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徐氏联谊会——徐铭 <font color="#ed2308">我姓徐[xú],我骄傲</font>。但在南方许多省份,以至海外华侨当中,特别是在赣语系、粤语系中,徐也读“齐[qí]”,许多人见面也叫我老“齐”或小“徐”。很多年轻人问我,你到底是姓徐,还是姓齐。我告诉人家,我姓徐,不姓齐,但可以读[qí],公文书面大家都是读[xú]。为此我查阅了有关史料,以飨读者。 徐的汉字解释:缓,慢慢地 :徐步。徐缓。徐图。清风徐徐。徐---这是一个古老的汉字,蕴藏着悠久的中华文明。徐姓是中国第十一大姓,总人口约为2100多万,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一点六六。 <font color="#167efb">穆王灭偃</font>。上古夏禹时,伯益因辅佐治水有功,其子若木被封于徐(今邳州、郯城一带),建徐国。其后,历夏、商、周三代,徐国都是诸侯国之一。周初,在江苏泗洪县一带徐国为中心,徐国在东夷中最为强大。<br> 相传第31世徐君妇人,十月怀胎,分娩时,产下一肉卵。徐君认为是不详之物,命人将其弃之水滨。徐君家有犬名鹄苍,将弃之水滨的肉卵衔回,咬破卵皮,卵内有一男孩,就是后来的32君徐偃王。到周穆王时,由于徐偃王好行仁义,国力强盛,来归者日增,势力范围不断扩展。慑于徐偃王的威德,周穆王以徐偃王"僭越"称王、"逾制"建城等为由,"乘八骏之马,使造父御之,发楚师袭其不备,大破之,杀偃王。其子宗遂北徙彭城(徐州)武原山下,百姓归之,号曰'徐山'。"(见《元和郡县志》)。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偃王<br></div> <font color="#333333"> </font><font color="#ed2308">吴王灭徐</font><font color="#333333">,</font>徐偃王弃国出走后,因他在当地很得民心, 周穆王封其子孙为徐子,继续统治徐国。从宗开始,徐国又相传了十一世至章禹,到春秋末期,周敬王八年(前512年),吴王阖闾(前537年—前496年),姬姓,名光,又称公子光,吴王诸樊之子。徐国被吴王阖闾所灭。徐国亡国之后,其后代便以国为氏,称为徐氏,是徐姓的起源之一。古徐国经过了夏、商、周三代,历时千余年,徐国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徐文化,形成了淳朴的徐国民风。光辉的徐国历史和灿烂的徐文化似晶莹的宝石,永远放射出不朽的光芒。传至四十四世孙章禹时(公元前521年)已发展成为一大家族。其中在山东繁衍最为旺盛。徐氏祖先的发祥地近东海,秦汉时为东海郡,且人口最旺,故以“东海”为堂号。<br> <font color="#ed2308">秦灭六国</font>,战国七雄并起。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即位。连年发兵东征。从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至公元前221年灭齐,东方六国先后为秦统一。中国实现了华夏民族的统一、建立起了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废除了古代的封国建藩制度,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建立层层控制的统治体系,并采取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措施,对中国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秋战国地图</h3> <font color="#ff8a00"> 徐福东渡,</font><font color="#167efb">秦皇想长生,</font><font color="#ed2308">徐氏大逃亡</font>。《史记》称,徐福为"齐人",精通航海知识并具有丰富航海经验,徐福出生于战国时代末期的齐国,是秦朝著名的方士,鬼谷子先生的关门弟子。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徐福受秦始皇之令,率童男童女三千人东渡瀛洲,为皇帝寻找长生不老药。徐福东渡日本,在2000多年前是空前的壮举。那时,日本还没有文字,也没有农耕。徐福给日本带去了文字、农耕和医药技术。为此,徐福自然成了日本人民心目中的"农神"和"医神"。日本人认为徐福就是日本的开国者神武天皇仲田玄,并认为他是颛顼之后徐驹王29世孙。台湾学者彭双松著《徐福即是神武天皇》一书,进一步充实卫挺生的观点。至今日本保存着不少徐福活动的遗迹,如和歌山县徐福和他的传员七人墓、徐福宫,九洲岛佐贺县“徐福上陆地”纪念碑、徐福的石家、徐福祠,另外又有奉祀徐福的金立神社等等。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 福</h3> 徐福东渡一去不归,致使这个航海事件带有神秘色彩。徐福一支入东海祖洲(日本),不复返也。徐福之弟徐该为避欺君之罪和株连九族的灭门之祸,率徐氏家人立即逃走,恐秦始皇派兵追杀,徐该潜居洪都(即今之南昌),自此世居南洲。徐姓大举南迁。远走高飞,隐居避难,不续家谱,更不敢谈徐福二字,对外都说是“齐人”。好在秦始皇在世不久,天下大乱,秦灭汉立。两千多年来,这一习俗称谓却延续至今。<br> 三国(220-280)时曹魏大臣徐庶(今河南禹州人)编《南洲·徐谱》曰:"南洲高士徐稚,字孺子,祖籍东海,于战国末年其祖先该公奉祖命隐南洲,永不仕,耕读传家,淡泊名利,自食其力……"又曰:"徐仲公,为徐偃王二十六裔孙。仲生二子,长讳长,次为延,延即徐尚也。长生猛,猛生咨与福(巿),福率祖人入东海祖洲(即今之日本),尚知福将反,遂令其曾孙隐居洪都(即南洲,今之南昌),该不及避,令其子坚隐居南洲,自此寄居南洲,八代至稚……。"<br> 唐朝徐懋功编《徐懋功家谱》曰:"徐福者,又称徐巿或希,谱名徐议,字君房,其父讳猛,祖父讳长,从祖父讳延(即尚),曾祖父讳仲,高曾祖讳诜(即金文铣)。福之长兄讳谱,福率振男女各三千人入东海祖洲。谘居琅邪,今山东徐氏者为徐偃王二十九裔孙徐谘之后。徐福一支入东海祖洲,不复返也。徐该与徐福同曾祖父,延(即尚)知福反,入东海祖洲止王(秦始皇)不来,为避秦始皇灭门之祸,随令其孙该潜居洪都(即今之南昌),自此世居南洲。<br> 随后徐氏在我国南方各地有了进一步的繁衍。宋代以后,徐氏族人才较为大量向西南云、贵、川、两湖等地区迁徙繁衍。宋末,徐姓一部分人再由江西石城县迁福建汀州、上杭、连城;一部分人由江西南昌迁至广东南雄珠玑巷。此后,徐氏族人才纷纷南迁广州、南海、顺德、东莞、新会、德庆、高要、阳江、鹤山等地,都保留这一习俗称谓。<br> 今天在江西、安徽南部、福建、广东、广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苏、上海等语系中,对徐姓仍有两种读音,但在年轻人中也不流行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