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海拾貝 1994年王振义教授荣获国际治疗癌症的大奖---凯特林奖

曾昭时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90 年我到美国纽约斯隆-凯特琳癌症纪念中心 (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 MSKCC) 工作不久,就知道有一个“凯特琳奖 (Kettering Prize)”,用来奖励对癌症诊断或治疗做出杰出贡献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凯特琳奖是通用汽车癌症研究基金会 (General Motors Cancer Research Foundation)发出的奖项。因为我们的外科前主任 Dr. Fortner 是这个基金的创始人和总裁,我们经常会收到他办公室发来的有关凯特琳奖的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该奖每年颁发一次,奖金为 25 万美元,是医学领域最负盛名的奖项之一,获奖者是由国际著名科学家小组通过严格的程序选出的。迄今为止,有7 位获奖者后来又获得了诺贝尔奖。此奖每年颁发一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94 年MSKCC的媒体首先报告包括一位英文名叫 Wang Zhen-Yi 的五位科学家获得了当年的凯特琳奖。说实话当时我并没有注意到这一件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在通用汽车癌症研究基金会的颁奖仪式上 (照片引自互联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不久我看到我订阅的美国癌症研究会的主办的期刊《Cancer Research》(中文名“癌症研究”)杂志封面上的一位东方人的面孔时,我才仔细地阅读了说明,这一期杂志封面上的五位是这一年凯特林奖的获得者,下排中间那位是王振义教授,王教授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主任。</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王振义教授的照片刊登在《Cancer Research》杂志封面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上海瑞金医院血液科的王振义教授,他因为成功地采用全反式维甲酸将恶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为良性细胞来治疗白血病而获奖。我为我们中国人第一次获此殊荣而自豪,我将此杂志给好几位同在MSKCC 工作的上海第二医学院毕业的同事看,他们也为这位曾经担任过他们母校的老校长骄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十分凶险的白血病,约占白血病人的10%,死亡率很高。王教授等中国医生在全反式维甲酸能够将恶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为良性细胞的基础上,又创造了三氧化二砷联合全反式维甲酸的联合方案,大大提高了该病的疗效,将这一种高度致命的急性白血病转变成能够治愈的疾病。现在这一方案已被包括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等世界多个国家所采用,成为公认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一线治疗方案,拯救了全世界范围内许多病人的生命。</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王振义教授获1994年的凯特林奖 (照片引自互联网)</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  王振义教授获的凯特林奖的金牌 (照片引自互联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王教授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勤奋钻研、勇于创新,他有很多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最出名的是他创造性地提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显着,毒性可控,王教授因此获得许多国内,国际的大奖,包括2011年1月获得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見下图)。</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  胡锦涛主席向获得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王振义院士颁奖 (照片引自互联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20年 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张亭栋教授和王振义教授共同获得国内的“生命科学奖”,奖励他们发现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维甲酸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2020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张亭栋(左)、王振义(右)(照片引自互联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 1994 年王振义担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首批院士,此后他又培养出三位院士,即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工程院院士陈赛娟、科学院院士陈国强。包括王振义院士在内,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血液科出了四位院士,在医学界乃至全国,一时间被传为佳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  王振义院士和他的学生陈竺院士和陈赛娟院士 (照片引自互联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王振义教授获凱特林奖那一年的秋天,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江绍基教授到美国西部访问,我打听到了他住的酒店的电话号码,就给他打电话致以问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江教授知道我前几年来了美国,但不知道我在那儿工作,当知道我在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工作时,就告诉我他在八十年代到纽约时参观过这家医院,这是全世界顶尖的癌症医院。接着他说我们瑞金医院的王振义教授最近获得了斯隆凯特林颁发的凯特林奖。我告诉他我知道,后来王振义教授的照片还刊登在《Cancer Research》杂志封面上,此时江教授就给我讲了王教授这次得奖幕后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原来斯隆凯特林是将这个治疗癌症的大奖发给法国巴黎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德戈斯(Laurent Degos)教授的,奖励他发明了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当他知道凯特林奖只颁发给他一个人时就联系凯特琳奖的评委会,告诉评委会他的这项研究是和中国上海的王振义教授合作,而且王教授是原创的发明者,评委会一查,德戈斯教授的论文是1990年发表的,王振义论文是1988年发表的,因此改将1994年的凯特林奖由德戈斯和王振义教授共享,而且评委会称王教授是“人类癌症治疗史上应用诱导分化疗法获得成功的第一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听了这个故事,我不禁为这位法国教授的高尚品德,诚实厚道而感动。王教授在国际上首创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探索出通过诱导分化疗法,在治疗恶性肿瘤时不损伤正常细胞,形成了治疗白血病新策略,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为白血病的病人造福,也为祖国争得了荣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最后江绍基教授还语重心长地嘱咐我,一定要向你的外国同事们宣传,用维甲酸治疗白血病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老教授的爱国之心深深地感动了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去年秋天我在微信圈中我转发了王振义,张 亭 栋 教授获奖的消息,世界 上的巧事也真不少,我的一位认识多年在美国的朋友看到我发给她的微信后告诉我:王振义是他先生的堂兄,同时她还发来了几张,2019 年 10 月份囬国探亲时和王振义周庄游览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2019 年 10 月王振义邀请堂弟王振基伉俪游览古镇朱家角 (照片由王振基先生提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金秋十月王教授他们一行五人坐在挂着大红灯笼 的木制小船上泛舟游览,河的两岸是古色古香的江南的明清建筑, 王教授面对照相机的镜头,笑容可掬,左手还握着一个智能手机, 那年王教授已经 96 岁了,看起来身体还是很硬朗,坐在他后面的是 王振义的堂弟王振基,两个人还真有点象,连穿的衬衣都是同样的颜色,照片后面的二位是王教授的儿子和儿媳。</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王振义教授及其题词 (照片引自互联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全文完)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