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昨天,收到从老家寄来的快递,里面是嫂子打下的手工月饼,打开快递,也没顾上洗一下手,就赶紧往嘴里塞了一块。这种满是家乡月饼的味道,瞬间唤起了儿时的回忆,不由地想起了离世多年的母亲,想起了留在儿时母亲打月饼时的情景,这种回忆在脑海里、在眼前一幕一幕的掠过。</p> <p class="ql-block">八月十五中秋节,在我们小山村是极其重视的,其程度仅次于春节。中秋前几天家家户户要打月饼。因为打月饼需用木头刻的模具,平遥土话也月饼壳壳,这种壳壳不是家家都有,没有的人家要提前向别人说好什么时候借用才行的。在农村都是自给自足,首先用石磨把白面磨下。打月饼的白面,要小麦里最白的面,磨时最前面和最后面磨的面都不要。打月饼,和面是个技术活,我记得为使月饼好吃久存,和面时要放一定量的热油。尽管那时家里穷,平时用油非常节省,但打月饼还是舍得放的。由于家里人多,和打月饼面要用特大盆,要费好大的功夫才能和好,母亲和面时总是累的满头大汗。如下图,面黄黄的是由于油多,那时候没有这黄(油少)。</p> <p class="ql-block">面和好后要准备月饼馅,平遥月饼的特点是要甜,所以必须的有红糖,讲究的人家还要再放芝麻、核桃仁、花生仁之类的食材。我记得我家穷月饼馅只放红糖和芝麻。红糖里要拌上一定量的面粉,这样增加红糖的凝固度,同时也节省红糖,再加入炒香的芝麻,用手拌好。如下图</p> <p class="ql-block">我的母亲出生在邻村的一户富裕家庭,据母亲讲,她的爷爷是祁县一个店里长柜的(总经理),从祁县每次回平遥老家都是用马车拉着满满的购置下的东西。家中有两个儿子,从小生活富足,我的外公是老二,兄弟俩人村里人称公子。据说我外公的兄长过十三岁生日,院子里搭的吃饭的帐篷全是用的羊毛帐子(一般都是用布),这在左右邻村就是到现在都是没有过的。我母亲说她小时候最快乐的时光就是早晨起来,本家的一群孩子跟着她的奶奶到房后面有二亩地的院则(平遥叫庄则)里捡各式各样熟透了掉在地上的水果,夏天捡杏子、桑葚,秋天捡沙果、大红果子、小红果子、桃子、枣子和柿子。我的外爷喜欢养鸟、养花,能油漆家俱、画画,会拉二胡(村里唱戏拉胡的),一辈子喜欢看书,在外公的家里窗台上始终放着几本古书,用现在的话说属于村里文化人。但就这样的家庭不知为什么我母亲没有上过学。我的母亲虽然没上过学,但干家务活却是行家里手,是我们村里的有名裁缝,家里的活计没有不会做的,干活干净利落,做饭菜又快又好吃。我的母亲性格急,其主要点是出手不仅快而且活儿做的好。如,纳鞋一晚上一双,缝纫机上做衣服都是利用中午晚上的时间,一个冬天要给将近半村的人做新衣服,还要保证我们全家每人至少一双新布鞋,新上衣、新裤子。</p> <p class="ql-block">打月饼,要把和好的面包上红糖馅,放在木头刻制的模具里,用劲压,然后轻轻一扣,有画样的月饼就制好了。过八月十五寓意主要是全家团团圆圆,所以在我们的老家要制做一个大圆月饼,寓示着太阳,还要制做一个小点的月饼,寓示着月亮。给自己家的女孩每人一个葫芦形的、男孩月牙形月饼,给叔叔,姑姑家的最大儿子、女儿也要送。</p> <p class="ql-block">打月饼,边打边烧(烤),烧月饼最关键的要掌握好火,火不能太大,大了容易糊,小了烧的时间太久。不像现在农村也都用电饼铛,只要调好温度就行。农村烧制的月饼既要吃,还要送亲戚,所以制做的月饼还是个形象工程,记得经常有人夸奖母亲打的月饼好吃又好看。小时候过八月十五就盼的是能吃上纯白面的月饼,孩子们围在周围等的熟了,母亲分给热气腾腾,既有白面的香味,油的香味,还有芝麻的香味,最美的是甜蜜的红糖味,现在回想起来非常好吃。后来我就当兵离开了家,从此在没有吃过母亲刚打出的月饼了,记不清哪一年,我冬天探亲回家,母亲拿出了中秋属于我的那一份月饼、月牙,大小团圆分下的。我说这么长时间还完整的留着,母亲说,虽然你们在外,但八月十五月饼都有一份,年年留着。今年又快到中秋了,看见家乡的月饼,就特别怀念我慈祥的母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