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高研班第三小组读书分享:《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读书心得

明德惟馨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b></div><h5> 2022年12月,按照新世纪小学数学第七届高研班读书分享计划,第三小组成员按照组内计划,进行读书打卡活动。现先将其中的一位成员的读书分享呈现给大家。</h5>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黑龙江省大庆市直属机关第三小学校 单超</b></div><div>推荐语:新课标理念下如何进行教学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和学习的地方。本书从专家视角对于课标进行细致解读,帮助一线数学教师提升课程意识,如此重要的工具书,推荐给大家,一定要好好的研读哦!</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十三章读书体会</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用好“评价”指挥棒</b></h1><div style="text-align: right;">——第十三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评价与考试命题读书心得</div><br> 近期第二次阅读了史宁中教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一书,史宁中教授重点分析了2022年新课标修订的背景与要点、新课标的理解与表达、课标内容的变化及相应的教学建议,让我对2022数学新课标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其中,我重点学习了第十三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评价与考试命题》,于此同时,我在12月9日的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网络交流研讨会中聆听了孔企平教授题为《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教评一致性》讲座,书与讲座二者的融合,使我对于“评价”有了更深刻的学习与理解。<br> 首先,书中本章从教学评价内涵分析、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案例与解析三个方面进行解读。读书过程中,我将2011年版与2022年版课标进行了对比学习。发现2022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首次将评价明确分为教学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两种方式,而在2011版《课标》中并未对评价进行分类。本次分享重点交流我在教学评价这一方面的收获。<br> 新课标对于教学评价提出以下建议,日常教学评价应兼顾方式丰富、维度多元、主体多样的特点,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评价结果的呈现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使教学评价做到关注学生的进步,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br> 孔教授的讲座对于日常教学评价的特点进行铺开与细致解读,让我颇受启发。<br> 何为方式丰富?孔教授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评价形式,供一线教师学习。例如:书面测验、口头测验、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等都可以作为评价的形式。还细致的对于每一种评价形式进行展开举例,例如,课堂观察,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困难,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观察学生的学习创意,观察学生的情感态度等。<br> 如何体现评价的维度多元?也就是在评价学生每一个方面表现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整体评价,分析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表现特征和发展变化。<br> 评价主体多样又该怎样体现呢?评价的主体可以是老师、学生、同学、家长。不仅仅别人可以评价自己,也可以自己评价自己。在这里,孔教授还为我们提供了案例,例如在学习单元结束时,让学生设计学习小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也可以组织学生将学习小结在班级展示交流,总结自己的进步,反思自己的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汲取他人值得借鉴的经验。<br> 在评价方式的呈现上,孔教授提出过早地进行分数的评价的几大弊端,并例举了“表扬信的评价表”“榜样在身边”“优秀作业评价表”等等。<br> 结合孔教授对于评价的解读让我第二次阅读有了很深的收获,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在教学中更易实践与操作了,为后续“学教评一致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br> 总体看来,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要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总之,通过阅读我了解了评价是素养导向评价改革着力点,过程数据是评价的新方向。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5> <h5></h5>

评价

学习

学生

教学

数学课程

新课标

读书

解读

义务教育

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