那是没有什么意思的。所以还是赶紧剃度好!”。“我本来是想转年再出家的,但是承他的劝,于是就赶紧出家了。”,随即落发受戒。 <br> 弃尘缘入佛门,在我想来,一定在很深刻的原因刺激下,经过激烈、而且反复的思想斗争,才最终下了决心。弘一大师的这篇自述,让我感到费解。然而,李叔同先生确实在人生的事业、名望如日中天,生命正演绎出璀璨绚烂的光芒之时,归于佛门成为弘一大师的。我只能认为,此中佛理太深,玄机太重,弘一大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说,而不愿漏泄其中的天机吧。 <br> 中秋望明月,但中秋未必总能看到明月。或许,世事便是如此,无论阴晴,那一轮明月依然会在该升起的时候,升在它该呆的地方,无论你是看得见,还是看不见。一切都是冥冥中的定数,一切都是冥冥中的安排,一切皆为缘分,何需俗思凡理呢?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