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宝丰人,却从未去过观音堂。印象中,观音堂就是一个“山旮旯”,土地贫瘠、干旱缺水、贫穷落后……</p><p class="ql-block"> 9月8日上午,有幸跟随“宝丰县作家协会”、“宝丰文学院”作家采风团走进观音堂,开展为时一天的采风活动。</p><p class="ql-block"> 同行人员有宝丰作协主席、宝丰文学院院长潘运明老师、宝丰作协秘书长刘宏民老师、宝丰文化局原局长樊玉生老师、平顶山作协散文专业委员会主任张振营老师及十几位作协会员。</p><p class="ql-block"> 上午八点,中巴车从宝丰县城出发,一路向西,经过四十分钟左右的车程,就来到了观音堂政府驻地,示范区文化站站长赵保国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然后就带领我们采风团成员开始了采风活动。</p><p class="ql-block"> 赵站长首先带我们游览的是石河泉,石河是流经观音堂境内的一条支线河流,因河床全是石头故命名石河。石河泉共包括十七眼大小不一的泉眼,其中最大的一眼叫作“莲花泉”,据赵站长介绍,不管旱涝,莲花泉从未断流过。到了汛期,当石河水涨上来的时候,莲花泉的上方就会喷涌出两米左右的水浪,形似莲花,故而被人称作“莲花泉”。莲花泉曾经还是观音堂人民的救命泉,以前由于山区缺水,莲花泉就成了观音堂人的大水缸。如今由于家家都通了自来水,“莲花泉”的水已经没人再去饮用了。冰凉的泉水从石缝中涌出,几个小媳妇在泉水流出来的地方浣洗着衣服,清清的泉水经过赋予温柔的洗礼后,顺着治理过的河道缓缓向下游流去,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风景画。</p><p class="ql-block"> 莲花泉的西侧,是一座连接石河两岸的大桥。以桥为界,石河西侧就是有名的“十八里空干河”,所谓的“空干河”就是河床不见水,水从地下流。据赵站长介绍,在距石河桥十八里左右的一处山头,有两条山谷里汩汩流出的山泉水交汇在一起,然后在一处断崖落下,冲出一个深水潭,当地人叫作白龙潭。山泉水不断流进白龙潭,然后又外溢而出,几扑几跌,流进一个长约二百来米的石洞,水声嗡嗡作响,薄雾蒙蒙。水面如万箭齐发,急驰而去,湍急的水流再向前流约三百多米,形成了一个天然水湖,被人称之为“水月潭”,水月潭的水在漫出石坝以后,在下方形成了两道瀑布,然后突然进入地下,水流至此绝迹。一直到了十八里外的观音堂村流域时,水流才从地面喷涌而出,唱着一曲欢快的歌向石河下游流去。因此,这一段河流就被人叫作“十八里空干河”。听完赵站长的讲述,采风团成员们都惊叹不已,连连称奇。“关于这个十八里空干河的神奇景观,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看着意犹未尽的我们,赵站长又打开了他的话匣子。传说当年王莽撵刘秀的时候,刘秀匆忙前行,当行至石河水月潭段时,水流湍急。后有追兵,前有河水挡道,刘秀无奈,只好双膝跪地,祈求上天:若天不亡我,便令河水入地,助我渡河!刚刚言毕,忽听一声巨响,河床崩裂,湍急水流瞬间钻入地下。刘秀大喜过望,率领随从匆忙渡河,最终摆脱了王莽的追赶,成就一方帝业。至此以后,河水就再也不走地上了,形成了一段奇特的“干河”景象。</p><p class="ql-block"> 随后,在赵站长的带领下,沿着石河一路向南,又观看了“观音堂大屠杀”旧址,“九龟报赧王”的几个大石龟、滴水崖村的独特地貌、宝丰境内海拔最高的古村落——罗顶村以及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尖山坡等。领略着神奇的自然景观,聆听着美妙的传说故事,采风团成员们如醉如痴、流连忘返……特别是在尖山坡的劳模纪念馆,老劳模李禄和李海水兄弟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克服重重困难,植树造林,改造尖山坡的感人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所有人。望着如今绿树成荫、植被茂盛的尖山坡,采风团成员们都赞叹不已,很难想像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兄弟二人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才使这个遍地都是石头的山坡变成了如今的“花果山”,真的是应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话。</p><p class="ql-block"> 一天的时间转瞬即逝,参加采风活动的人员都感觉意犹未尽,纷纷表示以后一定还要到观音堂来多看看、多玩玩。并且会在县作协和文学院的组织和指导下,拿起手中的笔,创作出精彩作品,为观音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p><p class="ql-block"> 祝愿观音堂的明天更美好!</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