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三次看到《隐入尘烟》的片尾字幕时,心中才升起些模糊的感触。网上热评“《隐入尘烟》乍看平淡,后劲很大”。我不知道这所谓的后劲是对苦难的同情,还是“生同衾 死同穴”的爱情。而之所以要看三遍,则完全是个人的原因。切实地讲,影片于我并不觉得怎样新奇,早些时西北农村的生活早已司空见惯。使我感触最深的当属剧中“苦”,“剧外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苦难是人在生活中用尽所有能力和资源后依然无法规避而必须要去面对的境遇。而撑起它的便是希望与寄托。在剧中贵英便是这份希望和寄托,贵英去,一切于马有铁就失去了意义。就如同迷失者在奔跑到海市蜃楼消失的那一刻时,面前是一望无际的沙漠,没有天,没有地,没有生,没有死,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所以我想为了什么去苦,才是这份苦带给我们的最为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同情与可怜应当是观众占据成份最重的心里感受。然而,同情是自我感觉良好的道德体验,它除了表彰优越者的优越与体现弱小者的弱小之外而毫无用处。这是出于人道主义的礼貌和变相的情感给予。我并不是要批判或取缔同情。我是说整部剧带给观众的不应是简简单单的同情和昙花一现式的感动。而应是“客观的认识”和“自我的审视”。剧中的生活就如同长在沙漠的骆驼刺和生在雨林的灌木一样,是不知道的人要认识的一种真实存在。至于“自我的审视”那便是背负自己的苦难守好自己的“贵英”,不要让灵魂与生命无处安放。</p> <p class="ql-block">大家说到影片最后的提示,马有铁是活着的,他有了新的生活。个人建议可自行裁剪,或许是“丢了太阳的向日葵”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