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01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周纪》 【译文】所谓的才学,是道德的资本。所谓的德行,是才学的主帅。这其实是说,个人的道德素质,要高于个人的才学。这是因为一个人无才,但是有德的话,只不过平庸,难以成大事而已,如果一个人有才却无德,那对于社会的危险就大了。所以,对于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对其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平的培养,然后才是知识、技能方面。<div> 02 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资治通鉴·汉纪》 【译文】做事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难点上,只要把难点解决了,简单的自然也就解决了;做人要取长补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决好了,自己的长处自然也就会得到加强。</div><div> 03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单听信某方面话,就会愚昧不明。</div><div> 04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亡战必危。--《资治通鉴》 【译文】国家虽大,喜好战争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必定危险。</div><div> 05 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资治通鉴·周纪》 【译文】家道贫困的时候就希望有个能持家的好妻子,国家大乱的时候就希望有个治国有方的好宰相。</div><div> 06 面从后言,古人所诫。--《资治通鉴·魏纪》 【译文】古人最忌讳的是,表面服从而背后反对。</div><div> 07 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测也。--《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发怒是人之常情,但不发怒而常把笑容挂在脸上的人,这种人是最难让人猜测的。</div><div> 08 明主用人也,使能者不敢遗其力,而不能者不得处其任。--《资治通鉴·魏纪》 【译文】贤明的君主在用人时,能使有才的人竭尽全力,而不让不学无术的人白白占着位子。</div><div> 09 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资治通鉴·陈纪》 【译文】残留在地里的头季稻谷不早点割掉,它落下的稻粒必然会使良田荒芜。</div><div> 10 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资治通鉴·汉纪》 【译文】因为自己的原因而使人陷入危境,君子必定要和他共患难,怎么可以独自活下来呢? </div> 11 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资治通鉴·周纪》 【译文】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div> 12 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资治通鉴·宋纪》 【译文】能选择别人的长处去学习它,这种长处自然也就属于自己了。</div><div> 13 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木心不直,它的纹理就会歪歪斜斜,用这种木材制造的弓,虽然强劲,可是发射出去的箭矢也不会直飞目标。</div><div> 14 好胜人,耻闻过,骋辩给,眩聪明,厉威严,恣强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争强好胜,不愿意听到别人提缺点,喜欢放开自己的舌尖而驰骋辩才,显示小聪明,对人过于苛刻严厉,顽固不化且自以为是。这六点,都是君主应当特别加以警惕的毛病。</div><div> 15 凡论人,必先称其所长,则所短不言自见。--《资治通鉴·晋纪》 【译文】要去评论一个人,一定要先称赞其所长,这样其短处不说,大家也都知道了。</div><div> 16 舟顺水之道乃浮,违则没;君得人之情乃固,失则危。--《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 【译文】船顺乎水的规律才能浮起,违背了水的规律就会沉没。君主能把握人们的意愿才能地位巩固,不能把握人们的意愿就会处境危险。</div><div> 17 为贵人当举纲维,何必事事详细!--《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五年》 【译文】身为尊贵的领导者,应当举纲执要,又何必所有事情都面面俱到呢?</div><div> 18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资治通鉴·周显王十年》 【译文】那些讲求道德的人们,总是不会世俗同流合污,想要去建立大工业的人们,不会和大众去谋划事情。 19 法忌烦苛,治贵清约。--《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六年》 【译文】法律最忌讳的是烦杂且苛刻,而为政贵在能够清平简约。</div><div> 20 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资治通鉴·魏志》 【译文】仁者不会因为所处形式的盛衰而改变自身的气节,义者不会因为成功或者失败而改变自己的心志。</div> 21 凡百事之成也在敬之,其败有必在慢之。--《资治通鉴》。 【译文】做事情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这是源于能够严肃的对待它。凡是之所以会失败,大多是因为轻视或懈怠。<div> 22 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宜、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资治通鉴·汉高帝三年》 【译文】所谓形,就是需要从整体去看待得失;所谓势,是指面对实际情况能够灵活的应对,进退都随着形势而应变。所谓情,是指意志是否坚定。</div><div> 23 聪明流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资治通鉴·汉纪》 【译文】聪明通达的人要警惕过于明察;听得少、见得少的人要避免闭塞无知。</div><div> 24 得财失行,吾所不取。--《资治通鉴·陈纪》 【译文】获得财物却丧失了德行(得不义之财), 这样的事我是不去做的。 25 去就以道,可谓君子矣。--《资治通鉴·晋纪》 【译文】离开自己职位,或继续留任,都能出于正理,这就是高尚的人了。</div><div> 26 不诚于前而曰诫于后,众必疑而不信矣。--《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事前不诚实而事后却表白自己诚实,这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怀疑而让人不相信自己。</div><div> 27 夫登进以懋庸,黜退以惩过,二者迭用,理如循环。--《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让他升任,是为了奖励他的功劳;罢免他,是为了惩罚他的过错。这两方面常常可以交替使用。</div><div> 28 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德行胜过才能,叫做君子;才能胜过德行,就叫做小人。</div><div> 29 凡人之情,穷则思变。--《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人的本性是在到了没有办法之时,就会设法改变现状。</div><div> 30 夫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洁。--《资治通鉴·汉纪》 【译文】标杆弯曲,其影子也一定是歪歪斜斜的,源头清澈,水流也一定是清清洁洁的。 </div> 31 立功者患信义不著,不患名位不高。--《资治通鉴·晋纪》 【译文】立功的人担心自己的信义不显著,而不必忧虑自己的名誉和地位不高。<div> 32 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听人说的不如亲身经历,亲耳听到不如亲眼见到。</div><div> 33 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资治通鉴·魏纪》 【译文】一辈子连句怨恨的话都不说,这恐怕连圣人也难以做到。 34 欲知其人,观其朋友。--《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要想知道一个人的人品如何,可以观察他身边朋友的素质。</div><div> 35 短于从善,故至于败。--《资治通鉴·汉纪》 【译文】不肯向善者学习,这便是失败的原因了。</div><div> 36 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资治通鉴·晋纪》 【译文】送来的礼物很多,说的话又非常入耳,这是古人最警惕的事。</div><div> 37 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资治通鉴·周纪》 【译文】不辨别事情的是非对错只是喜欢别人赞扬自己,没有比这更糊涂的了;不思量道理在哪边而一味地奉承讨好,没有比这更让人讨厌的了。</div><div> 38 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大丈夫答应别人一句话,即使许以千金也不会改变。</div><div> 39 俭约,所以彰其美也。--《资治通鉴·梁纪》 【译文】勤俭节约,可以彰显一个人的美德。</div><div> 40 明者销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资治通鉴·汉纪》 【译文】明智的人在灾祸没有现出苗头的时候就给以防范,聪明的人对于将要发生的危害预先进行估计。 </div> 41 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资治通鉴·汉纪》 【译文】任用贤德之人治理天下,天下一定会太平;如果使用不贤德的人去治理天下,天下一定会大乱。<div> 42 汝知稼穑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如果你能够知晓农夫的辛苦,就胡常有这碗饭吃了。 43 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对于别人,不应当求其完备,应当用他的长处,而放弃他的短处。</div><div> 44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资治通鉴·太祖开宝八年》 【译文】自己睡觉的床榻旁边,怎么能容许其他人来呼呼地睡大觉呢!这是赵匡胤宋太祖。说的话。这句话比喻自己的利益或势力范围不能容许他人来侵占、染指。</div><div>45 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资治通鉴·周威列王二十三》 【译文】君子会用自己的才能去做善事,小人会用自己的才能去做坏事。</div><div> 46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资治通鉴·周威列王二十三》 【译文】礼仪的存在在于能够分辨贵贱,使得亲疏有序,裁定万物,处理日常事务。没有约定就不能够显扬,没有爵号的器物,就不会有相应的形象。</div><div> 47 见黄雀而忘深阱,智者所不为--《资治通鉴·梁纪》 【译文】看见黄雀就一心想捕捉它,而忘记了前面还有陷阱;这种事情,聪明人不会去干。比喻利令智昏的人,一心想侵害别人,却不知道有人正在算计他。</div><div> 48 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资治通鉴·周赧王三十一年》 【译文】那些无道之人主持天下,便会招致更大的危险,大的累赘,得到了君王地位,还不如没有得到。</div><div> 49 君子小人之不相容,犹冰炭之不可同器而处也,故君子得位则斥小人,小人得势则排君子。--《资治通鉴•唐文宗大和八年》 【译文】君子和小人互相不容纳,就像是冰和炭火不能够放在同一个容器中一样。因此君子得位的时候,会排斥小人,小人在得势的时候,便会排斥君子。</div><div> 50 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资治通鉴·汉纪》 【译文】千钧重的弩弓,不会为了射一只小鼠而开动;万石重的大钟,不会因为一根草茎碰撞而发出声音。指大材不可用在小处,大事不会因小的动静而启动。<br></div> 51.口有蜜腹有剑。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本句大意是:口头上温和亲近得像蜜一样甜,内心里却刁钻歹毒得像剑一样利。这两句是唐人对奸相李林甫的形象概括。《资治通鉴·唐纪》载:“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已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嘴巴像蜂蜜样甜,心计像利剑样狠,多么形象地刻画出阴谋家阴险奸诈的嘴脸。从此“口蜜腹剑”成了形容阴谋家和嘴甜心毒之辈的专门用语,长用不衰。<br><br>52.忍小忿而存大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八》。小忿:小的忿怒。大信:大的信用。本句大意是:忍住个人小的忿怒,而坚持法律大的信用。李世民当了皇帝,听说应选入官的人很多是假冒上代的余荫,便下令让这些冒牌货自首,否则一经查出就要杀掉。后来果然查出一个假冒者,李世民要杀他。大理少卿戴胄犯颜直谏说:根据法律,这样的人应当充军。李世民说:我说过这种人要杀头,你却要按法律,不是叫我失信于民吗?戴胄说:诏书出于一时的喜怒,而法律则是向天下人昭示最大信用的,陛下应忍了小的忿怒,而根据法律来判决,坚持大的信用。戴胄不怕杀头丢乌纱,敢于犯颜执法,精神可嘉,值得效法。他认为当权者应该“忍小忿而存大信”,即摒弃个人好恶而维护法律的尊严,不以权代法,不以人治代往治,的确是高明之见。这一原则,后人也当坚持。<br> <br>53.英雄无用武之地。 见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本句大意是:虽是英雄,却没有使用武力的地方。赤壁大战之前,诸葛亮对孙权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说:“今操芟夷大难,略以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后来人们进一步引申其意,常用来比喻空有才智和本领却无处发挥。<br> <br>54.前事不远。吾属之师。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八·贞观二年》。前事:前面的事情,指隋炀帝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吾属:我们。师:此指反面教员,引为鉴戒的意思。进两句大意是:前面这件事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应该经常想想它以警策自己。贞观二年六月,唐太宗对他的侍臣们说:我看了《隋炀帝集》,觉得隋炀帝知识渊博,深奥通达,他本想做尧舜一样的君主,而认为桀纣是暴虐无道的,为什么他的结局竟与他的希望相反昵?魏征听了说:隋炀帝自恃才智过人,固执己见,刚愎自用,他虽口诵尧舜之言却在重蹈桀纣的覆辙,他自己不知道又听不进意见,以至于倾覆亡国。太宗听了,深有感慨地说:隋炀帝口是身非,言行不一,终于国破身亡,足可警戒后世。唐太宗以隋炀帝作自己的反面教员,警策自己,终于成为一代英主。<br>55.宽厚清慎,犯而不挍。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清慎:清正持重。犯而不挍:语见《论语·泰伯》,意思是有人冒犯也不报复。挍,报复。这两句大意是:(娄师德为人)宽恕仁厚,清正持重。(即使别人)冒犯了他也从不报复。娄师德是武则天时代的宰相(同平章事),以仁厚宽恕、恭勤不怠闻名于世。风阁侍郎李昭德骂他是乡巴佬,他笑着说:我不当乡巴佬,谁当乡巴佬呢!当时名相狄仁杰很有点瞧不起他,想把他排挤出朝廷,他也不计较。后来武则天告诉狄仁燕:我之所以了解你,正是娄师德向我推荐的。狄仁杰听了非常感动。~是作者评价娄师德的话。<br>56.面从后言,古人所戒。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面从后言,古人所戒。 意思是:表面服从而背后反对,这是古人最忌讳的。<br>57.币厚言甘,人之所畏也。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钱币。这两句大意是:厚厚的钱币,甜甜的美言,这是人所应当畏惧警惕的东西啊!社会生活中,当权在位的人常常会遇到甘言和厚币。对此,廉清奉公的人自会清醒地辨别甘言的企图与厚币的来路,采取正确的对策;而贪赃枉法的人则会欣然接受,来者不拒。“为看芳饵下,贪得会无筌”(沈佳期《钓竿篇》),殊不知厚搭搭的人民币,甜蜜蜜的奉承话正是别有用心者投下的“劳饵”,见利忘义,利夸智昏的人只贪图芳香的鱼饵,不见捕鱼的竹器,结果是自寻网罗,被人捕捉。因此,~的古训,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br>58.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见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太采贞观元年》,这两句大意是:使用人就如使用器物一样,各取其长处而使用。使用器物要按照器物的特有功能来使用,任用人才也要根据各人的长处来使用。能扬长弃短,量才而用,不但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也有用不完的人才。如果看不到人的优点,只看到人的短处,那么世上就没有可用的人了。唐太宗能成为一代英主,在他统治时期出现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与他的开明的人才观和他的知人善任的用人方法不无关系。<br>59.信者,人君之大宝也。<br>60.尽小者大,慎微者著。 61.人主自威,则众谋不进。<br>62.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br>63.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br>64.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太宗贞观十二年》。骄奢:骄傲奢侈。这两句大意是:富贵会产生骄奢,疏忽会导致祸乱。富贵虽然不一定产生骄奢,而骄奢则必然产生于富贵,因为富贵给骄者提供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条件,这是富贵者不可不警惕的。疏忽大意,漫不经心,往往会对灾祸的苗头视而不见,使其由小而大,最终导致灾祸发生,这是必须警惕的。这两句可用于告诫人们富贵时要特别注意戒骄奢,处事要时刻注意戒疏忽。<br>65.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br>66.用兵之道,抚士贵诚,制敌贵诈。 见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这几句大意是:用兵的原则是:抚恤部下士卒重在真挚诚恳,克敌制胜的计谋贵在越诡诈越好。诚挚和诡诈本来是水火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看来,在征战中人必须兼而有之,从而组成了矛盾统一的二重性格。作为统兵大将尤应如此,因为只有对士卒真挚诚恳,才能得到士卒的拥护,上下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无往而不胜。对敌人则应不厌诈伪,使敌人不知我之虚实,产生错觉,作出错误判断,从而获得良机,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可见“诚”、“诈”二道,为将者必须兼而有之。这几句讲用兵要决,说明对敌人、对部下应采用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第略。<br>67.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br>68任贤必治,任不屑必乱,必然之道也。<br>69.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材也,取其所长,用其所短。<br>70.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誊日损而祸至。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臻(zhēn真):到达。誉:称赞,名誉。这几句大意是:常常听到别人说你的过失,过失就会日益减少而福气就会来到;常常听到别人对你的称赞,声誉就会日益受到损害而灾祸就会降临。这几句是很符合辩证法的格言。闻其过则过改而福至,闻其誉则过生而祸临。我们千万要多听逆耳的忠告,而不要被溢美之辞冲昏了头脑。~可引用作为警戒。当然,这里的“祸”、“福”应理解为人事而不是指天命。 71.举才不出氏族,用法不硬权贵,是以方不济务,奸无所惩。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元帝太兴元年》。世族;世家太族。用法:执法。不及:不触到。是以:目而。济务:解决事态。这几句大意是:举荐人才不出世家大族,执行法律不触及权贵,因而方略不能解决事态,奸邪没有得到惩处。晋朝世族大地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门阀制度森严,国家法律不敢触及贵族,奸邪之辈也不能得到惩办。这几句表现出了晋朝世族政权的腐朽,可以用于批判世族权贵把持政权,无法无天的社会现象。<br>72.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做事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难点上,只要把难点解决了,简单的自然也就解决了;做人要取长补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决好了,自己的长处自然也得到了加强。<br>73.盖聪明疏通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 <br><br>74.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br><br>75.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惹得愚人。<br><br>76.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br>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原因何在?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用来作恶。持有才干作善事,能处处行善;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尽管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既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发挥邪恶,又有足够的力量来逞凶施暴,就如恶虎生翼,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多了,又何止智瑶呢!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先后,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 <div> 77,牧心者,牧天下。 哲理含义:善于把握人心的人,可以把握天下。<br>78,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 哲理含义:开始做事选择了困难的,则碰见容易之事,很轻松就搞定。能够规避自己短处的人,则碰见自己所擅长的,则很快就可以做成。<br>79,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生活含义:人只有到了又聋又痴的老年,才会呆在家里不出门。年轻人要多出去闯荡,建立功业。<br>80,秤砣虽小压千斤,以其德足以教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 生活含义:秤砣虽小但是可以衡量斤两,它是德化风俗的标准,如同蜡烛的火焰,看似很小但思虑深远,其蕴含的凝聚力足以集结仁义之师。品德大好的人可以利益天下,品德小好的人可以利益国家和家庭。<br></div> 81,夫听者,事之候也;计者,事之机也;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鲜矣!故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 实际含义:做事不要优柔寡断,错失良机。<div> 82,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实际含义:一个人能懂得智慧,而且口才很好,就是贤人。如果能坚强和有毅力,那就更好了。</div><div> 83,行于霜上而知严寒冰冻将至。 哲理含义:当你走在霜冻上之后,才会真正的知道严寒将至。</div><div>84,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所有余而强其所不足,盖聪明疏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勇猛刚强者戒于太暴,仁爱温良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必审己之所当戒而齐之以义,然后中和之化应,而巧伪之徒不敢比周而望进。 哲理含义:改变自己脾性有方法,聪明的人要戒除处于敏感的毛病,勇猛刚强的人要戒除太暴躁的毛病,善良温良者要戒除不果断的毛病,而心胸广博的人要戒除遗忘细节的毛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中和全面,那些小人虚伪之徒就不敢轻易冒犯了。</div><div>85,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材也,取其所长,用其所短。 实际含义:圣人用人,好比工匠选材料,应选取他的特长,避开他的短处。</div><div>86,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实际含义:做人如果德才兼备,那是圣人。如果才华和品德都没有,那是愚人;如果德性高但才华低,可以称为君子;如果才华高而德性低,无论如何都是小人。</div><div> 87,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 哲理含义:任用贤德之人治理天下,天下一定会太平;如果使用不贤德的人去治理天下,天下一定会大乱。</div><div> 88,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哲理含义:君子会用自己的才能去做善事,小人会用自己的才能去做坏事。</div><div> 89,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 哲理含义:自己睡觉的床榻旁边,怎么能容许其他人来呼呼地睡大觉呢!这是赵匡胤宋太祖说的话。比喻自己的利益或势力范围不能容许他人来侵占、染指。</div><div> 90,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哲理含义:男子汉大丈夫许诺了别人,就算是千两黄金也不会交换。<br></div><div> </div> 91,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实际含义:借鉴前世的兴衰历史,以便考察当今的荣誉得失。<div> 92,夫聪慧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实际含义:聪明是一种才华,正直谦虚是一种品德;才华是德性的资粮,德性是才华的根本。</div><div> 93,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 哲理含义:择取别人的长处,然后去学习,这样就会将自己的长处归为几用。</div><div> 94,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无礼无忠,国何以立? 哲理含义:君主礼貌待臣子,臣子做事表达忠心。没有礼貌和仪式,没有忠诚和忠心,国家何以确立呢?</div><div> 95,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哲理含义:狡猾的兔子死了,帮助捕猎的狗给吃掉了。飞鸟没了,锋利的弓箭要藏起来。国家战乱平定了,谋划的大臣也被处死了。</div><div> 96,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 哲理含义:千钧之力才能够拉的开的强弓,是不会用来射杀小老鼠的。万石那样重的巨钟,用小草去敲打它,是不会发出声响的。</div><div>97,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生活含义:不以正确的方法去爱,就会变成为一种伤害。</div><div>98.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br></div><div> 99,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 生活含义:防止寒冷莫过于厚厚的皮裘,停止诽谤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自己修正好自己。 100,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 哲理含义:礼仪的存在在于能够分辨贵贱,使得亲疏有序,裁定万物,处理日常事务。没有约定就不能够显扬,没有爵号的器物,就不会有相应的形象。</div> <p class="ql-block">《资治通鉴》10句话,读懂管理之道</p><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p><p class="ql-block">——《资治通鉴·汉纪》</p><p class="ql-block">【释义】任用贤人天下就会太平,任用不肖之徒天下就会生乱。</p><p class="ql-block">【延伸】诸葛亮说:亲贤臣,远小人,此西汉之所以兴隆也。企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亲近任用贤德有才能的人,企业才能越做越好。</p><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去就以道,可谓君子矣!</p><p class="ql-block">——《资治通鉴·晋纪》</p><p class="ql-block">【释义】离开自己的职位,或者继续留任,都有正当的理由,这就是高尚的人了。</p><p class="ql-block">【延伸】任用一个人,免去一个人,都有规则道理可循,才能让人心服口服。也能避免一言堂,避免不理智时做出错误地决策。</p><p class="ql-block">03 </p><p class="ql-block">短于从善,故至于败。</p><p class="ql-block">——《资治通鉴·汉纪》</p><p class="ql-block">【释义】不能向优秀的人学习他们的长处,所以,才导致了失败。</p><p class="ql-block">【延伸】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失败。学习才能使人不断成长。</p><p class="ql-block">04</p><p class="ql-block">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p><p class="ql-block">——《资治通鉴·晋纪》</p><p class="ql-block">【释义】送来的礼物多,说的话又甜蜜入耳,这是古人最警惕的事。因为其必有所图。</p><p class="ql-block">【延伸】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如果在企业合作中想占便宜,容易吃大亏。</p><p class="ql-block">05</p><p class="ql-block">不痴不聋,不作家翁。</p><p class="ql-block">——《资治通鉴·唐纪》</p><p class="ql-block">【释义】对于小夫妻之间的矛盾,做公公、婆婆的最好装聋作哑,不要介入,免得添乱。</p><p class="ql-block">【延伸】在家庭关系中,难得糊涂。作为领导,抓大放小,对于一些小过失或无心之失,不必过份苛责,如此,还可以收获员工的信任。</p><p class="ql-block">06</p><p class="ql-block">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p><p class="ql-block">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劝而遂。</p><p class="ql-block">——《资治通鉴·汉纪》</p><p class="ql-block">【释义】做事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难点上,只要把难点解决了,简单的自然也就解决了;做人要取长补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决好了,自己的长处自然也得到了加强。</p><p class="ql-block">【延伸】做事抓重点,事半功倍。</p><p class="ql-block">07</p><p class="ql-block">人心不同,各如其面,</p><p class="ql-block">面从后言,古人所诫。</p><p class="ql-block">——《资治通鉴·魏纪》</p><p class="ql-block">【释义】人的心思各不相同,就像每个人的面容一样。表面服从,背后反对,是古人最忌讳的事情。</p><p class="ql-block">【延伸】阳奉阴违的人,最要小心。不怕真小人,就怕伪君子。</p><p class="ql-block">08</p><p class="ql-block">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p><p class="ql-block">爱者易亲,严者易疏,</p><p class="ql-block">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p><p class="ql-block">——《资治通鉴·周纪》</p><p class="ql-block">【释义】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p><p class="ql-block">【延伸】喜欢的东西,总会让人犯错误。如果领导过于偏爱自己喜欢的员工,那么其他的员工会有不平或意见,不利于企业的运行和团结。</p><p class="ql-block">09</p><p class="ql-block">为贵人当举纲维,何必事事详细!</p><p class="ql-block">——《资治通鉴·梁书》</p><p class="ql-block">【释义】身为领导者,应该把握纲领或主要的方面,何必要事事详细呢?</p><p class="ql-block">【延伸】老板如果面面俱到,还要下面的人干嘛?老板如果真的面面俱到,肯定也累死了。</p><p class="ql-block">10</p><p class="ql-block">夫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洁。</p><p class="ql-block">——《资治通鉴·汉纪》</p><p class="ql-block">【释义】标杆弯曲,其影子也一定是歪歪斜斜的;源头清澈,水流也一定是洁洁清清的。</p><p class="ql-block">【延伸】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领导自己工作散漫不负责任,那么下面的人就会跟着学。如果领导勤恳工作,那么下面的人也会学习。</p><p class="ql-block">本文转载自“诗词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