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一方圣地,举世闻名。它不是由于远古的舜帝南巡驻此演奏箫韶征服苗民土著而出名,而是因为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这里诞生,红太阳从这里升起。 十二月中旬,我随省委党校第三十五期省管干部班的同学们再次来到这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同时也领略了韶山的深秋之美。 我们首先来到了铜像广场。毛主席的铜像高6米,基座4.1米,全高10.1米,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他老人家身着中山装,身躯高大,神采奕奕,手执文稿,精神饱满,双手置于胸前,两眼目视远方,心中流露出无限的欣慰和自豪,尽现了伟人的旷世风采和磅礴气势。铜像座落在毛泽东纪念馆和毛氏宗祠前方的田野间,居于5200平方米的扇形广场的正后方,连绵巍巍的岳麓山宛如一副硕大无比的背景衬托着铜像广场的雄伟博大。尽管秋风萧瑟,寒意渐近,这里仍是人如潮涌,水泄不通。人们成群结队前来瞻仰凭吊,恭恭敬敬向他老人家鞠躬致敬。铜像前摆满了一层层用鲜菊花和映山红做成的花篮,诉说着人们对这位伟大领袖的不尽怀念。<div><br></div><div> 广场的周围环绕着松柏和银杏。松柏巍然耸立,郁郁葱葱,像一排排庄严的哨兵守卫在主席的身旁;银杏树高高挺拔,金黄金黄,在秋风的吹拂下,落叶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回归到大地母亲的怀抱。</div> 毛泽东故居是人们必去的地方。它是极其标准而又普通的湖南农家小院,泥砖青瓦,土木结构,总共十三间半,毛主席在这里诞生和成长,在这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故居的地理位置非常特别,前边是一个不大的池塘,后面是一座秀丽的山峰。塘里有水,水有灵气;山上有虎,虎有威风。灵气加威风,铸就了一代伟人的性格和命运。塘里长满了荷藕,但已经没有夏日“映日荷花别样红”的风姿绰约,剩下的只是一根根露出水面的干瘪秸杆和枯萎叶片。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以其残败的身驱为故居增添了别具一格的风景:那是一种残缺的美,悲壮的美,多元的美,特殊的美。<div><br></div><div> 前来故居瞻仰的人同样是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孩子们的脸上充满了童真,中年人的脸上写满了笑容,老人们的脸上布满了虔诚。在他老人家去世30多年后的今天,仍有这么多人不远千里万里,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凭吊他,验证了臧克家先生的一句话:有的人活着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还活着。</div> “西方的一个山洞”,当年非常神秘,如今已向游人开放,成为韶山景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沿着韶山水库,踏着蜿蜒山路,边走边看,缓缓而上。放眼远眺,漫山遍野的树木林林总总,层层叠叠,绿色主打、五彩缤纷:有浅黄、金黄、枯黄;有微红、淡红、赤红;还有大紫、乳白、玫瑰色。它们相互搭配,互相融合,在眼前绘就了一幅绚丽斑斓的横空油画,给南岳衡山披上了一件巨大的迷彩服装。<div><br></div><div> 进入滴水洞,其实是一栋十分普通的建筑,有办公室、会议室、卧室、防空洞,大约三五百平方米吧。这里没有一件奢侈品,唯独与众不同的是那张长三米、宽两米多的大床,堪称“世界之最”。</div> 韶山水库,当年毛主席多次在这里游泳,“会当击水三千里”,但眼前却是另一番景象。拦河坝下游干涸见底,水落石出,上游却是波澜不惊,清澈透明。涟漪在微微的泛起,落叶在轻轻的飘动,鱼儿在悠闲的游弋,水鸟在缓缓的觅食,一切显得那么安祥静谧。但谁曾想到毛主席当年就是在这里发动和指挥了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铸造了他老人家一生中“史无前例”的大错。<div><br></div><div> 但伟人还是伟人,是他使饱经苦难的中国人民勇敢地站立起来了,是他使倍受凌辱的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们世世代代永远铭记他、永远怀念他!</div> 2007年12月13日凌晨于神奇福运大酒店<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