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今天是9月9日,是一个重要的纪念日。<br> 1976年的今天伟人逝世。<br> 1977年9月恢复高考,改变了几十万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国运。1977年冬天的考试作文题目是“难忘的一天”,相当一部分考生写的是1976年9月18日,题材正确,又有亲身经历。多年后说起此事,有人说作文没写好,当时没想起来哪一天难忘,成为一个笑话。</h1><h1> 人的一生中有N个难忘的一天,八年前的9月9日我在克拉玛依。8号晚上与北疆公司的同事共度中秋,9号下午在迎接来疆接替自动化工作的王高工之前,先去九龙潭留影,晚上进行了《克拉玛依之歌》独唱变合唱的再创作,歌声犹如九龙潭龙口喷出得水,也如世纪公园的音乐喷泉,热情奔放,激情四射。</h1> <h1></h1><h1> 克拉玛依是石油城。<br> 中国著名词曲作家吕远创作的歌曲《克拉玛依之歌》,为克拉玛依打开了知名度,当然这也与克拉玛依油田是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有关(玉门油矿是中国的第一个油田)。原唱吕文科,其作品中《西沙我可爱的家乡》、《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至今没人超越,而《克拉玛依之歌》我比较喜欢阎维文演唱的版本,比原唱更有激情。<br> 吕远没有到过克拉玛依,只是看了相关资料就作词作曲,与历史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能把没去过的地方写的那么具有画面感,真是天才,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只能在现场体验《克拉玛依之歌》:当年我赶着马群寻找草地,到这里勒住马我了望过你,茫茫的戈壁像无边的火海,我赶紧转过脸,向别处走去......。今年我又赶着马群经过这里,遍野是绿树高楼红旗,密密的油井像无边的红地,我赶紧催过马,向克拉玛依跑去......。</h1><p><br></p> <h1>荒漠中的钻井队</h1> <h1>正在修井的井下作业队</h1> <h1>魔鬼城里的自备吊卡车</h1> <h1></h1><h1> 行走在魔鬼城边缘的采油工</h1><h1> 这一组钻井、井下、采油工作环境的照片能否印证那句歌词:“你没有草也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你这荒凉的土地”。</h1> <h1> 白碱滩油区号称百里油区,抽油机一望无际,密密麻麻没有排布规律,电线杆高压线和地面管线组成的一张大网将每一台抽油机连在一起蔚为壮观。巧的是几次路过天气都不好,没有拍到好一点的照片。这都是游梁式抽油机,俗称磕头机或驴头机。这里的油井比较浅,抽油机型比较小,真像是一头小驴,十二型的抽油机和它比就像是一头牛,大多了。</h1> <h1> 红山油区的抽油机排列有其显著特点,成排成群。<br> 拍抽油机群很费时,每台抽油机的冲程冲次有差异,一张照片要等几分钟,尽量让其都处于“抬头”状态。</h1> <h1> 在新油区皮带机用的最多,这种抽油机具有重负荷、长冲程、低冲次等特点,既适用于小泵深抽,也适用于大泵提液。白碱滩那种浅井适合用小冲程多冲次小驴头机,不适合用皮带机。地面白色保温管线是注蒸汽管线。</h1> <h1> 夜色中的油田注汽站,稠油开采要往地下注入高温高压蒸汽,使原油降低粘度便于抽油。井场上那些白颜色的保温管线与这里连接,注汽站适用于油井集中的片区,比较分散的油井用移动式锅炉车注汽。<br> 红山油区和新油区都在上下班途中可以看到,起早贪晚的时间就可以拍照。</h1> <h1> 当看到抽油机旁边的棉花堆时,你会联想到这两者有啥关系呢?抽油机不会产棉花,只不过是棉田里的抽油机。采油矿区距离最近的镇是兵团一二八团团部,十八公里,在途中十公里的地方就是四连的棉田。</h1> <h1> 一个连的耕地总面积八百多公顷,一块地的面积八百亩至一千多亩。在新疆说谁家的棉田、果园一千亩是很平常的事情。我国华东地区的土地概念都是几亩几分,解放前地主家也就几十上百亩,老百姓的小康之家就是“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我是第一次见识这么大块的农田,每次路过都很感兴趣的拍下一些照片。</h1> <h1>棉田--8月24日</h1> <h1>棉田--9月12日</h1> <h1>棉田--9月24日</h1> <h1>棉田--10月18日</h1> <h1>棉田--11月1日</h1> <h1> 第一次见到棉花收割机实物,并且近距离观察其工作过程。棉花收割机的噪音很大,发动机声音和收棉机声音混在一起,类似风机的声音更大一些。</h1> <h1> 存放在地头等待运输的棉垛,有一种专用车,自动装车就能把棉垛运走,一车一垛。很遗憾没遇到装车场面,有一次在路上看到过运棉专用车没来得及拍照。</h1> <h1> 收棉和耕地是同时进行的。左上图:收割后的棉田,左下图:拖拉机横向回收滴灌用的塑料管,右上图:清理结束待耕的土地,右下图:翻耕完的土地。</h1> <h1> 新疆的长绒棉太棒了。个人可以买籽棉到一二八的作坊里轧花打包寄回内地,既实惠又方便,质量档次都高于华东地区的棉花。</h1> <h1> 克拉玛依,维吾尔语意为“黑油”, 源于市区东北角的黑油山,一位叫塞里木巴依的维吾尔老人发现了黑油,之后才有克拉玛依市。</h1> <h1> 这个铜雕塑和石碑是1982年建的,是克拉玛依标志性的旅游景点。</h1> <h1> 黑油山现在还冒油,油池中冒出的油使这个小山包的沙土都变了颜色。</h1> <h1> 石碑旁边的一个油池一直在冒油泡。倒影中的蓝天白云和油泡不是每一次都能同时拍到,我这次是幸运,当然也要选好位置和角度。</h1> <h1> 克拉玛依有一个“大油泡”不锈钢雕塑,设计素材就是黑油山的油泡。我没有这个照片,从网上下载了一张。这个是2015年8月底建成的,而我2015年5月以后再没到过克拉玛依。</h1> <h1> 久别的克拉玛依,留下好多美好记忆和工作的艰辛历程。</h1> <h1> 感触最深的还是气候和环境,比东部差一个多月。左上图:3月2日冰天雪地,左下图:10月30日车玻璃结冰,右图:4月17日未见春色。</h1> <h1>戈壁草,不知其名,先这么叫着。</h1> <h1>野外的梭梭,干瘦。</h1> <h1>靠近办公区的梭梭,丰润。</h1> <h1> 我没拍到金黄季节的胡杨,同样也能现场体验胡杨的三千年等待(生而不死,死而不倒,倒而不朽)。与一些地方的胡杨林公园不同,克拉玛依的胡杨林是原始状态,多处可见倒而不朽的胡杨。</h1> <h1> 克拉玛依的彩石、奇石市场,有一部分石头来自乌尔禾彩石滩。</h1> <h1> 友谊大桥,进入克拉玛依的门户,桥下就是克拉玛依河,桥东是世纪公园,这里是克拉玛依河中心景区。</h1> <h1> 每天晚上都有大型音乐喷泉和水幕电影,是夏天人们休闲的好去处,每次朋友来了或是新来的同事,我都带他们来观赏留影。</h1> <h1> 景区内有一座雕塑《水来了》,一个维吾尔族姑娘用头盔淋水,这是一个小地标《采油女工》。二000年以前,克拉玛依的生产生活用水主要来源于百口泉地下水,制约城市发展。从额尔齐斯河引水的克拉玛依河通水后彻底解决了城市用水问题。</h1><h1> 城市东北角的九龙潭,是引水工程的终点,也是克拉玛依河的起点。</h1> <h1> 九龙潭总体以仿古建筑为主,这与九个喷水的龙头形状相吻合。九龙潭广场非常靓丽,这里的夜景也不错,可惜我没有在晚上来过这里。<br> 九龙潭是克拉玛依河上的第一个旅游点,每天游客不断。游人在此留影的表情气质各具个人特征。</h1> <h1>爱旅游打卡的各民族游客</h1> <h1>爱孩子友善的民众</h1> <h1>爱运动健美的员工</h1> <h1>爱思考严肃认真的领导</h1> <h1> 九龙潭广场上有一座纪念碑,为纪念引水工程而建,碑名题字“向引水英雄们致敬”。我一直对这个“们”字很纠结,这是碑名,不是碑文,去掉“们”字也不失语法,“向引水英雄致敬”更多一份严肃和气场,或直接用“引水工程纪念碑”更好。在纠结的同时,再看一下碑的正面和背面都没有落款及时间(不会是没有拍到吧),黑油山那个小石碑也有落款和时间呢。这可以是工程指挥部、人民政府、某个团体等都是可以的,名正言顺。</h1> <h1> 在库尔勒我住的酒店后面有一个街心花园里也有一座引水纪念碑,你看看人家。</h1> <h1> 克拉玛依还有一座特殊建筑,在人民广场上的“友谊馆”。正面看是一座礼堂,侧面看是一个门楼。这是为纪念1994年那场火灾而保留的原友谊馆的门脸,火灾造成325人死亡,其中中小学生288人,这是石油系统最大的非生产安全事故。我第一次到克拉玛依(2010)就特意到人民广场看友谊馆,当时还纳闷怎么只有门没有房呢。据说这就相当于纪念碑,广场上300多盏路灯代表每一位不幸遇难者。</h1> <h1> 魔鬼城在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距离市区100公里,号称世界魔鬼城。</h1> <h1> 这里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区域,大风和独特的地质条件使这里原有的土丘形成了各种奇怪形状,据说夜黑风高之夜能听到魔鬼的声音。</h1> <h1> 那些造型巨大的“丘”,就像是大型建筑物,你可以想象为城堡、大厦,那两个圆形的就像是上海会议中心。</h1> <h1> 因为地处风口,魔鬼城四季狂风不断,最大风力可达10―12级。强劲的西北风给了魔鬼城的“名”,更让它有了魔鬼的“形”。流水侵蚀与风力旋磨,形成了各种形状的个体,如同雕塑,人们根据这些形状去想象给起个名字,就有故事了。比如:仙女、雄狮、象鼻、兄弟等等。</h1> <h1> 景区内是乘“小火车”绕行,图中有几个停车点,可以下车拍照。大部分“雕塑”单体都是在观光车行进途中拍摄,同一个单体从不同侧面看过去都不一样,要拍到一张好片子不容易,既要像“打飞碟”一样瞄准,又要根据解说的内容去想象。</h1> <h1> 这张照片看上去像是壁画,层叠有致,色彩斑斓,看起来很美,实际上非常脆弱。这就是“雕塑”的表面,能看到风化的细节,时刻都在接受风刀的雕刻。</h1> <h1> 这里是克拉玛依主要旅游点,也是影视基地,《七剑下天山》、《卧虎藏龙》、《英雄》等30多部影片在这里取景。</h1> <h1>七剑下天山,女侠站两边</h1> <h1> 每次到魔鬼城都能拍到这个“雕塑”,不同季节、不同角度其色彩和形状都不同。</h1> <h1> 9月10日早上乘兴晨练,早餐后一行人出发去魔鬼城。再来到这里拍这张照片时朦胧的远景及富有穿透力的光线似乎印证昨夜今晨这里经历过雨雾滋润,这两位“模特”的开心一笑,仿佛给雕塑注入了生命,其背阴面也透着余晖。她俩同时也起到了标尺作用,“雕塑”高度约4.5米,加上基座总高10米以上。</h1> <h1> 每人都留一张到此一游照,上图中我那一张的拍照时间是2011年11月。</h1> <h1> 这张留影来自同事的抓拍,时机把握的准,构图姿态表情都抓得比较到位,以此结束新疆记忆美篇。<br> 克拉玛依,再见!</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