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散记六

兰万秋

<p class="ql-block">回乡散记之六</p><p class="ql-block"> 家乡的饭局</p><p class="ql-block"> 家乡的饭局,很有意思。在北方呆久了,回到南方家乡,总感到有一些人事做法不那么对味儿,觉得别扭,例如饭局习俗。想了想,很可能还是南北方地域礼俗文化差异所致,但回来次数多了,经历饭局多了,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适应了,觉得家乡的饭局自有它的特殊味道!</p> <p class="ql-block">北方人大多觉得南方人喝酒不咋样,油腻味浓,豪气不足,酒胆没有,酒量一般,很不当一回事儿。这种先入为主的错觉,往往在家乡人的酒桌上会吃大亏而败下阵来</p> <p class="ql-block">家乡城里饭局,有白酒、红酒、啤酒,甚或还有洋酒、米酒。土洋结合,洋洋大观。北方客人白酒红酒啤酒一般都不在话下,酒桌上各选其好,只是这十来年人员流动性大,走南闯北的人多了,加上白酒广告铺天盖地,老家也时兴起白酒待客了,这正适合了北方人口味。主人大多好客,往往在喝了白酒之后劝客人也尝尝当地米酒,说米酒怎么怎么有营养,香醇可口别有韵味等。客人都有好奇心,也经不住主人热情相劝,试饮后,觉得能接受,于是推杯换盏,改喝米酒。北方客人不知米酒的厉害,开始甜滋滋好入口,一杯一杯,宾主尽欢;后来不知不觉就多了,一会酒劲上来,迈不开腿,走不动路,天旋地转,绵软如泥。到了这时候,主人只好把客人搀扶上车,丢到宾馆床上。据说,有的北方客人居然三天三夜醉不醒!</p> <p class="ql-block">习惯了北京的饭局,对家乡的饭局,总有怪怪的感觉。 无论是城里还是乡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饭局开始到结束,人数不断增加,比如开始十个人,到结束时已变成十多个人。这多出来的,并非原先安排好的,而是主客临时电话邀约匆匆赶来的。饭桌上呼朋唤友,招来更多人,很是正常,喜欢人多热闹,所以一场饭局下来,临时加座,已然常态。昨晚就是,在家请好友同乡餐聚,原先安排两桌共二十四座,结果陆陆续续前前后后来了三十多位,幸好家人熟悉乡里习俗,有所准备,才不至于露怯尴尬。</p> <p class="ql-block">家乡饭局上的敬酒,也颇有意思。北方人敬酒,一定是走到你跟前,端举酒杯,不敢说毕恭毕敬,但也要像模像样,跟你的酒杯轻碰一下,然后再喝下杯中酒。家乡人不是,在饭桌上,说我敬你一杯,只是端起杯子向你一举,然后一仰脖,就把酒送入口中了,不跟你碰杯。开始我是极不适应的,连杯都不碰,这哪是敬酒,很不以为然。后来经历多了,也就释然了。家乡人生性实诚,没有那么多曲里拐弯,繁文缛节一套来不了,又讲究先干为敬,故才有北方人难以理喻的“敬酒”。</p> <p class="ql-block">家乡的饭局还有一个会让初来乍到的外乡人惊掉下巴的现象。家乡人说话本就大声,喝起酒来后,兴奋异常,谁都抢着说话,且音量奇高,仿佛吵架干仗,喧声震天。不管有没有长辈上司领导在坐,自己先说痛快了,别人啥感受不管,似乎不高声言语不够酣畅不过瘾,不足以表达心情。真真的酒壮人胆,话语滔滔,闹闹哄哄,气氛浓烈,那阵势,那场景,哪儿比这癫狂?!</p> <p class="ql-block">家乡饭局怪像颇多,但细细品味,还都特别暖心。质朴的情感,在酒精催化下,愈加纯粹,愈加鲜活,愈加显露出人性本真可爱的一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