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平 文 <h5>拉吉米在瞄准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驯鹿文化博物馆提供</h5> 鄂温克民族被称“使鹿民族”,与他们的游猎生活方式分不开。曾有人对鄂温克人对驯鹿的如此依赖感到不解,为什么他们不像农耕文化的百姓那样依赖家里的马、牛、驴等牲畜呢?<br> 由于鄂温克猎民游猎的大兴安岭西北坡和北坡,属于中国最冷的高寒地区,一年的冰霜期可达8 个月,山上大部分时间不长草。如果饲养马和牛以及毛驴这些农耕动物,到了冬季,马、牛、驴没有充足的饲料,便面对着饿死和冻死的威胁。而到了夏天,在茂密的森林里,马又解决不了猎民的主要交通工具问题。因为林子里树木太密,连人走时尚需要用砍刀开路,还得弯腰弓背,马在森林里根本跑不开;人若牵着马钻树林,走塔头,也着实很不方便。所以大兴安岭西北坡和北坡马很少。 <h5>阿龙山的驯鹿 卢平摄</h5> <h5>阿龙山的驯鹿 赵四新摄</h5> 但是驯鹿就不同了。一是驯鹿一年四季都是自己在林子里采食,不需要人工喂养。在春、夏、秋三季里,驯鹿可以吃林子里的青草、嫩枝条、野菜、蘑菇,到了冬天需要吃苔藓。<br>苔藓是一群小型的体形细小的高等植物,多生长在寒冷、湿润的泥土表面、树干或枝条上,对维持北温带高山生态系统的水土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兴安岭的西北坡和北坡林木茂盛,苔藓和鲜蘑遍地都是,是驯鹿的天然森林粮仓,这是鄂温克猎民从祖辈开始久留在大兴安的重要原因。 <h5>大兴安岭汗马的苔藓 汤宽义摄</h5> <h5>大兴安岭汗马老头林的苔藓 张军摄</h5> <h5>大兴安岭漠河的苔藓 张军摄</h5> 二是因为驯鹿非常温顺,听话,人可以任意使换。猎民常年在外面打猎,打中的猎物要通过驯鹿的负载才能穿过山林,越过沼泽驼运回“家”。如果没有驯鹿这个运载工具,猎人不仅要风餐露宿、披星戴月地狩猎,还要跋山涉水、穿山越岭、筋疲力竭地把猎物运回家中,这其中的千辛万苦可想而知。 <h5>拉吉米用驯鹿往狩猎点驮肉 得可沙提供 </h5> 三是鄂温克猎民的游猎特点是一个地方猎物没有了,就要到另一个地方寻找,这就需要经常搬家,一年要搬很多次。驯鹿作为鄂温克猎民的交通工具,可以帮他们搬迁。搬迁时,驯鹿不仅负载着猎民的吃、穿、用之物,妇女、孩子以及年老体弱的人还要骑乘它,所以自古以来驯鹿就有“仁兽”的美称。而且驯鹿还是走塔头,钻树林的能手,还不用特意准备食料,能驮载重物,所以鄂温克猎民离不开驯鹿。 <h5>猎民在拆除“撮罗子” 准备搬迁 于志学摄</h5> 当然这还不算驯鹿全身上下都是宝:皮毛可以缝制皮衣御寒;茸角、鹿筋、鹿鞭、鹿血、鹿胎是名贵中药;鹿奶是鄂温克人最喜欢的乳品;鹿肉营养丰富是鄂温克人的最爱。所以鄂温克人视驯鹿为“神鹿”,那是上天赐予他们的最好宝物。了解了这些才能理解为什么玛丽亚索老人对驯鹿有如此深厚的情感,为什么在鄂温克狩猎文化消失之后,不顾自己年迈体弱,死活也要留在山林,守护在驯鹿的身边。 <h5>鄂温克人晾晒皮子 卢平摄</h5> 而鄂温克优秀老猎手拉吉米老人可以说与玛丽亚索的结合是珠联璧合,他们夫妇俩配合默契、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日常生活中默默承传着古老的鄂温克文化,就像是两颗双子星,在鄂温克特有文化史上闪闪发光。<br> 今天接着上篇的话题继续介绍拉吉米老人。在不了解狩猎文化之前,人们往往认为打猎就需要猎人的好枪法和好身体,能吃苦耐劳,实则远不止于此,打猎的学问很深奥。 <h5>鄂温克驯鹿文化和狩猎文化的杰出典范——玛丽亚索和拉吉米夫妇</h5> 俗话说,要想知道一个猎手是否优秀,看他的猎犬便可知晓。无论是谁只要一看到拉吉米的猎犬,便会断定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优秀猎手。因为拉吉米的猎犬个个精神抖擞,无论是从体型个头上还是从精气神上看都无可挑剔,是那种训练有素,机警勇敢超群的好猎犬。不要以为拉吉米的猎犬出身门槛高,它们并不是国外那些血统高贵的名犬,而是大兴安林区普通的“笨狗”。要知道把一条家狗训练成为一只勇猛聪明精干的猎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br> 拉吉米很懂得训练出好的猎犬对于狩猎的重要性,他也深知一条好猎犬先天遗传优势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从小就得接受严格的圳练和培养。因为一条先天条件再好的猎犬,如果没有猎人辛苦耐心的训练,也成不了优良猎犬。 <h5>拉吉米出猎发现猎物印痕 得可沙提供</h5> 鄂温克猎民的猎犬来源都属于林区的“笨狗”,也就是家犬。在常年的狩猎活动中,也有些猎人尝试引进一些进口的名犬(他们与前苏联的关系密切),但是经过狩猎实践发现,那些名犬并不能很好胜任狩猎工作,远远不如自己从小训练的笨狗给力,便渐渐舍弃了依赖名犬作为猎犬的念头。 <h5> 卢平在汗马所摄 </h5> 拉吉米有八条猎犬,他的猎犬的名字都十分有趣。从他猎犬的名字可以看出拉吉米对猎犬的选择非常用心。“西蒙特”是拉吉米非常喜欢的猎犬,是一只纯白色的狗,拉吉米为它起的名字译成汉语就是精挑细选之意,可见拉吉米对猎犬的选拔十分严谨。猎犬“术蓝”的名字也很有意思,“术蓝”本身的意思是桦树条和柳树条。一般猎民在打到犴后,要把一些桦树条铺在地面上,然后再把犴肉放上去。因为桦树的枝条和柳树条子没有树叶,很干净,可以避免犴肉沾到地面的泥土等不洁之物。所以叫“术蓝”就有预示大收获的吉祥之意。而“巴多格”则是厉害凶猛之意。还有几只猎狗“努嘎”“卡奇”“鲁达”“兰朵”“兰达”等名字,多半都是拉吉米根据猎犬的大耳朵、长毛等自然状貌所起的。拉吉米知道训练猎犬必须从幼时开始,一般过了半岁就不容易听话了,到了一岁以后,猎犬的发育已经完成,猎犬的品性好坏已经定型,再训练就很困难了。所以拉吉米的这些猎犬大都是从出生后二、三个月时就抱回来,由他自己亲自喂养训练,中间不更换给别人。 <h5>拉吉米打猎 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驯鹿博物馆提供 </h5> 常年的打猎经验使他知道一只什么样的猎犬,能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好的猎犬必须具备搜索、追捕、攻击、叼咬、衔拾等狩猎本领,所以他也把培养猎犬的这些功能作为他训练的重点。虽然他不能从理论上讲出训练猎犬的科学方法和必要手段,但是多年的狩猎实战和从父辈那里学到的经验,形成了他自己一整套训练方法和计划目标。<br>大兴安岭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既是野生动物的理想家园,也为拉吉米训练猎犬提供了天然舞台。他利用动物的生理条件反射原理,以此为诱饵,在幼犬的头脑里形成牢固的狩猎条件反射,最终完成自己的训练目标。<br> 拉吉米训练猎犬,多以鼓励和强制的方法。他鼓励猎犬做出狩猎动作,强制纠正它不符合狩猎要求的动作。他以奖赏的手段进行引诱,通过随时、反复、多次呼唤猎犬的名字,让正在发育的幼犬大脑神经牢牢记住自己的名字。当幼犬完成了他规定的动作后,他便及时给以肉食鼓励。每次喂食时,拉吉米都要亲切呼唤幼犬的名字,使幼犬养成服从命令一呼即来的好习惯,有时他还要辅以哨声呼唤,使幼犬养成听到主人哨声就行动的条件反射。拉吉米对待幼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他有一只幼犬开始不敢下到水里去衔拾,他就想办法把这只幼犬弄下水。但他不是用简单粗暴的命令方法或强迫扭扯踢打幼犬下水,而是耐心地抚摸它的头,和声细语地对它说着鼓励的话,树立幼犬的自信心。当它在拉吉米的指令下下到河里后,拉吉米立即嘉赏性地轻拍它脑门,对它说“好样的!”并及时结合食物赏给的方法给予鼓励。对于有些顽皮不听话不合作的幼犬,他先是态度温和引诱,如果行不通就适时给予强制性手段,反复不断地纠正它的错误动作,不迁就和放纵,否则,幼犬身上留下了不良的毛病,动作不符合狩猎的要求,势必会影响将来的狩猎活动。 <h5>夜幕降临,拉吉米准备“打小宿“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驯鹿文化博物馆提供 </h5> 当幼犬学会一些简单动作的时候,拉吉米开始让它们做一些卧倒、追击、嘶咬等狩猎的动作,并把做好动作和嘉赏好食物结合起来,使它乐意执行拉吉米的命令。当幼犬经过初级训练以后,拉吉米把他们带到山林天然大猎场进行实地训练。因为只有这样,猎犬才能学会觅踪搜索、追捕攻击、扑咬和衔拾猎物,它们参加实猎训练的次数越多,狩猎本领就会越好。 <h5>拉吉米和猎犬等待猎物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驯鹿文化博物馆提供</h5> 有时为了训练猎犬的顽强好斗的勇猛品格,拉吉米会给它们进行短期的强化训练。这时要训练幼犬听惯枪声,还要让猎犬自幼嗅闻野兽的气味。拉吉米用兽皮做成狗食盆子,经常找些带血筋的新鲜兽皮擦拭揉搓盆子,叫它们嗅闻,以培养幼犬的嗅觉。在幼犬闻到气味后再让它们吃到新鲜的兽肉,这样在狩猎时,猎犬闻到野兽的气味不但不会感到恐惧,反而会神经兴奋和亢奋,更凶猛地撕咬捉扑猎物。为了训练猎犬的衔拾本领,拉吉米把打死的飞龙、灰鼠子、野兔等往远处掷出,再命令猎犬衔拾回来交给自己。当猎犬很好完成了这个动作,拉吉米便马上割下飞龙、灰鼠子或野兔的大块鲜肉奖励给它们。为了训练猎犬的追踪能力,他由近而远,逐渐加大距离,对它们反复教练,直到猎犬每次都完成命令为止。最后还要通过对猎物的追踪训练中,培养猎犬的持久性耐力,不让猎犬追着一个动物的踪迹时发现了另外的新踪迹,就丢掉原先的踪迹而去追新发现的,这样便会养成猎犬在狩猎时丢了这个再追另一个,这样很容易像小猫钓鱼一样不断的丢,不断的换,最终一无所获。只有采用这些严格的方法反复多次训练,才能使猎犬形成牢固的条件反射,保持锐敏的嗅觉和永不失掉追逐野兽踪迹的本领,才能在狩猎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h5>拉吉米和猎犬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驯鹿文化博物馆提供</h5> 狗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经过严格训练的猎犬就会成为猎人打猎的好帮手。有一次,拉吉米带了4只猎犬去打猎。走到密林中的一处灌木丛,跑在前面的一只猎犬回头冲拉吉米狂吠。拉吉米知道那只猎犬发现了动物的踪迹。他马上走向猎犬,仔细察看猎犬发现的踪迹是什么动物留下的脚印。他发现有几根黑棕色与白色混杂的毛发,断定是獾子,而且还不止一只。于是拉吉米用手鼓励性地拍了拍猎犬的头,马上几只猎犬得到了指令飞一样地跑去搜寻獾子的踪迹。经过了一段密林,高岗,穿过了一条小溪流,又来到一片茂密的灌木丛。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几只猎犬不知什么时候困住了两只粗实肥大、四肢短小的獾子,拉吉米循着猎犬的吠声而去,最后把两只獾子打死。 <h5>盘根错节 王守波摄 </h5> <h5>朽木无声 汤宽义摄</h5> 拉吉米还有一条最喜欢的猎犬叫卡奇,它几乎和拉吉米形影不离,拉吉米对卡奇的生性喜好和日常习惯了如指掌,两人配合默契。卡奇是条大黄狗,它机智勇敢还善良,救过拉吉米和他儿子的性命。一次,拉吉米领着卡奇去打猎,碰到一只犴达罕,急于追上大犴的拉吉米忽略了脚下的冰面掉进了冰河里。拉吉米很有经验,他把上肢伸开,用胳膊卡在冰层的边上,然后他朝天上放了一声空枪。远方正在追赶大犴的卡奇,听到枪声连忙丢弃大犴快速往回跑。卡奇跑到冰面上的拉吉米面前,用嘴叼住拉吉米的衣服慢慢往外拉,直到把拉吉米拉到岸上。 <h5>拉吉米和儿子 得可沙提供</h5> 在敖乡,很多人都知道卡奇还救过拉吉米的二儿子何应刚。一次何英刚和卡奇去圈驯鹿,在一个小河边时,被一个棕熊一下子扑倒,脸上重重地被击了一下,立即鲜血直流,一边的脸蛋被棕熊抓漏。何英刚拼命地和熊搏斗,可棕熊用沉重的身躯死死压住他的身体,怎么也挣脱不出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卡奇绕到了棕熊的后面,用力咬住棕熊的阴囊,棕熊疼得连声嚎叫,就放开何应刚,一口把卡奇叼起来,朝天上抡去,卡奇腾空而起摔落在树枝上,那根树杈经受不住突然的外力一下折断,卡奇掉了下来。何英刚看到救他的卡奇遭到棕熊的袭击,不顾一切端着枪,照着棕熊的脑袋放了一枪,把棕熊打死,他和卡奇脱了险。 <h5>拉吉米和儿子何英刚 杨岚提供</h5> 卡奇特别忠于拉吉米在敖乡留有很多佳话。全敖乡的人都知道这个卡奇在敖乡谁都不咬,只咬一个人。因为那人在“文革”时期曾抓过拉吉米,把拉吉米关进了小黑屋,被卡奇看到了,就记住了,而且一直念念不忘。所以直到这位乡干部临终前见到卡奇就躲,因为卡奇只要一看见他就去咬。 <h5>秋天的牛耳湖 王守波摄</h5> 卡奇十一岁那年,拉吉米去乡里开猎民大会,它去帮主人把驯鹿圈回来,可是等到拉吉米开完了会,几天过去了,卡奇还没有回来。拉吉米全家都急了,连忙四处去找。发现它时,它被盗猎者下的套子勒住了。盗猎者下的套子太多,卡奇怎么也没有躲过,被套住了脖子。它自己没法摘,但聪明的卡奇一挣不挣,因为它知道越动套子就会勒得越紧。它就一动不动静静地等着有人去救它,它一直在叫,一直在叫,曾有人在很远的地方听到。等到拉吉米的女婿找到它时,它脖子上的钢丝绳仍是松松的,曾经那么健壮的一条大狗,已经瘦得不成样子。盗猎者的套子没能勒死它,可是它却被活活饿死了。它生前救了那么多人,却没给别人更多的时间拯救自己。 <h5>守护主人 卢平摄</h5> 在大森林里,鄂温克猎犬就是这样,在一次次危及主人生命的艰险过程中,完成它们忠实守护主人的使命;而鄂温克猎民也是这样与他们崇拜的生灵相依为命,唇齿相依。<br> <h5>2013年我和得可沙在汗马 汤宽义摄</h5> 20220908 <div><br></div><div><div>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