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旧墟印记

陈冲

<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p> <h1>陈氏先祖于南宋淳佑十年从福建莆田迁来,建村于杨梅树旁,取名杨梅村。后在村北建墟,亦名杨梅墟。据《杨梅陈氏族谱》记载,陈氏先祖迁此至今,已有760多年历史了。</h1><h1>杨梅墟位于化州市南部,杨梅镇中部偏北。印象中,60多年前的杨梅墟只有公社门前那一带的房子。往南依次是百货商店、副食品店、新华书店、粮管所。往东近梅江一侧,南面为首的一间是杨梅饭店,其次是供销社属下的商店,分别经营布匹、瓷器、木器、竹器、日杂等。往西跨过新华书店门前大街往下,便是三排长廊,俗称“廊寮”。内设生猪行、猪肉档、牛肉档、咸鱼档、熟食小吃等。</h1><h1>往北为邮电所,对面为粮所仓库,仓库门口是广场。夏秋两季为收购公购粮所在地,其余季节为农贸市场集散地。向北是工商所、卫生院。</h1><h1>墟的东侧为梅江,江上有座石板桥,长约16米,宽约3米。桥下中间是两排石柱,将桥面稳稳托住。</h1><h1>那时的梅江,江面宽阔,江水清澈,平明如镜,可通木船。船从梅江下游的“江口门”驶入,逆流而上直达杨梅墟埠头。艄工在埠头将货物卸下或装上,使得江面涟漪圈圈,波光闪闪。</h1><h1>可惜梅江现在已经枯竭,成了一条深不过膝的小溪。昔日如诗似画的梅江,现在只能回到记忆的深处里去寻觅了。</h1><h1>逢农历每月二、五、八、十为杨梅“墟日”,附近农民都在“墟日”这一天把农产品挑出摆卖,村民也在这一天赶来购物,谓之“趁墟”。因此“墟日”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人声鼎拂,乃至附近方圆几里外便能听到“嗡嗡”的嘈杂声。儿时的我们好奇,便问大人是什么响。大人回答说,那是“墟鬼”在叫。我们听了,对“墟”便产生了一种莫名的神秘感和敬畏感。</h1><p class="ql-block">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所谓“墟鬼叫”,纯属子虚乌有。其实,这是一种物理现象,人多嘈声大,旧墟空间窄小,街巷逼仄,声波散不开,形成回流反响,传远变异之故。</p><p class="ql-block"><br></p><h1>说到杨梅旧墟,康余炒粉,称得上是杨梅人的集体印记。</h1><h1>杨梅人说起康余,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矮矮墩墩、肥肥胖胖,慈眉善目。康余有个绝活炒粉,就在旧墟廊寮中间经营,用红砖垒一灶,上面架一铁窝。灶旁放一张板桌,上有粉皮、猪油、盐、酱油、葱花之类。烧的是木柴,那锅放得歪歪的,锅口斜向灶门。康余撑勺,老伴烧火,两人配合默契。右边摆一张与时下茶几等高的长方形板桌,旁边摆着矮条凳。客人来了,就在板桌旁的条凳上或坐或蹲,各取所好,悉听尊便。</h1><h1>客人落座后,康余听着顾客的吩咐取粉。他不用枰,用手抓起掂掂,取个大概。彼此之间,完全信赖,认为多少一点无所谓!大家乡里乡亲,兄弟叔侄,无须“太分真”!</h1><h1>只见油锅烧得滚热,放下猪油便发出“炸炸”脆响。再放下蒜子,稍后放下粉皮,锅里马上爆出“炸炸”声响。又过片刻,再从锅边浇下少许猪油,锅里再次发出“炸炸”声响。康余用锅铲一翻一摊,一起一落,如此数次,把粉皮炒得油光闪亮。将起锅时,放下盐、酱油、葱花,用锅铲一绊一翻,使之均匀。出锅上碟了,阵阵粉香,扑鼻而来。那味道、那颜色,正谓“色香味俱佳”!用杨梅土话说,“真系香脱耳!”</h1><h1>那时粤西一带的农民,白天打赤脚,只有晚上准备上床睡觉了,才草草洗完脚穿上一双木屐。这时,长长的板桌旁,一圈儿的男食客,全赤着脚。他们吃得津津有味,咂咂声响。有的狼吞虎咽,风卷残云。有的细咽慢嚼,如品山珍海味。吃完了,叼根牙签,打着饱嗝,露出一副悠闲的样子,用搭在肩上的“水腰”擦着嘴,再从贴身口袋里摸出那张折得皱巴巴的二角钱纸币,双手递给康余。那种纯朴、诚信、善良,令我至今难忘!</h1><h1>手头宽裕的,吃了一碟又叫第二碟,这在当时算是“阔佬”了,在场者无不投来羡慕的眼光。有些嘴馋的,口袋里又没有钱, 经过时便只好拿双眼睛直勾勾的看着康余的炒粉,直咽口水。</h1><h1>附近乡村那些少出入的老人家,盛夏晌午在村中的大树下摇着蒲扇纳凉聊天,说起康余的炒粉也直砸嘴,凹瘪的嘴嗫嚅着说:“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吃上康余一碟粉,死也眼闭了(心满意足)!”这些闲话,传到儿孙们的耳里,便成了正经话,专程跑出杨梅墟买回一碟康余炒粉,给老人家解馋,了却他们的心愿。</h1><h1>现在,时过境迁,康余作古多年了,但他粉炒的美味可口,至今仍然流传在当地百姓的口中。</h1><h1>说到杨梅旧墟,旺弟也是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h1><h1>旺弟土生土长,地道农家女。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全国开展“忆苦思甜”活动。“天上布满星,月亮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申。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泪恨……”这便是当年忆苦思甜会上最常唱的歌之一。像我们这些上了年岁的人还耳熟能详,哼起来倍感亲切。</h1><h1>当年公社党委政府,请了全公社最具水平的美术老师集中一起,搞了一个颇具规模的《收租院泥塑展览馆》。为此,还专门招聘了一批讲解员,旺弟便是被招聘的讲解员之一。因出身好、人漂亮、口才又好,讲解工作结束后,破格被留下当了百货商店的售货员。这对于一个农家女来说,在当年算是一件天大的幸运了。</h1><h1>当地人夸她漂亮,说比笔画的还漂亮,比天上的仙女还漂亮,比电影里的女星还漂亮!以致邻近同庆、长岐、良光、塘㙍几个镇,乃至化州县城、吴川梅菉镇的“后生哥们”,都慕名前来一睹为快。此事一传十,十传百,来者越来越多,致使杨梅百货商店的顾客日日盈门,天天爆棚!</h1><h1>此事在当年的杨梅传得沸沸扬扬,成了当地百姓工余饭后津津乐道的“热点话题”,也成了杨梅人心目中的光荣和自豪。</h1><h1>杨梅旧墟,现在冷落了。新墟向北、向东、向西扩大,面积是原来旧墟的十数倍!墟大了,漂亮了,车多了,人多了,熙熙攘攘,俨然成了一座小城镇!</h1><h1>但杨梅旧墟,在上了岁数的杨梅人心目中,却留下了挥之不去抹之不掉的记忆,成了一抹历久弥新的乡愁!</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