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中秋,中秋总与月亮联系在一起的。媒体说当晚还能看到彩云追月的美景,也许这个中秋更有味儿。嗯,是的,大疫过后,还叠加了教师节,一定很有味儿。<br> 自古春祭日,秋祭月,这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最初的祭月日是在秋分,但秋分无定日,也就不一定能看到月亮。没有比祭月无月再煞风景的事情了。于是,祭月便逐渐被绑定在八月十五这一天了,因为这天是月圆之日,这就有了伴随祭月的许许多多乐趣了。后来终于演变成了庆丰收、吃月饼、赏明月,亲人聚的团圆之节,与春节、端午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三大传统佳节。可见古人对生活是充满希望的,人类对希望的憧憬是无限的。<div> 欢度佳节各有方式,我比较喜欢画点什么以示庆祝,去年画了嫦娥奔月,今年不妨与朋友们分享几幅近期绘制并分送抗疫医护和志愿者,以及友人的团扇。抗疫数月,我们不仅是邻居和朋友,更是肩并肩奋战在抗击新冠病毒第一线的战友。别看小小一柄扇,看似无足轻重,实乃有情有意的吉祥之物,特别是自己手绘的,愈加雅致、有趣,表达笔者的一份心意。<br></div> <div> 说起团扇,古称“纨扇”或“团扇”,也叫“合欢扇”。史说最早的扇子出现在商代。但我不敢苟同,觉得应该早就出现了,它一定与中华文明同步,一定也是劳动创造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劳动使人发热出汗,夏季更是如此,农人摘片蒲叶或芭蕉叶,或什么片状物扇风祛热不就是扇子了吗?也许早期它不叫扇子,或者没有名称,直到商代宫廷用于帝王出巡遮阳挡风,称其为“障扇”,才有了扇子这个称呼。</div> 扇子形状和款式也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匠人们精心制作,镂、雕、烫、钻等艺术加工,愈发多姿多彩。最受青睐的当属团扇,只因它圆似明月,十分应景。更有名人墨客在上面题诗作画,扇子身价陡增。至此,扇子再也不仅仅是扇风的工具,已然升华为手工艺品,兼具扇风和欣赏,传情和收藏等功能,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盛唐时期中国扇子传入日本,之后传遍世界各地,在传播中华文化上功不可没。直到今日,科技已经让人类生活和工作的空间凉风习习,基本不用扇子纳凉了,但扇子的文化功能不降反升,在精神生活中占据独特的地位。 中秋之夜,阖家团聚,美酒佳肴,对月当歌,团扇摇摇,美人袅袅,诗情画意,风情万种,称其“合欢”恰如其分。<div> 祝愿所有人都能与亲人相聚,月下举杯,同度佳节。</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