袍泽书简

莎莎

<p class="ql-block">  无意中发现父亲精心保存了十几封战友来信,每个信封上都标注着收到日期,时间集中在2006到2009年之间,大多还标有“此信保存”字样,有的还划着加重号,并按时间顺序编有序号。</p><p class="ql-block"> 如此重视,是什么重要信简?</p><p class="ql-block"> 逐一阅看,原是父亲的回忆录《有生之年》经数载撰稿、十年披阅、四次大改,于2006年定稿,2007年刊印,其间向战友们征询意见,投寄成书给各地战友,之后收到了这批回信。父亲当然很看重战友们对书稿的正面回应和反馈,当然要重点保存这批珍贵的有着熟悉字迹的战友来信了。</p><p class="ql-block"> 细想起来,父亲和他的战友们那时都已是八、九十岁的耄耋老人了,却用最真挚的笔触,写下饱含深情的文字,共同回忆在革命战争年代、烽火连天岁月里彼此之间结下的深厚革命友谊,多么宝贵,多么难忘啊!</p><p class="ql-block"> 被感动之余,不由想起一个词来:袍泽!这世上有一种关系叫袍泽,它专指军人之间结成的特殊的兄弟般关系。有一种感情叫袍泽,它专指军人之间那种并肩作战、生死与共,超越同胞手足的特殊感情。</p><p class="ql-block"> 袍泽一词出自《诗经•秦风•无衣》。全诗曰: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p><p class="ql-block"> 全诗反复咏叹:我愿与你穿着同样的战袍、汗衣和战裙,同仇敌忾,为国效力,同心协力,共御外侮!</p><p class="ql-block"> 这首两千多年前大秦锐士铿锵的出征战歌让袍泽一词流传开来,并逐渐演化为“将士”“战友”的代名词。</p><p class="ql-block"> 难怪父亲要精心保存这些书信,这里边承载着浓浓的撕不开割不断的袍泽情谊啊!</p><p class="ql-block"> 现在父亲走了,写这些书信的人大多也走了。不忍将这些书信付之一炬,决定择出其中九封编纂起来,留存并传递这份袍泽情谊。</p><p class="ql-block"> 按照父亲军旅生涯几个历史阶段相遇相交的战友排序,依次为:抗战时期青训班、战工六团战友谷铁流、田畴、侯明;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旅红星剧社战友陆友;第一野战军第六军第十六师宣传队战友齐振夏、梁静、范承渠;解放后西北空军第二十五师文化科宣传科战友牛广杰、张平治。</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谷铁流两封来信。</p><p class="ql-block">有生战友,小兄弟:</p><p class="ql-block"> 你05年12月底来信收到,很高兴!知你已快八十了,为你祝贺!</p><p class="ql-block"> 我现在还闪现着你当年参加革命,我们一起上前线的情景,大家拉着你过封锁线的情景。你是我们这个革命小单位中的小弟弟,大家都热爱着你,喜欢你,想不到你早已古来稀了,为你高兴。</p><p class="ql-block"> 你写的回忆录已基本定稿,写好后别忘了给我和田、侯二位。我已和田畴商量,由他代我们三人题写几句话,他的毛笔字写得好。他已答应,过些日子会寄给你,地址也已告他。</p><p class="ql-block"> 我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毛病越来越多,主要是肺部和气管方面的,由于痰多咳不出,因而大部分时间憋气缺氧,人无力,吃睡都受影响,靠吃消炎、止咳药或吸氧过日子。</p><p class="ql-block"> 侯明开了一次刀,误以为是乳腺癌,结果是良性,又过了一关。田畴还好,是气管炎,血压不稳。他们的详情估计他们会告诉你。</p><p class="ql-block"> 我的三个孩子都在北京,我和儿子住一起,儿媳对我不错,又请了一个会做事的保姆,已四年多,彼此都熟悉。</p><p class="ql-block"> 想说的话很多,就写到此,思念之情均在不言中。天冷了望保重。</p><p class="ql-block"> 问候吴刚同志好!祝</p><p class="ql-block">健康!</p><p class="ql-block"> 谷铁流于北京</p><p class="ql-block"> 2006年1月8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生我的战友,我的小兄弟:</p><p class="ql-block"> 你好,收到你寄来的书《有生之年》,我是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由我的外甥女一章一章、一页一页天天念给我听,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我全部听完了这本书。</p><p class="ql-block"> 你写得太好了,又真实,又生动,让我想起了过去的岁月,想起了我们的青春年华,想起了在革命队伍中成长的每一步。</p><p class="ql-block"> 你在书中多次提到我,有些事我自己都忘记了,你还记的那么清楚,让我感动的直掉泪啊!</p><p class="ql-block"> 随着书中章节,我脑海像过电影一样,重新回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年月,回到了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虽然生活上是艰苦的,可我们又是幸福的,有毛主席领导着我们,指引着我们,革命胜利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党,献给了革命事业,跟党走的信念从未动摇过,不管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许多地方我们都有着共同的经历,有着一样的感受,这些经历是不能忘记的,这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财富,要让我们的后代永远记住它。</p><p class="ql-block"> 谢谢你把我们坎坷、多难、丰富的一生做了一个好的总结,你是退而不休,十年磨一剑,这不仅是你一个人的一生,也是我们那代人的人生啊!</p><p class="ql-block"> 你生命不止战斗不息的精神令我钦佩!如今我们虽然有病在身,年岁已高,但也赶上了这个好时候。在此祝愿你,我的好兄弟,健康长寿!</p><p class="ql-block"> 希望你能与我保持联系。祝</p><p class="ql-block">你全家幸福美满!</p><p class="ql-block"> 谷铁流</p><p class="ql-block"> 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p><p class="ql-block"> 2007年11月5日</p><p class="ql-block"> 来信寄自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25号院。父亲标注:2007年11月12日收到。此信保留,铁流团长的信(特别划了加重号)。</p><p class="ql-block"> 谷铁流,父亲称他铁流团长,他称父亲小兄弟,是因为1938年12岁的父亲报名参加青训班(全称“西北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训练班),受训三个月后,被编入战工六团(全称西北青年战事工作团第六团),团长是谷铁流,带领全团渡黄河,过封锁线,奔赴晋察冀抗日前线参加抗战,父亲当时在团里年龄最小,与敌遭遇时,父亲因人小个矮,长途奔袭跑不快,团里大同志们就轮流架着他,拉着他跑。1940年,战工六团奉调返回延安,父亲被分配到延安青年艺术剧院,铁流团长则到中央机关工作。虽然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不到两年,但那是父亲初上战场,在铁流团长呵护和教诲下,经受考验,迅速成长的阶段,在此期间建立起了生死之交的兄弟关系,父亲倍加珍惜。建国后,铁流团长在国家物资总局担任领导职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照片拍摄于安吴堡青训班,战工六团出征前部分团员的合影。前排左一是谷铁流团长,右二那个瘦小少年是12岁的父亲。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田畴、侯明来信</p><p class="ql-block">田有生同志:您好! </p><p class="ql-block"> 自延安青干校分别后,已有六十多年了,很想念!你身体好吗?全家都好吗? </p><p class="ql-block"> 前天铁流来电话说:你要出回忆录,我们向你表示祝贺!并说要我们写几个字,不知写什么好,我和铁流、侯明商议了一下,写了以下几句话,不知是否合适,不合适请你再修改: </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当时战工六团你是最年轻的,在晋西北要过封锁线时,团领导为了你的安全,要留你在晋西北工作,你坚决不干,定要跟大家一起过封锁线到晋察冀抗日前线去,这种不怕死不怕苦的革命精神多么可贵! </p><p class="ql-block"> 最近,我们俩身体都不好,年龄大了,我今年八十九岁了,侯明有心脏病、糖尿病,我患血压高、脑梗塞等,主要靠药来维持。</p><p class="ql-block"> 祝您全家安康! </p><p class="ql-block"> 侯明、田畴</p><p class="ql-block">附:祝贺老战友田有生同志回忆录出版! </p><p class="ql-block"> 少年从军志气高,一颗红心永向党, 鞠躬尽瘁献终身,百岁安康渡晚年。</p><p class="ql-block"> 谷铁流、侯明、田畴</p><p class="ql-block"> 2006年1月12日 </p><p class="ql-block"> 来信寄自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5号,使用印有“延安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安吴堡青年干部训练班校友会”字样的信封信笺。父亲标注:2006年1月16日收到,田畴、侯明来信。 </p><p class="ql-block"> 田畴、侯明也是青训班、战工六团的战友,他们是一对革命伴侣。信中提到的青干校,是1940年青训班搬迁到延安后,改名为“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到了延安,战工六团战友们各自奔赴新的工作岗位,田畴后来在中央机关做保卫工作,建国后曾担任中央警卫局副局长一职。侯明在卫生部门工作,建国后在北京市妇产医院妇婴保健所工作。来信由田畴执笔,在北京他们与铁流团长联系紧密,所以信中有三人的共同署名。信中专门为父亲回忆录写的一段话一首诗以及他们三人的署名,被父亲收进回忆录里,印在扉页上。  </p> <p class="ql-block">  照片拍摄于北京中南海中央警卫局礼堂。1980年,父亲率西安易俗社新编秦腔《西安事变》赴京演出,与老战友喜悦重逢。左起依次是侯明、田畴、父亲、谷铁流、林琪(铁流团长夫人)。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陆友来信</p><p class="ql-block">有生同志你好: </p><p class="ql-block"> 新春快乐,幸福安康! </p><p class="ql-block"> 去年底至今年初,连续收到三本好书,一是你的《有生之年》,二是新疆王玉胡同志的新作《新疆平叛纪事》,三是老友军旅作家胡可同志的《自述》,都是可读的好书。只是因年老眼花来不及读,都还未读完,但已感到受益匪浅了,谢谢你们写书付出的劳动和辛苦。 </p><p class="ql-block"> 我因心脏问题,年前住院检查、监测,并安装了心脏起搏器,现已成功出院返家了,一切正常。 请代我向西安的老战友们问好,并祝新春快乐、安康! </p><p class="ql-block"> 陆友</p><p class="ql-block"> 2008年1月15日 </p><p class="ql-block"> 来信寄自北京市阜成路。随信寄有一张贺年卡,为90岁的陆友亲笔书写。</p><p class="ql-block"> 陆友也是青训班的,那时与父亲还不相识。后来他进入延安鲁艺学习,父亲则到延安青艺(中央青年工委在延安成立的直属艺术院团“延安青年艺术剧院”)学习工作。1945年,他们相遇在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旅红星剧社,当时陆友是剧社指导员,父亲是音乐分队队长。后来,教导旅改编扩编为一野第六军,剧社改编为军宣传队,陆友任队长。父亲后来在六军十六师宣传队任过指导员、队长。两人一直是上下级关系,一同战斗在西北战场,一同进军新疆。1951年,六军军长罗元发奉命组建西北军区空军,并出任首任西北空军司令员,六军大批骨干指战员参与组建空军,陆友和父母亲均在调动名单中。1956年,罗司令调任北京空军司令,陆友和父亲随调。陆友赴京后,历任空政文工团副团长,空政文化部副部长兼任空政文工总团政委。在任期间主持创排了多部经典剧目:话剧《以革命的名义》,让革命导师列宁形象再现舞台;大歌舞《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其中很多歌曲和原创舞蹈《飞夺泸定桥》被后来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选用;歌剧《江姐》深受观众喜爱,常演不衰。才华横溢、成绩斐然的陆友对父亲来说,既是上级,又亦师亦友,父亲受教良多,在艺术上进步成长很快,为他胜任基层宣传队及后来的地方文化部门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陆友还曾在西工大和武功5702厂担任党委书记,曾给予父亲很多实际帮助。父亲回忆录写成后,将30多万字手稿最先寄给陆友审看,得到宝贵指导。</p> <p class="ql-block">  陆友寄给父亲的贺年卡和他的亲笔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齐振夏来信</p><p class="ql-block">有生同志:</p><p class="ql-block"> 接到你的信前一天,陆部长(即陆友——编者注)派人将你给他看的稿子送到了我这里。他年纪大了,要我寄还你。我打算将此稿留在我这里了,因为,他也没有在稿上有什么改动,另外,听他说,他的意见给你写了信。</p><p class="ql-block"> 在春节时,我去看他,他也说起对你稿子的意见。前天让人送稿来时,在电话上,也说了些他的看法。我对你稿子的看法似乎与陆部长的意见有些不同。我是赞同你现在这种写法的,有生写有生之年,好!这有生之年是值得写的,就按着“有生之年”来写你自己的有生之年吧。</p><p class="ql-block"> 对稿子的意见,我已有具体行动,都已写在稿子上了,划在稿纸上了。原则的问题,就是“文革”那个事,只是望你考虑,我想的那些,在当前好像还没有那样说的,所以,我只是建议。若还有一条,就是在文字上简练些,这可能也是陆部长意见中的内容,不必要的情节可减一些。望你把这本书早早印出。</p><p class="ql-block"> 就说这些吧。祝您</p><p class="ql-block">健康,全家老少好!</p><p class="ql-block"> 振夏</p><p class="ql-block"> 2006年8月19日晚</p><p class="ql-block"> 来信寄自北京永外西革新里120号</p><p class="ql-block"> 齐振夏是父亲在一野六军十六师宣传队的亲密战友。他和父亲一同从新疆调往内地参与组建西北空军,后又被调往北京空军某部,与陆友联系紧密。齐振夏对父亲回忆录的可贵肯定和支持,以及具体的修改意见,给予父亲很大鼓励和帮助。</p> <p class="ql-block">  照片拍摄于1947年,是一野六军十六师宣传队的战地演出照。站在最右边拉小提琴的是父亲,他手中的小提琴是他在延安青艺木工厂参加大生产运动时自己仿制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梁静来信</p><p class="ql-block">田局:</p><p class="ql-block"> 前天通完电话后,就捧手阅读。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欲罢不能,一口气两天读完。总的感觉,用老陕的话说,“了咋咧”!也像夏天吃凉皮子,特别痛快,可口。</p><p class="ql-block"> 联想以前读过武、李两位战友的自传,油然产生这么一种看法:我们这代人是处在人类历史大动荡、大变化、大混乱时期,国内外人人都被卷进去,受着一样的苦难,但每个人的背景、处境不同,就会有不同的遭遇、经历,走上不同的道路,便有了不同的人生。尽管有些处境相仿,绝对不会完全相同。所以,你们的传记都很好,很吸引人,但都各不相同,各有特色,都很受读,很有教育意义。这就是伟大时代造成的,这就是我的观后感,是你的忠实读者向你说的心里话,这也是我立即提笔写此信的目的,给你以鼓励,至少也是个安慰。“功夫没有白费”。顺便也在此向你表示谢意,谢谢你的好书。你的书名就很好,寓意广、涵义深。</p><p class="ql-block"> 写几句所谓的诗给你吧:</p><p class="ql-block"> 有生之年数十载 如烟往事似燃艾*。</p><p class="ql-block"> 喜得画卷成书简 激励后生奔未来!</p><p class="ql-block"> * 艾草,燃着有奇香,驱蚊,辟邪。</p><p class="ql-block"> 祝</p><p class="ql-block">健康、幸福!</p><p class="ql-block"> 梁静</p><p class="ql-block"> 10月28日</p><p class="ql-block"> 来信寄自广东省中山市孙文路。父亲标注:2007年11月8日收到。此信保留,广东梁静。</p><p class="ql-block"> 梁静是父亲在一野六军十六师宣传队的亲密战友。信中对父亲的回忆录给予了热情肯定和鼓励。除此,用语诙谐风趣,一开始就称父亲“田局”,是因父亲曾担任过文化局副局长,可见他性格开朗活泼,爱开玩笑,说明他们关系亲密无间。他还在诗中用“燃艾”比喻他们那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回忆起以往的战斗生活,如艾草般奇香四溢,使人神清气爽,精神抖擞,痛快淋漓。</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张十分珍贵的历史照片,十六师师部领导为师宣传队参战队员出征壮行,他们即将随十六师作战部队参加解放西安的攻城战斗。五天后六军十六师十七师的将士们一举解放了古城西安。照片第三排右边第一人是父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六、范承渠来信(节选)</p><p class="ql-block">有生指导员:</p><p class="ql-block"> 你好!</p><p class="ql-block"> 连续四天,我一直沉浸在你珍贵的回忆中,往事历历在目,虽然大多数事情我都无缘亲历,但作为同时代人,我依然感到亲切。和你同喜,和你同悲。</p><p class="ql-block"> 你是我参加革命后的第一启蒙者,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良好印象(我写过一篇十六师宣传队进疆回忆录,曾有三、四次提到你的教诲),今天才知道当时你仅22岁,但已是那样的成熟、有威信。李耀雪和我在一个班半年多,相处十分亲切融洽,大家平时都以“耀雪”相称,省去其姓。可惜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嗟叹!</p><p class="ql-block"> 看来你这一生颇多曲折。如果没有那次车祸,你可能在北京,在部队工作、离休,和齐振夏、王贵学他们一样,当然,大形势对你也有大影响。好在我们都赶上了改革开放,国家好了,看了书知道你的家庭也好了,孩子们工作生活都很好,这就好。</p><p class="ql-block"> 我在新疆工作生活了55年,曾先后在伊吾县委和哈密地委宣传部门工作过。我有三个孩子,有两个从小送到浙江岳母家寄养,长大后在当地工作成家,我离休后举家南迁与孩子们团圆,但小儿子一家却留在了新疆,因儿子儿媳都是公务员,无法调动。虽有遗憾,但这也许就是命运的安排,让我在遥远的第二故乡新疆,还能有个家,有一份割舍不下的牵挂。</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都老了,我们都要好好的享受生活,安度晚年。</p><p class="ql-block"> 祝你和孩子们生活幸福安康!</p><p class="ql-block"> 范承渠</p><p class="ql-block"> 11月6日</p><p class="ql-block"> 来信寄自浙江省衢州市,使用“哈密电视台”信笺纸。父亲标注:哈密的范承渠来信,2008年12月15日收到。</p><p class="ql-block"> 范承渠在信中提到的李耀雪是我的母亲。母亲与他都是在1949年参军到十六师宣传队的新队员,父亲当时是宣传队指导员,故被他称为“参军后的第一启蒙者”。信中提到父亲遭遇车祸,是发生在父亲即将到北京赴任之前的一次意外,父亲的命运轨迹由此发生重大改变,不但与北空某军文化处处长一职失之交臂,也与转业到北京纺织工业部机关工作的母亲及孩子们的团聚机会失之交臂。不光父亲,母亲和我们此后的命运也一样受到影响。伤愈后父亲转业地方工作,从此惜别了部队和战友,告别了自己的军旅生涯。范承渠在感慨父亲的境遇时,也谈到自己的经历,他是十六师留在新疆屯垦戍边大批将士中的一员。十六师后来被分为两个农建师,农五师和农十三师,屯垦在东疆哈密地区。范承渠为边疆的战略安全奉献了一生。而十六师这支有着红军血脉的英雄部队,从此成为共和国两支全新的国防力量,一支翱翔在祖国蓝天,保卫领空安全,一支耕耘在新疆大地,戍守西北边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十六师宣传队历经数月徒步行军到达新疆哈密大营房(大营房是古已有之的地名,是历代经略边疆的驻军营地)部分队员的合影。已改任宣传队队长的父亲站在最右边。</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1951年,抽调参与组建西北空军的宣传队队员回到内地后的合影。父亲坐在前排中间,怀中抱着在新疆出生的大女儿莎莎,母亲在后排右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牛广杰来信(节选)</p><p class="ql-block">田科长:</p><p class="ql-block"> 稽首!我以极愉快的心情,读完了《有生之年》,说实话,没读够。文字的清新,语言的朴素,实在是一部教育人、激励人、让人百读不厌的作品。我大女儿(中学高级教师)开始只是随手翻翻,后来就要拿去细读,可见书的吸引力。</p><p class="ql-block"> 我是在51年出疆路上,在酒泉为寻找司令部时认识您的,后来又在您身边工作多年。原来自以为还算了解您,读了《有生之年》,才发现对您知之甚少。原以为做文艺工作的,与枪林弹雨、生死瞬间、刺刀见红会有一定距离的,哪知您同一般革命战士一样,是在敌人刺刀下闯过来的。</p><p class="ql-block"> 在读《有生之年》时,也时时引起很多美好的回忆,书中很多人和事我都熟悉。比如耀雪,我也是在酒泉认识您的第二天,看到您与耀雪抱着莎莎,我才在心里说,昨晚我以为您同我一样是个通讯兵,哪知是个当官的!在大王镇定舟村时,我在炊事班烧火,我还清楚记得,您弟弟从老家来看您,耀雪每到餐点,都是亲手给他打饭夹菜,关心备至。在户县机场,耀雪做打字员,以前大家都没见过打字机,都觉得很新鲜,没几天,耀雪就说我可以用打字机打信了,大家都很羡慕。对于耀雪的去逝,实在令人痛惜不已!</p><p class="ql-block"> 您在172(部队番号——编者注)疗养院疗养,我记得很清楚,因为我还专门骑着自行车去找您,请教《霍曼》(小提琴启蒙教材——编者注)怎么拉。发生车祸的事没印象了。</p><p class="ql-block"> 莎莎他们姐弟几个,在那个年代不可能接受到高等教育了,但他们从小就受到较好的家庭培养,事业有成,都是让人尊重的人,父母有功。说到小黑(弟弟小黑在郑州出生——编者注),我以为,田江小名叫小黑,不是他皮肤黑,而是他小时候头发特别黑,应该是这样吧!说到小黑去公安工作,有张耀其帮忙,耀其是25师侦察科的判读员(对空中思想进行分析),人很热情、友好,几十年过去了记忆很深。在孩子们工作分配上,您遇到了那么多好人,不如说正是您与耀雪是真正的好人,才会有那么多好人来帮忙。</p><p class="ql-block"> 读了您的书,还有觉得很想知道的事,比如您成长中入党、学艺,这个学艺不是一般的学艺,您懂音乐,会做小提琴,很早就会记谱,创作,文学修养也很高,这个师承关系没交待。</p><p class="ql-block"> 《有生之年》校对、排版、印刷都很好,几乎没有一个错字,这都是孩子们的功劳。</p><p class="ql-block"> 有说不完的话,待方便时,我定会再来西安会亲人。</p><p class="ql-block"> 祝</p><p class="ql-block"> 康健</p><p class="ql-block"> 广杰 拜</p><p class="ql-block"> 2007年11月23日</p><p class="ql-block"> 来信寄自黑龙江省勃利县文化馆。父亲标注:2007年12月1日收到。正面回应的第三封信。</p><p class="ql-block"> 牛广杰是父亲在空军第二十五师的亲密战友。1951年,一野六军十六师奉命以内调干部为主组建西北空军第二十五轰炸师,原十六师师长政委出任该师首任师长政委,驻防临潼窑村机场。父母亲和牛广杰均在内调之列,父亲成为首任师政治部文化科科长,牛广杰为文化科干事,母亲则在干部科任干事兼文化教员。父亲一直称呼牛广杰“小牛”,那怕七老八十了,也没改口,这样亲切暖心的称呼直让牛广杰把父亲当亲人。</p><p class="ql-block"> 牛广杰在信中说很想知道父亲学艺的师承关系。父亲学艺的所谓师承,其实贯穿他一生的工作实践中,只要工作需要他完成什么任务,他就自觉学习掌握应知应会的技能,为此严格自律,虚心求教,刻苦钻研,勤奋努力。在战工六团参演活报剧和儿童舞,在青艺儿童艺术学园学文化学音乐美术,在青艺木工厂学制作乐器并演奏乐器,在红星剧社参与话剧、歌剧、地方戏曲以及歌舞表演,在十六师宣传队学习掌握战时宣传鼓动的各种方法技能,直到在地方文化部门主管艺术工作,他学艺的脚步从未停下。离休后,他还报名自修电大的函授音乐课程,并认真完成词曲创作作业。</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空军第二十五师政治部文化科全体合影,牛广杰就在这个集体中,前排右一是父亲。</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信中提到的户县大王镇定舟村,小叔从老家来看望哥嫂侄女。照片拍摄于1951年,时隔十三年,12岁离乡参加革命的父亲终于见到家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张平治来信</p><p class="ql-block">田老,您好:</p><p class="ql-block"> 11月21日,收到您老用特快专递邮来的《有生之年》,我当天就迅速阅读了一遍,感慨如下:</p><p class="ql-block"> 1.《有生之年》您老从1990年12月20日动笔,历经五年,于1995年写成初稿,又反复修改了四遍,又经历了十一个年头,于2007年8月才付印出版。这个艰难过程凸显了您老是多么用心用力,多么坚毅不拔的性格,以及多么负责的精神。写成这本自传,实在是很不容易,实令部属钦佩。</p><p class="ql-block"> 2. 这部446页30余万字厚厚的精装自传书,叙述平实,语言简洁,层次分明,内容丰富,记述了您老一生平凡普通而又坎坷多难、令人愤然难平的个人经历,真才实学被埋没了,但您意志坚定,忠贞不渝,斗志旺盛,工作积极,赤胆忠心,全心全意为党的事业奋斗一生的革命精神,给年青一代留下了一笔用之不尽的宝贵精神食粮和无法估计的财富,值得部属尊敬和学习。</p><p class="ql-block"> 3. 我1950年12月从南开大学投笔从戎,经过入伍教育和政治理论班学习,分配到空军二十五师政治部宣传科,虽然没有在您老直接领导下工作,但听郜力成(十六师宣传队队员——编者注)战友多次谈到您,对您老印象很深。通过阅读《有生之年》,才较全面了解了您老一生光辉革命经历和崇高思想品质,给我很大启发和教育,打心眼里感谢您老给我寄来这本宝贵的书。</p><p class="ql-block"> 4. 我们都步入了老年人的行列,都八十二、三了,目前最重要的事,是各自保重好身体,特别是在严寒的冬季,设法平安渡过感冒、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病复发的这一关。</p><p class="ql-block"> 祝您老身体永远健康、长寿,全家欢乐幸福!</p><p class="ql-block"> 老部下 张平治</p><p class="ql-block"> 2009年11月23日</p><p class="ql-block"> 来信寄自天津市体院北一区。使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九军政治部”信笺纸。父亲标注:2009年12月2日上午收到。该同志是当年师政宣传科干事,是大学生,后转业到天津市工作,已经多年不见面了。</p><p class="ql-block"> 父亲与张平治的战友情谊始于互有良好印象。父亲是个贫苦农家子弟,一辈子没进过正规学校,他对有文化有学识的人十分敬重,遇见大学生张平治自然愿意接近,而张平治被父亲的人格魅力和品德才能所吸引,两人虽不在同一科室,但相处融洽,关系密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编后感言:父亲的回忆录在他的战友中引起如此反响,落泪、共情、忆旧,愿与你同喜、同悲,称呼你兄弟、亲人。为什么会有如此浓烈的感情表达,因为他们是志同道合的战友,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有着一样的青春热血,曾经在战场上生死与共,在工作中携手并肩,在生活里友爱互助。虽已八、九十岁了,笔下却丝毫没有沉沉暮气,他们的初心、热情依旧不变,阳光、青春的心态一如既往。</p><p class="ql-block"> 无论此生走出多远多久,归来仍是少年!</p><p class="ql-block"> 《袍泽书简》是为纪念父亲去世三周年,母亲去世五十周年,以及他们故去的和健在的战友而编。</p><p class="ql-block"> 2022年4月2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