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最近,我颇喜欢读诗词,喜欢听学生读诗词的朗朗书声,喜欢感受那美妙的韵律,喜欢沉浸在言简义丰的文字里。这次,我就浅浅地分析伟大主席毛泽东同志的伟作《七律·长征》。</p><p class="ql-block"> 《七律·长征》是毛主席在红军长征即将胜利的前夕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其中既有高度概括,又有典型生动的事例;既写了所见所闻的险山恶水,又写了惊心动魄的伟大战斗。全诗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豪情和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p> <p class="ql-block"> 一、品韵律美</p><p class="ql-block"> 七律长征作旧体诗,偶句押平声韵。(这里涉及到平声韵和仄声韵,平声韵包括阴平和阳平,也就是第一声、第二声;仄声韵包括上声和去声,即第三声和第四声。)平声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韵律美。(这种语言现象,可以用在平时写的短句中。)</p> <p class="ql-block"> 二、点面结合,层次鲜明</p><p class="ql-block"> 全诗开篇点题,高度概括长征的“难”,难在“万水千山”,然后,面对这困难,红军持着“不怕”和“只等闲”的积极乐观的精神。客观现实的难和主观的态度——不怕,形成鲜明对比,让人初步感受到红军对于英勇无畏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接着,诗人选取了五个有代表性的最艰险的场景凸显出“远征难”,分别是“五岭逶迤”“乌蒙磅礴”“水拍云崖”“桥横铁索”和“岷山千里雪”,仅仅是21个字就把当时的情景呈现在读者脑海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弯曲绵长的五岭山中,在高大巍峨的乌蒙山里,长途跋涉,陡峭的山体如利刃般,寒风呼啸,蝗虫猛禽,多少危险隐藏其中,但战士们丝毫不畏惧,他们将“逶迤的五岭”看作是“细浪”,将磅礴的乌蒙山视为“泥丸”。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写出红军的无畏,对困难的藐视。</p><p class="ql-block"> 红军战士除了要克服客观环境带来的困难外,还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所以,接下来,诗人回忆到那一场场与敌人战斗的情景。金沙江一战,敌人想借金沙江水流湍急,两壁都是高山悬崖,又有重兵把守的天险阻挡红军北上,消灭红军。然而,我方士兵足智多谋,运用调虎离山之计巧渡金沙江。因此,看着波涛汹涌的金沙江江水拍打云崖,有一种喜悦之感,心中不觉有一阵阵“暖”意。</p><p class="ql-block"> 然而,战斗毕竟是残酷的,有战争就会就有牺牲。诗人回忆起泸定桥一战,那冰冷的铁索上,硝烟不断,被战士们的鲜血渲染着,悲从中来,不禁感到一阵“寒”意。</p><p class="ql-block"> 第五六句写两场艰难的战役,且写出诗人的感受,一“暖”一“寒”形成鲜明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 接着,全诗对比最鲜明的集中在最后一联——更喜岷山千里雪。岷山的千里雪,寒气逼人,饥肠辘辘。但是,多少困难都挡不住红军前进的决心,因为岷山距离北征只剩下咫尺之远了,胜利更进一步了,跨越这一座山,曙光就在眼前,就不禁“更喜”。怀着有这样的信仰和希望,红军在冰冷的雪路上坚持前行,蹒跚着,搀扶着,相信着!最终,三军终能成功会师,长征终能取得胜利,红军战士终会“尽开颜”。</p> <p class="ql-block"> 全诗56个字,却能将长征的艰难险阻和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积极乐观的形象描绘地栩栩如生,不得不感慨咱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文学造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