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文字 / 叶龙 图片 / 来源网络</b></p><p class="ql-block">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操作技术更新和进步。一些手工操作的工艺被逐渐淘汰,并淡出了历史舞台。那些残留在老年人脑海里的美好片段正在变的模糊。一声声高昂的求活计的吆喝声随风而去,已经有些淡忘了!</p><p class="ql-block"> 传承了千百年的工匠技艺难传承了,工匠更难找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物件使用损坏了,都丢弃了之了,无需修,基本上“一次性”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小的时候,大家的意识并不是这样的:大家都十分看重新的,但也十分珍惜旧的破的! 家里的东西破了修一修继续用。所以当初传统的“三百六十行”,走街串巷十分活跃!</p><p class="ql-block"> 绍兴是座千年历史古城,有些“古”,在一程度体现经济落后百姓困苦上。绍兴经济支柱以前完全依靠小手工业和众多的小作坊。其经济产值,除了“三业”(酒业、染业、酱业)等传统作坊式的产业,还有日夜叮咚声响彻古城的锡箔业。</p><p class="ql-block"> 这些小规模企业作坊,完全安排不了大批的劳动力。劳动力的闲置,是社会经济上不去的原因。要生存,要养家糊口,除了政府在想方设法帮助大家,每家每户也想出路去挣钱。</p><p class="ql-block"> 除了跑“码头”打短工,干些出卖“苦力”的活。有的则凭本事推门开店,经营小本生意。更多的人则拜师学艺,做个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走出去挣钱。他们虽然每天挣钱不多,但只要养活一家人,求个温饱就行了! </p><p class="ql-block"> 于是乎,小街小巷每天开门就会听到各种上门服务的吆喝声!</p><p class="ql-block"> “三年学徒,四年半作”,出门做生意独自挑担营业手艺人已是很有经验了。闯荡时间一长,技艺精湛的工匠会有许多新客户和回头客的。</p><p class="ql-block"> 手艺人每天穿着布丁沾有污渍的衣服,挑着家什担子走街过巷。他们转转里弄,走走“漏底”台门,努力寻找服务对象。</p><p class="ql-block"> 当初吆喝声最勤的除了“箍桶”声,最响的声音要算:“钉碗补碗”,“修缸补甏”,“生铁补镬”,“阉鸡”等等的了。</p><p class="ql-block"> 对于这些工匠技艺,上了年龄的同辈们是见惯了的,可有大部分年轻人很少听说过,也没有亲眼看见过!</p><p class="ql-block"> 君,若有时间,我叨叙切叙一下:</p> <p class="ql-block"> 先说说“钉碗补碗”这个行档。</p><p class="ql-block"> 碗,是日常生活中不必可少的。家庭橱房中最多的就是大大小小的碗了,每家每户一日三餐都要用到它。买一只普通碗用不了多少钱,所以平时不经易弄破了,一丢了之。</p><p class="ql-block"> 但在当时碗破了不会随便丢弃的,破了碗,只要不四分五裂样,大人们都会收集起来,到时修了还继续用。有的碗盏是上辈人留存下来的,或者是嫁妆的一部分,这些碗盏很珍贵,再说以前的碗盏一般品相碗质薄都很好,许多碗沿抹有金边的。破了不会轻易丢弃的。如果摔破了,(不管你是否小心),家长定会追责的。绍兴还有一个旧习俗:每年“冬至”前后,特别是“冬夜”这天,不能有“响动”的!大人们很忌讳敲破碗盏,那有一年的晦气。所以碰到这样的事情,家长的心情就会不好。往往家长会粗言粗语,有的可能还会动粗!</p><p class="ql-block"> 有如此弥补损失的背景,“钉碗补碗”这行当就渐渐出现了。当然绍兴人是很会算经济账的,新买与修补的经济顺差有多少?</p><p class="ql-block"> 补碗的价钱比买一个新碗便宜得多!在当时差不多是新购一个的十分之一。</p><p class="ql-block"> 钉碗工匠的工钱不多,但只要工匠手艺拿的出手,“本巴夠”(绍兴话,技术好),要修碗的人多,工作辛苦每天挣几个“铜板”还是有的,早出晚归的,上有老下有小,“七伶八落”一家子,勉强可以养家糊糊口!</p><p class="ql-block"> 一天,有个钉碗匠挑着家什担,吆喝着,拐进了我家台门前的弄堂。我母亲记起有几只破碗要修,就叫住了他。</p><p class="ql-block"> 出门揽活的钉碗师傅一般都很有经验的,他看看我家要钉补的碎碗,要这样钉补,要用多少钉,心里很快就想好了,所以很快就提议了工钱,得到母亲认可后,他就放下担,在凳子上坐了下来开始工作。</p><p class="ql-block"> 他先用瓷泥将碎片与碗拼接,再用带钩的长线钩住碗边,反复扎紧固定。</p><p class="ql-block"> 瓷器外表都有光滑的釉,这釉面十分坚固,要在釉面上打洞没有好的金刚钻是不行的。所以天下人就说,“没有金刚钻难揽瓷器活”的话。以前没有电钻,钻洞主要靠手工牵钻杆来完成。他来回拉动陀中间连着麻绳的一根杆子,发出唔唔兹兹的声音,有粉末从小洞里冒上来。这利害的“金刚钻”头果然打出了碗裂两边的小洞!接着用准备的扁铜条两端的小钩敲进孔中,最后抹上瓷粉,松开钩子,破碎瓷碗很快就修好了。</p><p class="ql-block"> 看看钉碗操作倒也简单,但仔细想想,这是个精湛的技术活:一、碗那么薄,钻洞时绝对不能将碗壁打穿了;二、两瓷洞之间距离不能打太远,否则铜钉钉不上;三、在敲铜钉时手劲不能太重等等。没有几年的实践操作恐怕接不了瓷器活!</p><p class="ql-block"> 用“钉碗”修补的方式方法还可以修补其他瓷器,如:盘、盆、盅、盏、碟、彩瓶、酒具等等。</p> <p class="ql-block"> 可惜的是,这项技术活现在基本上已经失传了。消失的原因很多,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没有修碗的市场了!既好看又不会摔破的塑料碗都充满了超市,谁还会去修碗?</p><p class="ql-block"> 其次原因:一是审美观变了,修好的碗整体看,钉钉攀攀不美观;二是买个新碗便宜;三是现在有了上好的粘合剂,破碎了,粘一下也看不出破绽。</p> <p class="ql-block"> 现在讲讲“修缸补甏”。</p><p class="ql-block"><b> 修缸补甏是旧时延伸下来的三百六十行之一。它主要是运用工匠修补技术,将开裂的陶器类器具再运用。做到省钱勤俭。</b></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在我们古越绍兴素有“三缸”之称。酒业、酱业、染业云集,缸甏用量极大。另外缸甏在家庭中也被大量频繁使用。</p><p class="ql-block"> 缸甏是用泥土烧制的陶器,虽品硬但质脆。被广泛应用于盛水(水缸)或灌装老酒、醋、酱菜、腐乳等物,家庭中还用来做米缸,腌白菜等等。</p><p class="ql-block"> 在使用或搬运过程中发生开裂、磕碰、等破损是一定的。但不至于将开裂破损的缸甏弃之不用吧,当然开裂的缸甏用打锹的方法也可以盛放干货,但已经不能用作放水货了。</p><p class="ql-block"> 于是,修缸补甏技艺应运而生。却修理的费用只相当于新货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这样的修理费用受到大家的普遍欢迎。</p><p class="ql-block"> 修缸补甏与钉碗补碗二者有相同之处,用的都是金属攀。当然缸甏攀比碗钉大许多,俗称“蚂蟥攀”。二者不同处也明显:钉碗采用的是“金刚钻”打洞,而修缸补甏则是分二步走,一是先用小鐥子在裂缝中凿出一条浅沟,二是在浅沟两侧按裂缝长短用鐥子凿出小坑。接着一一敲钉上铁攀,并在浅沟里填上掺半比例的盐卤和水搅拌浸泡的铁砂。当铁砂锈结变硬时,修补部位就很坚固并可继续使用了。</p><p class="ql-block"> “修缸补甏”生意最好时(鼎盛时期)是六七十年代。当时用于“修缸补甏”上,铁砂的量最大。于是乎,在古越绍兴频频出现了,镇企缸坛厂和街企铁砂厂等,这都是磨铁砂的企业。</p><p class="ql-block">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社会逐步发展,“修缸补甏” 这行当渐渐走向衰退。目前绍兴的“三缸”企业都用上了不锈钢容具。虽然造酒厂发酵还在用大瓷缸,但破了不再修理,而是弃破换新的了。</p><p class="ql-block"> 可喜是,有些酒厂、酱厂仍有“修缸补甏”师傅,在兢兢业业从事这一手工技艺。为企业开源节流!</p><p class="ql-block"> 值得高兴的是“绍兴修缸补甏技艺”于2010年10月入选第四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2月入选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再来讲讲延用数百年的“生铁补镬”。这技艺含“金”量较高,远比补碗补缸的技艺,“生铁补镬”具有冶炼、铸造等工艺!</p><p class="ql-block"> 铁镬不陌生,可以说是家喻无晓!铁镬做菜烧饭方便千家万户。红白大事,多人就餐的食堂铁镬派着大用场。一些农村还盘有“大灶”,虽然平日不用,但一有大事,铁镬是少不了的。旅游业的发展,冠以“老灶头”“外婆家”的农家乐都有大灶铁镬,拉动年轻人来到久远的年代,也帮回老年人截留人生美好回忆。铁镬里烧出来的米饭特别可口香甜。</p><p class="ql-block"> 铁镬是在工场铸造车间翻砂模具中,用冶炼的铁水铸造的。它虽然外质硬但品地还是比较松脆的。用久了或用时不当容易砸破,出现漏洞,长期不用久置潮湿处容易生锈。</p><p class="ql-block"> 出了漏洞,现今的人丢了破的,再买个新的。但在早些年物资匮乏,生活贫困,铁镬破了是不会丢的,只要破洞不大,可以修修补补用上段时间的。</p><p class="ql-block"> 这就芸生了工匠“补镬”的手艺人!</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家里的一口铁镬破了洞。这是我铲“镬焦”(锅巴)时用力了点弄破的。铁镬破了就不好用了。几天后有个“生铁补镬”的匠人在吆喝声中不请自到。他在我家的台门兜里放下了担子。这担子并不沉看样很简单:一头是一只小炉子,一定是熔炼生铁用的,一头是一口连着工具箱的风箱,工具箱里一定有些操作的工具。</p><p class="ql-block"> 补镬师傅仔细看了破洞,还看了看铁镬的质量(补镬师傅如发现铁镬已经氧化严重就会建议不要修了)。“破洞有些大,要用三四颗熟铁了”师傅说:“二角钱!”。看者一定会说工钱真便宜,在当时生活水平低,买只“尺二镬”也不过二三元钱。我母亲同意让他修。</p><p class="ql-block"> 小孩子爱在闹热场,有人修东西好像有人来变戏法,我当然最爱看匠人补东修西了。</p><p class="ql-block"> 只见师傅先用一根空心铁棍连接炉子与风箱口,点燃煤油纱丝抽动风箱引着炉中焦炭,接着在炉内放置一只小坩埚,将敲碎的小铁块放进坩埚里,并盖上一块厚铁片。(镬洞大铁块多放点,全凭经验)接着用力拉动风箱,呼呼,炉火越来越旺。摆开了补镬人场面,专等铁块熔化成铁水了。</p><p class="ql-block"> 通过几次揭盖查探,坩埚里的铁水形成!师傅用小勺将坩埚内的铁水取出,放在满有草灰的厚垫上,红红的铁水顿时发出哧哧的声音铁花四溅,这时的铁水由于在师傅手掌窝的作用变成了一颗圆圆的铁球,并随即被送到铁镬的破洞处,师傅立即用石棉布柱按压平整,在分巴钟内,师傅反复如此操作,这破洞终于修补好了。“三颗火球”我说。趁热在破洞镬面抹上油样的液体(不知道用的什么油),在镬底破洞处抹上泥水。过了一会儿待修补的破洞处凉了,用水试了一下,没有水流出,好了。</p><p class="ql-block"> 用一首歪诗明白其中生铁补镬经过:</p><p class="ql-block"> 焦炉风箱来回抽,镬底朝天利除锈</p><p class="ql-block"> 石棉布柱抵洞口,冷却补疤磨平垢</p><p class="ql-block"> 生铁补镬历史久,重上灶台过烟油</p> <p class="ql-block"> 最后来说说“阉鸡”这曾经风糜千年的一门绝技!</p><p class="ql-block"> 所谓“阉鸡”,就是摘除公鸡的睾丸,俗称“宪鸡”、“太监鸡”什么的。其目的就是改变公鸡的野生好斗脾性,让其长得更快些,肉质更嫩些。阉鸡的最佳时间是每年的四五月份。这时的鸡仔已经饲养了二三个月,重量六七两样子,这时公鸡的脾性开始展现。</p><p class="ql-block"> 阉鸡的过程虽然不出血,但也有些残忍。不知道鸡仔有没有痛感神经,阉鸡时先反肩鸡翅,用短绳固扎鸡腿,从翅根与鸡腋拔毛下刀。这时的鸡完全动弹不得,(它只“咕”了一声闭上了眼睛,看来鸡是有感觉痛的)。刀口避了开鸡的大血管,避开了鸡肋的阻挡,帖近了鸡的脊椎。用弓一样两端带钩的架子弹开创口,公鸡的二颗睾丸很容易找到了。阉鸡师傅用细棕丝伸入其内,两手指上下拉动,睪丸被切割下来,然后用小勺将其一一取出。接着去掉弹勾去掉其缚,一只公鸡就阉割成功了。</p><p class="ql-block"> 阉鸡技艺全靠拜师傅传授,要想独立掌握这门手艺没有经过无数只鸡仔的实练,体验是做不到的。虽这么个鸡仔外科手术,但阉死鸡的事情也时常发生。这主要是进刀部位的掌握;第二是下刀要准,但力度不能太重,避免伤及鸡仔的内脏;第三是提取(像腰子的东西)睾丸手度掌控等等。</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家年年养鸡,记得母亲每年二月份左右到市区大江桥或新河弄市场,买回六至八只小鸡。小鸡养了二三个月后,已成较大的鸡雏,已能分别雌雄鸡仔。为了吃宪鸡,到时总会请阉鸡师傅来门阉割。</p><p class="ql-block"> 记得鸡仔刚被阉割后,鸡仔立即显得畏首畏尾,常常独自躲在一边,样子十分痛苦。它好长时间不与鸡群争食,有的好长时间不吃不喝的。母亲曾说过新阉的鸡不能受风寒。几天后,我发现鸡仔在阉割部位皮肤肿的高高的,鸡仔似乎生了大病。又过了几天鸡仔才恢复过来。如果鸡仔自我恢复不好,阉割后几天鸡就会死去。</p><p class="ql-block"> 小公鸡阉割后取名为“宪鸡”,没了睾丸鸡仔性情变得温和许多,对母鸡不思不想不赶骚,一心只长肉!</p><p class="ql-block"> 到过年时,我家每只宪鸡都能养之六七斤重,煮熟后其香气绕梁,肉质十分鲜美!绝对没有公鸡的那种松散惺膻味十足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宪鸡的肉质如此性温不燥,乃是酒桌上的上乘之品!在绍兴这一带,逢年过节大家聚居时,都有用宪鸡祭祀祖先的风俗,用“宪鸡”制作的白斩(切)鸡更是一道绍兴特色美食。</p><p class="ql-block"> 只可惜,现在市场里活杀的“三黄鸡”、超市里出售的“竹园鸡”“土鸡”等等。各档肉鸡丰富多采,但这都是用颗粒饲料短时间内圈养出来的。论品质,根本不能与养一年左右散放的鸡比!目前,少了阉鸡这一行,不论在集市,乡村,或“农家乐”,已很难找到公鸡阉割后的“宪鸡”了。</p> <p class="ql-block"> 化了不小的篇幅与您聊了这么些陈籽烂瓜样的往事,同龄人可能有所触动人生这走过看过的一幅幅画面,但年轻一点的读者是无法去想象的!</p><p class="ql-block"> 古城绍兴的百姓历来是很勤快的,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这二十年的时间里,绍兴逐渐百业兴旺,各行各业有很大起色。集群性的手工作坊、加工工场应芸而生。 </p><p class="ql-block"> 如:城乡门头门脑的打铁店,五金店,车行等;解放北路(以前称鹅行街)一带的箍桶店,风箱店,楦头店,旧木器旧衣店,印刻店等。这些的兴起主要应求各种工匠工具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如走街串巷的匠人铜匠担,银匠担,生铁补镬担,胖米胖六谷担等等,这些活计需要一个共同的工具,就是其配套大小风箱,所以风箱店开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如生活条件好了,嫁囡娶亲多起来了,带动了解放路,西街一带的箍桶店。</p><p class="ql-block"> 如手头有了几个钱,但还买不起新衣服(以前制布要布票)就买件合时合体的半新成衣过过年,这就有了清道桥一带的旧衣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毕竟大江东流去,毕竟百业都有兴衰期。曾经走街串巷的吆喝声远去是一种老年人的留恋,因为它随着吆喝声带走了自己的青春岁月!</p><p class="ql-block"> 可吆喝声远去也是一种时代进步的好事!</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