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古镇篇: 走进苏州甪直

深山樵夫

<p class="ql-block">  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题写的“中国水乡第一镇”</p> <p class="ql-block">  在位于苏州金鸡湖的东面,吴中区和昆山市交界的地方, 有座和苏州古城一样有着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甪(lù)直古镇。好多外地游客第一反应就是把它读成角直,没错这个“甪”字,在《辞海》里的释义就是是:“角”字的变体与异读。不过这角是独角,很挺的独角。甪直古镇是我国已故的当代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曾经镇上执教过五个春秋,中学里我们学过了他的文章《多收三五斗》,文章里的万盛米行原址就在古镇外的吴淞江边。</p> <p class="ql-block"> “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船舷的菜叶和垃圾给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地,填没了这船和那船之间的空隙……”(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三五斗》原文)。时隔多年,我又走进了万盛米行的所在地苏州市吴中区甪直古镇,古镇旅游景区为应景而设的“万盛米行”的河埠头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喧闹,河道也治理的干干净净。</p> <p class="ql-block">  老镇入口的广场上蹲着一只独角神兽---甪端(lù duān),甪端长着犀角、狮身、龙背、熊爪、鱼鳞、牛尾。甪端是一种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与麒麟相似,头上一角,据说瑞兽甪端能够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方语言,而且只陪伴明君,专为英明帝王传书护驾。为公它象征光明正大、秉公执法;为民却象征吉祥如意,风调雨顺。</p> <p class="ql-block">  甪直老镇旅游景区步行街道路整洁,屋舍俨然,小河浜两岸沿街商铺修旧如旧,古色古香,檐下外万国旗般的幌子随风招展。从甪端左边的西汇上市街入口往里步行数十米的小河对面有一爿专卖甪直萝卜干的老字号酱菜店----甪直酱品厂门市部。甪直萝卜干是苏州甪直古镇的特产,远近闻名,到甪直游玩的人或多或少都会买一些萝卜干回去,自己吃或送亲朋好友。而甪直镇上又数甪直酱品厂门市部出售的甪直萝卜干最正宗。</p> <p class="ql-block">  记得二十几年前第一次到甪直古镇游玩的时候,酱菜店还是六七十年代的风格,一进店一股浓浓的酱油味扑鼻而来,一缸缸各式萝卜干,酱黄瓜、大头菜,什锦菜摆在店堂里,柜台上摆放着一台台式秤,柜台后的墙上贴着伟大领袖毛主席像。镇上居民拿着碗进店先称一下碗的重量,再自己往碗里夹今天要买的酱菜,然后去柜台称重,接着柜台里售货员减去刚才空碗的重量,又噼里啪啦一通干净利落的算盘响,算出碗里酱菜的价钱。一毛两毛……、一分两分……,老年居民会从口袋里掏出几张皱巴巴的钱,如果是小朋友,那会是将手心里捏成纸卷的钱,一张一张数着放在柜台上,然后端起碗掀开门帘出去了,看样子大概夜里吃白米粥。</p> <p class="ql-block"> 如今重新装修的店面成了格子铺,一袋袋装好的各种口味、不同分量的萝卜干、大头菜,腌黄瓜,摆满整个店堂,顾客按自己喜好尽情挑选,然后去柜台结账,系着水乡特色的青花布围裙,套着青花布袖套的美女服务员用柜台上收银机的红外扫码枪对着外包装上的条形码,一阵嘀嘀响,收银机屏幕上显示出每样商品的单价和应付的总价格,顾客掏出手机,打开支付宝或微信付款码对准扫码器,嘀一声,交易成功。整个店堂里唯一不变的就是柜台后的墙上还是贴着毛主席的画像。</p> <p class="ql-block">  小店东面不远处有一条笔直的小巷子,一抬眼从巷口就能看见巷尾,巷尾就是鼎鼎大名的甪直保圣寺。保圣寺门口小巷的右手拐弯处有一座四角小亭子,亭子是封闭式的,落地长窗式的格子门,临巷的北墙上还有一个花窗,此井亭是86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  唐代大诗人杜牧有诗云:千里莺地绿映红,山村水郭酒起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甪直保圣寺就是那四百八十寺中的一座,它始建于南朝梁武帝萧衍天监二年(503),据说在唐宋最鼎盛时期,大小殿堂高达5000间,估计几乎占据大半个古镇。1961年3月5日保圣寺和拙政园、留园一起被国务院列入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保圣寺,不再香烟缭绕,梵音频传,而是成为一座静悄悄的古代文物馆。庭院里有三宝三绝,三宝是:唐代青石经幢,宋代武康石的幡旗旗杆夹石、明末清初大铁钟三件文物,三绝则是天王殿前的百年枸杞树,百年紫藤和西花园里1300多年银杏树,此三绝堪称三件活文物。</p> <p class="ql-block">  保圣寺里真正的国家一级文物是罗汉堂里半堂泥塑罗汉,共九尊。这是唐代佛像雕塑艺术大师杨惠之的存世之作。可惜的是另外半堂罗汉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因战乱引起的社会动荡,加上虫蛀蚁食、年久失修等原因,罗汉堂在风雨交加、天灾人祸中倒塌了,泥塑文物被砸毁。残留的九尊罗汉盘腿坐在泥塑的石窟里,或打坐,或念经、或深悟、或做答…………,形态各异,无一雷同,栩栩如生,呼之欲出。</p> <p class="ql-block">  罗汉堂的东墙下,有一玻璃屏风,玻璃内是民国十九年(1920)我国现代教育家、曾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撰文,马叙伦先生书写的《甪直保圣寺古物馆记》碑刻的拓本。蔡先生的文章条理清晰、行云流水,马先生的柳体楷书,行笔有力,银钩铁画,入木三分。</p> <p class="ql-block">唐代书法大家怀素和尚的狂草书法</p> <p class="ql-block">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留款</p> <p class="ql-block">明代弘农(杨氏)杨茂弼墓志铭</p> <p class="ql-block">叶圣陶先生题写的怀忧廔(楼)</p> <p class="ql-block">  西花园的L形长廊里镶嵌着一方方碑刻,驻足一一观看,多为各地墓葬里出土的墓志铭,也不乏有唐宋名家的书法作品:有怀素大师的狂草,也有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作品,还有叶圣陶先生书写的小篆“怀忧廔”。</p> <p class="ql-block">  花园正中有座方形水池,三四丈见方,池正中有一座卷棚顶(没有明显正脊的屋顶)的清风亭,池东西两岸各有小石拱桥和清风亭相连。亭里清风亮节的牌匾下端坐着唐代大诗人陆龟蒙先生,老先生五络长须飘于胸前,怀里抱着他自己编著专门论述农具的古农书经典著作----《耒耜经》。《耒耜经》是中国有史以来独一无二的一本古农具专志,共记述农具四种,其中对被誉为我国犁耕史上里程碑的唐代曲辕犁记述得最准确最详细,是研究古代耕犁最基本最可靠的文献。</p> <p class="ql-block">  陆龟蒙生前喜欢斗鸭子,清风亭的水池大概就养鸭池的遗址。亭后岸上两只青石的水槽----斗鸭槽,是唐代的遗物,石质有些风化,但还是相当的完好。数丈之外的北围墙下是清代同治五年(丙寅年)间重修的陆龟蒙墓,高大的墓碑上刻着“唐贤甫里先生之墓”八个隶书大字。陆龟蒙 字鲁望,晚年隐居在松江甫里编著《耒耜经》,世人称之为甫里先生。</p> <p class="ql-block">  清风亭西边是保圣寺三绝中的银杏树,一共三根,相传是陆龟蒙先生生前所植,至今1300余年,其中一颗的怀抱里还长着一颗榆树,形成树中树的奇观。银杏树下是一片用竹篱笆围起来的小菜园-,我去的时候正值冬末春初,春寒料峭的时候,菜园里只有青菜和萝卜、白菜。菜园最显眼的当属一个戴着尖顶帽,系着红围巾,套着绿袖套的稻草人。当时又不是夏秋小麦水稻成熟的季节,为什么要在青菜萝卜地里插个稻草人?你知道为什么吗?知道的请在文章底部留言区给给我留言。</p> <p class="ql-block">  转过小菜地就是叶圣陶先生墓,叶老先生的墓坐西朝东,墓前不远处是一座六角未厌亭,寓意叶圣陶先生勤勉终身、不断求索,永不满足,40米墓道穿亭而过,五级台阶中刻有桃花、李花和万年青,象征着叶圣陶先生的功业万古长青、桃李开满天下。照壁上刻着叶圣陶先生墓,1988年先生在北京逝世后,骨灰葬回了年轻时候曾经执教过的第二故乡,安放在保圣寺内翠柏鲜花环绕的石棺椁之中,树高千尺,落叶归根。</p> <p class="ql-block">  南围墙外是叶圣陶先生纪念馆,墙上开有一个小门通行,纪念馆大门上方叶圣陶先生纪念馆几个字,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同志题写。一进门是一尊叶圣陶先生垂暮之年的半身像,馆里以图片和实物的形式,介绍了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其中有解放前和鲁迅先生共事时两个家庭的合影照片,和左联各位同志一起工作的照片,有解放后在教育界、出版界工作的照片,也有各个时期和夫人胡墨林、儿子叶至善叶至诚,孙子叶兆言等家人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展柜是是叶圣陶生前用过的遗物:钢笔、手表,放大镜……,以及他所编写的各种书籍。叶圣陶先生一生撰写了不少著作和文章,1922年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鲁迅先生评价说:“叶成均先生的《稻草人》为中国童话开创了一条自己的写作之路”。《多收三五斗》是我们在初中里学过的叶圣陶先生的一篇从表面上看是讲述解放前苏南农村丰收的年景的文章,但文章从侧面反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在苛捐杂税下的疾苦和艰难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叶圣陶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和对当权者搜刮民脂民膏的厌恶愤恨。</p> <p class="ql-block">  展厅墙上有机玻璃镜框里是一幅幅叶圣陶先生生前留下的亲笔题词,其中一幅是1980年国庆节假期留给全国中小学生的殷切希望,叶先生语重心长的说:“作文课是练习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模仿不是好办法,抄袭是自己骗自己,我恳切小朋友们记住这两点”。</p> <p class="ql-block">  出保圣寺往东走到小巷口就是南市街,南市街曾经是甪直古镇最繁华的商业街,店铺林立,南市河夹在上下塘之间,下塘街面盖有长廊,河岸上立柱之间还有美人靠,可以供游客遮风挡雨和休息。上塘街面没有长廊,街边植有杨柳和碧桃,横跨在南市河上的进利桥是央视86版《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进入女儿国那段镜头的取景地。</p><p class="ql-block"> 春雨杏花江南,小桥流水人家。史料记载地处江南水乡的甪直古镇曾经有七十多座小桥,但光荏苒、沧海桑田,随着小镇的不断变迁现如今还剩41座半,为什么有个半座?因为那桥横跨在和昆山的分界河上,所以只能算半座。</p> <p class="ql-block">  沿着南市街上塘的路往南走两三百米就可以到苏州农具博物馆,农博馆原是镇子上一户殷姓人家的祠堂改建的。大门上方悬挂着“万盛米行”的招牌,门口的小河里一字排开的停着几条顶棚蒙着青花布小木船,摇橹的船娘,一边等待游客一边用带有甪直、车坊一带口音的吴语在说说笑笑。</p> <p class="ql-block">  门厅设置成古代粮店米行的格局,柜台里面摆放着升、斗、篓、筛等器具。院子里廊下有脚踏舂米的舂杵和石臼,手推磨、扬谷风车……。我从小就会推磨,看到石磨,一时手痒,两脚前后岔开,扶着磨担钩顺时针一推,石磨一下就骨碌碌的转动起来了。苏式手推磨和我们老家徽州的石磨有很大区别,我们徽州的石磨下盘一圈有水槽,磨豆腐,磨水粉等食物,半固态半液态的水浆会顺着槽口流入盆桶等容器中。</p> <p class="ql-block">  正厅外有抗旱排涝用的脚踏水车,还有水碓(水力磨坊)里用的有大型木质结构的水力齿轮。我小时候在老家的石潭村见过水碓,水碓都建在暗渠的上方,水流从高处落下冲动悬挂在水渠中的叶轮,叶轮带动上方的齿轮,然后通过连轴带动舂杵舂击石臼里的谷物、带动石磨碾米磨麦。另外一侧是大型春耕雕塑,一人一牛一犁,农夫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裤腿卷到膝盖,左手扶犁,右手拿着竹丫和牛绳,犁尖深深的钻在泥土里,大水牛低着头耸着肩四脚杵地奋力拉着犁前行。</p> <p class="ql-block">  出了农博馆,漫无目的的在南市街上塘徜徉。走累了,就在街边的半亭里坐下歇息,一边喝着茶水吃着小点心,一边看着南来北往的行人,看着站在桥上看风景的美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在《断章》。</p> <p class="ql-block">  吃饱喝足继续北行两三百米右拐就是千禧年前后建造的江南文化园,入园就看见一个不知是何寓意的大型青铜雕塑,三枚倾斜的铜钱顶着一个圆球,三枚铜钱分别是秦半两钱、汉五铢钱、唐开元通宝(唐开元通宝是唐高祖武德五年的铸钱,并非唐明皇李隆基开元盛世的铸钱),圆球上半部是一圈云纹,下半部是甪直古镇风貌图。好多游客都站在钱后,把上半身从钱孔里穿过来摆个“破撕”,正好应的那句老话:“整个人都掉进铜钱眼里去了”。</p> <p class="ql-block"> 围着湖面走了一圈,沿途看见两个“老者”在下象棋,戴帽子的有点举棋不定,扎头髻低着头紧紧地盯着棋盘,“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我棋术平平,只能站着看两位老先生在棋盘上相互厮杀。突然一阵叽嘎叽嘎的声音由远而近,一位农夫推着一车的蔬菜上集市,车子装的太重,夫人也在旁边搭把手帮忙一起推,浑身赤条条光溜溜的小儿子坐在车头。顺着车子远去的方向又看见湖岸上一位戴着青布包头,穿着青布短褂,腰里系着短围裙的甪直、车坊、斜塘一带特有的苏南水乡服饰的大婶在用明显带有甪直、车坊、斜塘一带口音吴侬细语教牙牙学语的孙子说“鹅伲(我)是苏州尹(人),伲是苏州六拾尹(甪直人)……。”</p><p class="ql-block"> 注:原苏州吴县东部斜塘、甪直、车坊、郭巷等几个乡镇的中老年妇女一年四季都穿着苏南水乡特有的服饰: 梳着发髻,头上包着一块绣了花的青布包头布,用发簪加以固定。身上穿着青布短褂,腰里系一块长度到膝盖之上双层的围裙,里层围住大半个身子,外层短小一些,盖住里层口袋子。据说是因苏南平原一览无余,下田干活因内急蹲下方便时,放下来当遮羞布的。除了上述几个乡镇外,吴县其他乡镇农村妇女就没有如此的服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