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深处一明珠 ——记国家级传统村落天宝村

放怀云天

<font color="#39b54a"> 国家级传统村落——天宝村</font> 天宝村位于安康市汉滨区双龙镇獐子沟,是一个具有360年历史的自然村。獐子沟,据说古时有獐子在这里生息,常有成群结队的獐子在山沟里戏水,因此人称“獐子沟”。<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清康熙元年(1662),陶氏祖辈从安微的安庆府迁移此地安居置业。清乾隆年间,在“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中,又有义门陈氏从湖北蕲春庄迁移到獐子沟,与陶氏为邻。陶、陈两姓在此垦荒置业,依山建宅,临水成院。故称“天宝村”。<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天宝村,因大自然给予的风水宝地而得名。这里群山环抱,山清水秀,生态自然,资源丰富。村落周围有天宝、保安、黄金、何家四个山寨,不仅历史悠久,且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天宝寨面积最大,悬崖峭壁,村民垒石筑墙,成为全村抵御外侵,躲避匪患的天然堡垒。<div> 古时,陶、陈两姓是江南的高门旺族。从古至今人才辈出,历代涌现出多数政府官员和商界巨贾。陶氏家族因陶胜德德高望重,钦赐“徳懋寿恺”“齿德俱尊”牌匾,以示功德,鞭策后人沿袭祖训。陈氏一族里的陈宪璋、陈璞璋、陈怀璋、陈子璋等在光绪年间均为显赫人物。<br data-filtered="filtered"> <font color="#333333"> 陶、陈两姓迁址獐子沟后和睦相处、</font>和谐共生,广修田地,共建家园。陶氏祖辈以“为人立本、耕读传家、勤俭持家、忠孝礼仪、扶贫救危、邻里和睦”的陶氏祖训为宗旨,勤劳致富,逐步发迹,日益壮大,依獐子沟建起了陶家大院。陶家大院坐南朝北,砖、石、土、木混合结构,背靠蜡烛山、东西两寨为护。陶家大院建筑以徽派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为元素,修建二进堂屋,三进天井,布局规整,形成浑然一体格局,以“八斗天窗、七星耀斗”采光设计,使大院通天接地,承接阳光雨露,日月精华,达到天人合一。</div> <font color="#39b54a"> 天宝村老院子</font> 义门陈氏(江州陈氏),源于江西德安县的一个江右民系家族。公元731年,先祖定居庐山之麓,公元832年,始祖陈旺因官置产到德安,开启了家族兴旺的大幕。至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已是数代同居五十多年,唐僖宗御笔亲赠"义门陈氏"匾额,此后义门陈多次受到皇族表彰,闻名遐迩。从公元731年起,这个家族延续了332年不分家的历史,合居一处的族人达到3900多人,和谐相处,井井有条,且有众多族人朝廷为官。<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皇廷看到陈氏一族朝野太盛,恐其危及朝廷,将义门陈氏作为封建家族的样板分迁各地,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宋嘉佑七年(公元1062),宋仁宗下诏,地方官奉旨临门监析(监督并协助分庄),还敕封义门分庄之弟"十二郎″之职位。从此291庄的义门陈氏遍布全国72个州郡,144个县。因此,史上有“天下第一家,江州义门陈,天下陈姓出江州,义门子孙遍天下。”之说。<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义门陈礼仪为先,孝道治家,重义尚德,久而久之,教化影响家畜。据记载,唐绍宗年间,义门坊建有“百犬牢”,养犬百条,共食一槽。门上对联书:“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牢内异物皆效义,一吠突起、百吠齐怒、寨中同声共护门。”“百犬同牢”成为昔日义门坊的一道景观,“一犬不至,百犬不食”传为义门陈的一段佳话。有诗曰:<br data-filtered="filtered"> “ 百犬同牢佳话传,煌煌陈氏义当先。<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一门风范留青史,千载凭踪叹不堪。”<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div> 随着时光的推移,陶、陈两族在獐子沟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加之后续有其他姓氏迁入,山村的人口日益增多,沿獐子沟而下,齐家湾、刘家湾、余家阳坡等都增建了多处民宅小院。人口的增加和新民居的建造,为獐子沟注入了新的活力,增添了勃勃生机。</div> <font color="#39b54a"> 獐子沟傍的院落</font> 数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一直坚持“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祖祖辈辈以艰苦奋斗的精神,用勤劳的双手为天宝村创造出丰富的资源。他们在山坡上抬田造地,利用山泉浇灌,百亩古梯田面积大小不一,沿山势盘绕,形成山乡一道亮丽的风景:春,层层明境映巴山;夏,条条绿带绕山间;秋,灿灿金谷堆成山。既富裕了村民生活又改善了生态环境,还装点了山乡。村里人非常注重生态环境的珍惜和保护,与动植物和谐共存。村里有古井一口,水源旺盛,清澈甘甜。山上植被茂盛,松竹成林,绿草如茵,乃天然大氧吧。村旁古木参天,枝繁叶茂,记载着天宝村的历史,见证了沧桑巨变。 <font color="#39b54a"> 植被茂盛,松竹成林。</font> <font color="#39b54a"> 绿草如茵,山花烂漫。</font> <font color="#39b54a"> 清泉石上流</font> <font color="#39b54a"> 百年的古树(铁香木)</font> <font color="#39b54a"> 百年白果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font> 改革开放以后,村里人向往着城市生活,纷纷走出大山创世界。把子女送进城接受更好的教育。留下空槽老人固守祖宗家业。从此山村暗淡了光彩,失去了生气。老宅因年久失修而破旧。 <font color="#39b54a"> 原土木结构的旧宅</font> <font color="#39b54a"> 待修复的旧宅</font> 2015年和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帮扶下,村里外出务工的有志之士纷纷回乡创业,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以茶园、果园为龙头发展农林特产,开发乡村旅游,使全村率先致富脱贫。<br> 2017年,天宝村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国家投资300万元,在保持传统风格,维护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对古村落进行全面修复保护,修复了古宅院,治理了獐子沟,硬化了入户路。既保护了传统根脉,又不失时代新意。使天宝村的生产、生活、生态都得到了全面的、大幅度的提升,成为既有人文内涵又有物质文明的美丽乡村,被誉为“巴山深处的一颗璀璨明珠”。 <font color="#39b54a"> 修复后的传统民居</font> <font color="#39b54a">修复后的传统民居</font> <font color="#39b54a"> 修复后的传统民居</font> <font color="#39b54a">修复后的传统民居</font> <font color="#39b54a">修复后的传统民居</font> <font color="#39b54a"> 修复后的传统民居</font> <font color="#39b54a">硬化了进村入户路</font> <font color="#39b54a"> 修复后的古井</font> <font color="#39b54a"> 治理了獐子沟</font> <font color="#39b54a">千亩茶园(局部) 陈明进 摄</font> 俗话说“家有梧桐树,不愁招凤凰”,山村古韵,宜人风光,吸引四方客人前来游传统村落,赏田园风光,品山乡香茗,尝农家美食,感受大自然的温馨惬意。文人墨客慕名而至,在此赋诗作画。2020年以来,接待游客和学生研学、画家采风、电商直播等团体活动80余次,游客4万余人次,带动旅游收入50余万元。如今的天宝村正如一游客的打油诗所述:“传统古村换新颜,山清水秀春满园,人间仙境在何处,巴山深处獐子沟。” <font color="#39b54a"> 天宝村鸟瞰图 付松涛 供稿</font> 李道平 文 /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