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大多居住在四川省阿坝州的茂县、汶川县等地。对于这个民族的了解,缘于2008年的5.12特大地震,映秀镇的座座羌寨夷为平地,仅一个映秀镇就死了六千多位羌族同胞,几乎家家都上演着失去亲人的悲剧。
这次四川之行,🈶幸来到了这个被群山环抱,岷江河畔的羌族聚居区-----茂县。能够更进一步地了解这个🈶着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
眼前的这座中国古羌城是震后重建的,它融羌文化博物馆与酒店于一身! 拾级而上,仔细数了数,共有152个台阶,这数字也是为了纪念5.12那段特殊的岁月。两旁墙壁上的类似于甲骨文的图案记录了羌族人民生产、生活、祭天、祈福、娱乐等重大事件。就这样一步一个台阶边走边看。 城门为四川省之最,高大雄伟,站在城门下,人显得那么渺小。门框周围突出的圆木桩共56个,象征着56个民族团结一心。 中国古羌城集古羌博物馆、古羌酒店于一身。古羌酒店又分为羌族元素与现代元素两种风格。在当地朋友的帮助下,我们🈶幸入住了以羌元素为主的酒店内。 洒店楼梯、墙壁上都写满了甲骨文,极具民族特色。看!俺们的大豪宅,开门见喜,宽敞舒适的大厅足🈶七、八十平方米,餐厅与娱乐厅也将近五、六十平方米。 室内布置同样充满羌族特色,吊灯上的精美图案展现了羌族人民十分懂得色彩搭配,壁灯发出的幽幽光芒,使人们不免对这个民族充满了神秘感,召唤着人们去探询。 据听说卧室内床的设计也仿照羌族女孩出嫁时的喜床而布置。已快到半百的我忍不住摆个pos,梦想着再回到年轻,做一回新娘。 清晨,睡眼惺忪的我们就被古羌城外锅庄舞的乐耳音乐吵醒。透过窗户向外望去,古羌城庭院深深,一切尽收眼底。 三姐妹迫不及待地来到属于我们房间的大平台上,呼吸一下清新的🈳气,做一个淡雅的小女子,好好享受一下这惬意的生活! 站在平台,远眺前方,几个像水塔一样的碉楼映入眼帘,当地人告诉我们,一般来说,一个碉楼代表一个寨子,碉楼大都建在寨子最高处,🈶的住人,🈶的像长城上的烽火台,起到了防御的功能。 🐐头、白石、万字格是羌族的象征。 羌族信奉世间万物皆🈶神灵,于是,它们在建造房子时,就在窗台、墙上砌🈶大大小小,数量不一的白色石头,表明他们心中的众神灵都纯洁无暇。
房顶上🈚️论是四角、六角、八角……仔细看,都像极了🐐头。 无论是羌王的宫殿,还是普通老百姓的住房,窗户的设计都会🈶🐐头、万字格这样的元素。 熊熊燃烧的烈火也是羌族人民的象征。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羌寨一般都依山而建,勤劳的羌族人民很会就地取材,石头便成了他们搭建房物的原材料。 每逢🈶重大节日,身着不同颜色的服装的各羌寨百姓就会载歌载舞欢聚一堂,他跳锅庄舞,唱只有他们本民族能听懂的民歌。
由于羌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他们的文化传袭只能靠口口相传。虽然我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但这犹如天籁之音的大🈴唱已经深深地感染了我,不由自主地加入到这欢乐的人群中,与他们共舞。 除了重大节日的歌舞表演之外,羌族人民也会进行各种娱乐活动,如推杆、拧杆。
推杆就是人分别握住杆子的两头,使劲往对面方向推,谁先把对方推出界,谁就是获胜者。
我和姐姐正在进行的是拧杆活动,游戏规则🈶点儿像掰手腕。杆子中间系一朵大红花,🌹朵冲天,双方选手使劲全身力气往相反的方向拧,直到谁先把🌹拧到冲着地面的方向,那就是胜利者了。
在羌族老阿爸的助威声中,平时自认为身强力壮的我,没过几分钟,就以失败而告终。淳朴的羌族阿爸示意姐姐把脖子上的红绸锻高高举起,以示胜利。而我这方的老阿爸一个劲儿地嗔怪我为什么不使劲儿,并一再要求再玩儿两局,强调三局两胜制!看着老阿爸那股认真劲儿,我忍不住笑出声儿。也许这就是羌族人民群众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一种表现吧。 不同羌寨,衣服颜色会🈶些不同。同样,妇女们头饰也会🈶一些不同。
羌族的传统头饰俗称:一片瓦,意为女人也可撑门利户,而且部落头饰的图案是不一样的,许多老人一片瓦上面的头发都是她们年轻时剪下的,一直保留至今。最后一图的白色头饰十分与众不同,好奇心驱使我一定要刨根问底弄明白,原来是他们这个部落为纪念当年为了保护部落而牺牲的黑虎将军,要为他守孝一万年沿袭至今。 羌绣,民族艺术的瑰宝。羌族服饰中的图案,都是这些绣娘们一针一线绣出来的。面对如此漂亮的绣品,对于我这个不怎么会女红的城市女人,都忍不住要一试身手! 此次四川之行,深切体会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买顶手工绣的帽子戴上头顶,瞬间杨丽萍范儿十足,妙变为民族艺术家! 参观羌绣博物馆,件件绣品爱不释手,最终选择了这双纯👐工制作的拖鞋,几百元💰,感觉🈶点儿小贵。但是转念一想,这是艺术品------值! 羌族服装色彩艳丽,原来如此美丽的布匹就是这样织出来的呀! "角部基"-------,土司房。古代羌王与王妃的起居室,一张双人床、两张吸水烟的单人床,还🈶下棋娱乐的地方。 我身后的舞台是个戏台,是羌王与各部落首领议事之后观舞休闲的地方。墙壁上绿色挂件是放大了羌笛。 俗话说:横吹笛子竖吹箫。但是,羌笛正好相反,它们竖着吹的。善良的阿妈为我们表演口弦,热情的阿爸为我们演奏了一曲悠扬动听的羌笛。此时脑海中不由想到了王之涣的名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族还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士兵们征战的兵器、百姓们农耕使用的工具,都是在铁匠铺里打制而成。 羌王的轿子,全部为实木,非常重,真得要七、八个大小伙子齐心协力才能抬得动,也许"八抬大轿"就是因此而得名吧。 "聚阔"------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银行、典当行。当然了,不是谁都可以开"聚阔"的,只有象羌王这样🈶身份和地位的人才能拥有它。 "思度哈·布勒斯基"------羌寨里的灶房。下人们烧菜、做饭的地方。 我身后的面具墙是傩文化广场的一个角落,傩文化起源于远古狩猎时期,也就是驱疫逐邪的一种祭祀活动。羌族人民沿袭了这种远古的祭祀活动,每逢🈶重大节日,就由释比来主持神圣的仪式。释比,我个人认为就是相当于巫师。 我现在所处的位置便是释比活动场所的一角。释比的地位比羌王的地位还要高,一般在王宫里,羌王居住在二层,而释比住在羌王之上的三层,由此可见其地位的高下。 咂酒文化------每当征战沙场胜利之时,便会出现王侯将相与百姓同乐的景色。他们喝酒不用杯子,而是直接把竹管插进酒坛里,他们不分地位高低,几个人围着一个大酒缸开怀畅饮。这正是: 万颗明珠一坛收,王侯将相也低头,双手握住擎天柱,吸的黄河水倒流。 从远古回到现实。
在中国古羌城里,领略了古代羌族的生活习俗,慢步在现代化的平头村和牟托小镇,近距离地接触普通民众,享受着他们的优雅慢生活。
当年的牟托羌族小镇,被温家宝总理誊为:幸福牟托。 羌族特产------羌脆李。羌脆李🈶青、红、黄三个品种。而我尤为爱吃这青青的羌脆李。脆而不酸,青而不涩,口感极佳! 走近羌族,巴蜀大地的壮美深深地吸引着我,期待明年朋友们能再一次相聚,那应该是我走进羌族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