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彝族是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民族,彝族的文明跨越千年,足迹可追寻到公元前四世纪西周时期,甚至远在天地形成之先。作为一个民族文化工作者,我们感叹祖先的智慧,怀着敬畏之心,肩负传承博大文化的责任,让古老文明的智慧与价值得以发扬。岁月故消逝,文化驻我心,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这期的美丽乡村民俗文化就以彝族服饰文化为主,一起走进古老而神秘的千年彝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彝族服饰是形象的史书,它的形制与图案记述着彝族古老的神话、传说和史实。彝族传统服饰既是物质财富又是精神财富,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代表着民族的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彝族服饰的一针一线,每一种颜色都代表自然界的一个事物,红色代表火,黄色代表太阳,黑色代表大地,花鸟虫鱼、日月星河代表着对生活的美好期盼。红、黄、黑是彝族人服饰中最主要的三种颜色,通过颜色来表达自身的信仰与观念。在彝族人的色彩观里,黑色最为尊贵也最受欢迎,黑色象征着土地与丰收;而红色源于彝族人对火的依赖,火塘是彝族人的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黄色,代表着生命力。尚黑、喜红,爱黄是彝族人主要的色彩倾向。另外,不同的色彩也区分出彝族的不同阶层,彝族人以黑为贵,在过去等级森严、贫富悬殊的奴隶社会,只有贵族才能穿黑色服装,以显示身份尊贵。彝族人宇宙观认为,红黄蓝黑白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本色和根基,是彝人对阴阳五行的理解,是彝人观察世界,观察社会所得。颜色对应着自然的金木水火土,对应着人体的心肝脾肺肾,对应着区域的东南西北中,对应着金属的金银铜铁铝,源于闻名中外的彝族“十月太阳历”,一年十个月,每月三十六天,每季七十二天,全年三百六十天,即春、夏、长夏、秋 、冬一年分五季,每季二个月。与中华千年传统文化遥相呼应“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与太阳历中完全吻合。色彩同时对应着“四方色”的概念。即“五色”和“四方色”中均有两对阴阳,“五色”中相对的东方青为阳,西方白为阴;南方赤为阳,北方黑为阴。另一方面展现出彝族生活中在金属属性的认识,有金、银、铜、铁、侣四个金属常用词,这些词指我们平时生活中的金属元素,又代表社会等级,相对应君、臣、毕、师、民,又可以指价值体现,人体对应着心、肝、脾、肺、脏,一些借鉴意义一方面也展现出古代彝族社会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思维模式。其中“四方色”中的东方赤即为阳,也就是红色;日出东方红似火,万里江山一片红。由于彝族人对火的崇拜,而火的代表色即是红色,犹然彝族服饰上大都会有红色,火能驱除一切邪灵污秽以及不好的东西。火把节是彝族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每年农历6月24到27日间,在各个村寨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例如祭天、祭地、祭火、祭祖先、驱除邪恶,来实现各族人民兴旺发达,追求人们幸福美好的生活愿望。具有非常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之为东方的狂欢节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套衣服把大自然穿在了身上,体现出彝族人民勤劳善良,热爱生活,敬畏自然,始终对自然保持一颗敬畏和谦卑之心,在与大自然保持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在大山深处的彝家山寨,花落花开又一春,忙忙碌碌又一年,每每看到花开花谢,没有受过专业的构图和色彩训练,没有老师指导、没有文献记载的情况下,用自身逐渐开化的灵智,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符号将天地万事万物描绘与诠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套衣服讲述一段历史,体现着社会的变迁。从人类起源,树皮兽皮遮羞,到纺织布的出现,再到绣上精美的图案,体现出了人类历史变迁的脚印,展示了彝族社会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不断提高,也出现了以服饰展示等级,政治身份,社会形态人群划分,和彝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彝族人民的劳动成果,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文化形态,宗教观念,都积淀在了服饰之中。在此,服饰体现了习俗和婚俗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彝族在特殊节日里,人们都会盛装出席,马缨花代表了年轻男女炙热的爱情,裹背围腰上的石榴花、蝴蝶花代表着成家之后对多子多福美好生活的期盼。彝族男装是不允许绣花的,彝族小伙骁勇善战,血液里流淌着彝人特有的豪迈与热情,他们崇拜虎、熊、狼、豹、鹰等动物,在双柏县罗武支系把虎奉为保护神,自称是虎族,在每年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要过虎节。所以,男人的衣服不允许是花花绿绿,他们的衣服只有鹰和虎的图案崇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彝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他们相信万物有灵,人亦不灭。自从有人类以来,人们就受到各种疫病的困扰,在医疗条件不发达的古代,他们只好通过信奉鬼神的力量来斩除病根,总是先找到毕摩来占仆、祭祀,弄清病因病根以及病情是否危及生命,除病驱邪,在彝族社会里,毕摩文化延续至今,受彝族人敬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彝族至今还保留有古老的婚嫁习俗。相传远古的时代,迎亲的路上席间午饭,新娘内急出恭,等了许久未见新娘回来,迎亲的队伍在山谷里四处寻找不见人影,只好抬着空轿子回家,当婚宴坐席时,仪式马上就要开始了,接亲的人们丢了新娘,扔下满座宾客去找新娘,有人发现娘家的闺房却盘坐一只白虎,人们便知道了新娘化作了白虎。毕摩驱邪《驱白虎经》就是来自彝族民间婚嫁撞邪之后对事物的解说,后来也指人在途中碰到了不干净的邪祟,从而导致生病等现象发生,期望自己能避邪气,远小人,好运常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彝族有传统在婚礼举行前几天,姑娘要减饭减水,临出嫁前更是不准吃喝,出嫁前几天,娘家只煮一些鸡蛋给姑娘吃,吃鸡蛋不喝水是吃不下去的。这种“新娘饿食饿水”的习俗同时也为了避免在迎娶的路上新娘解大小便,认为那样是不吉利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婚礼一般都在每年的农历十一月以后到次年二月这段秋收后的黄金季节举行,娶嫁分为三个部分,婚约(订婚)、过礼(过彩礼)、婚礼。结婚意味着责任与担当,那就是要遵循《理朵书》,也叫“世间道理书”,彝族社会的婚姻制度为一夫一妻制,婚后是不允许离婚的,在古代彝族婚姻轨例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反映为一夫一妻制、同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姨表不婚、姑舅表优先婚,当然现在的彝族青年都是自由恋爱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彝族教经《理朵书》,内容包括夫妻相处之道,教育子女,孝敬父母,以及夫妻对社会责任与担当,内容还涵盖仁义道德、读书习礼、忠君守法、尊老爱幼等丰富的教育及哲学思想,每一个礼仪由毕摩诵经嘱咐。毕摩将会祝福到每一个人,同时祝新人百年好合,永结同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婚俗还包括对新生儿的命名,名字寓意着美好的未来,因此父母给孩子赐名的时候,都是十分慎重。彝族重视命里,而命里的第一前提是命宫位。命宫是每个人的命运根基,规则是以十二生肖与四面四方(东、西、北、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挂钩,即以子女出年的生肖,配以母亲当年岁宫所在的方位来取名,此方位也就是所生子女的命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了名字,还要请神灵保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毕摩认为:整个宇宙分为三层:即是天界,地界,水界,相应地各个阶层都有神灵统辖,掌管着世间万物,坚信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灵,并把它们的活动或自然现象都视为灵魂支配的结果,从而形成了对大自然的崇拜。讨名的对象主要有天、地、水、石、火、山、树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以《泉水讨名经》为例:事先选好一处清澈灵动的泉水,毕摩设立祭台,摆放食物和香火供奉,诵经祈福,新人们虔诚地焚香许愿,如果来年诞下一个女儿送一筛豆腐给龙神,若诞下的是儿子将送一头肥猪给龙神,人们坚信潭底有龙保佑,有求必灵,借着龙灵之气,保佑将来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彝族民风淳朴,文化神秘悠远,博大精深。特别是彝族服饰款式奇特,颜色鲜艳,花样繁多,是彝族文化的灿烂瑰宝。祖先创造出了独属于自己的独特文明,彝族千百年来在这片富有古老文化、神奇传说、迷人的自然景观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传承和保留着中国彝族古朴、浓郁、独特的文化。挖掘传统文化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作者简介:李绍峰,来自双柏县大麦地镇底土村,双柏县彝学会会员、州彝学会会员、在彝族文化传承、研究、整理、归正及彝文翻译、书写等方面颇有造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