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背语录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u>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u></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u>千遍那个万遍呦下功夫。</u></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摘自文革歌曲</p> <p class="ql-block"> 1966年我升到了四年级。教室也由后院搬到了前院靠街面的教室里,教室宽敞明亮,比在后院阁楼好多了。</p><p class="ql-block"> 班主任老师叫刘明德,他是五十年代的师范毕业生,教学极其认真,也很有教学方法,适合于做班主任工作。刘老师的学业特长为语文和地理,他有一绝活,就是在黑板上画地图。比如他在讲《松花江上》的课文时,随手就在黑板上画出了东三省的地形图。讲到革命圣地延安时,他就画出陕西省地图及延安的位置,简直和印刷出版的正式地图一模一样。但是西街小学二轨制编制,根本漂不起一个专业地理老师,这样就安排他代了语文课。</p> <p class="ql-block"> 刘老师的语文课也讲得特别好,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知识点,思路清晰,语言丰富,还能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很有趣味,同学们都爱听。直到现在我还能记得他给我们讲《寒号鸟》《乌鸦和狐狸》等课文时的神态和语气。他在讲解《西瓜兄弟》的课文时,手搭凉棚先望着教室的北面,踱着步瞭望,口里讲着:“前面看不见队伍的头”。一直走到窗台前,还在踮起脚跟向外张望着;然后同样姿势又转身向朝南面的窗外瞭望,还是踱着步子,口里讲着:“后面看不见队伍的尾”。一直走到窗前还向外面瞭望良久。这个形象的动作深深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所以一说到刘老师,我就想起了他讲《西瓜兄弟》课文的情景。</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年的刘明德老师)</h5> <p class="ql-block"> 我的读书生涯在小学阶段是很幸运的。所谓幸运是遇到了几位即负责任又有知识的好老师。然而,这样平平静静读书学习的日子,到四年级的后半学期就不复存在了。</p> <p class="ql-block"> 不复存在的原因是各个班级都不按课程表上课了。各班上课都以背诵毛主席语录为主,每节课都是老师带着同学们一块背。那时,听说出版了《毛主席语录》本,但我们是没有奢望可拥有的,连老师也没有。老师只能是在报纸上摘抄,然后写到黑板上教我们背诵。谁背的多少有登记,每天规定必须背会几条,背不会放学时不让回家。背诵的形式也是五花八门,什么个人背,集体背,分组背,男生背,女生背,每组轮流你一句他一句的“接背”等。</p> <p class="ql-block"> 后来,这一活动扩展到了社会上,我们每逢集日都要拿上写满语录的小黑板,到街上随便挡住行人让其背诵语录,若背不下来,则拿出小黑板教读三遍简单点的,如:“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等,连读三遍,方可放行。</p> <p class="ql-block"> 到后来,除上街外,每个同学还有一些老师,都要在选区居民里“包户”,被包对象都是年纪较大又不识字的老太婆或老大爷,每个老师每户每人包背三条。背会后,汇报给学校,学校还要组织验收。</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 <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时学校有个女老师,叫缪全珍,她是山下人,活泼开朗,能歌善舞,在学校代音乐课。她虽然音乐课代得很好,教同学们唱歌跳舞样样在行,可就是“包户”背语录的任务完不了。她所包对象是学校旁边的一个邻居老婆婆,她怕老人家不好记,就选了几条字数少的语录。其中有一条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可老人家就是咬不过“严肃”两个字,拐不过这个弯,老是:团结紧张,芫荽胡萝卜。整整几天下午教不会,眼看要验收,缪老师只好说你老人家哪怕少背一条,也再不敢把“严肃活泼”说成 “芫荽胡萝卜”了。</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后右一为缪全珍老师)</h5> <p class="ql-block"> 到后来背语录已过时,成了“小儿科”,上课开始背诵“老三篇”了。所谓“老三篇”就是选自《毛泽东选集》里的三篇文章,即《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三篇文章,人人通背,背诵方法如同背语录一般,个人背,集体背、小组背、男生背、女生背,等。再后来老三篇里有不少段落被谱上了曲谱,这就是当时流行的语录歌,我们就唱一段背一段。那时同学们把老三篇背的都是倒背如流的。反正每天上课都是背诵老三篇,也不管课程表上排的是语文还是算术,统统背诵老三篇。到后来,老师都懒得在教室和同学一块背诵,上课铃响后,老师来到教室门口说一声:老三篇,背三遍,就转出教室了。同学们在班长的带领下,像庙里小和尚念经似的闭着眼睛,一边摇晃一边念着:为人民服务,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p> <p class="ql-block"> 除了在学校背语录以外,老师还给布置了每人在自己家里建一个红书台,专门摆放红宝书。城市大队也要求每个市民家庭在家里墙面建立一个学习专栏,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写学习心得体会,张贴到学习专栏里。我和姐姐一起动手,很快就按要求做了。这样,家里就多了个红书台和学习心得专栏。</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宝书)</h5> <p class="ql-block"> 过了一段,社会上开始流行语录歌。这下学校上课有了新内容,代音乐课的王猛发老师和缪全珍老师二位忙的不亦乐乎,王老师代高年级,缪老师代低年级,全校班级都开始学唱语录歌。他俩忙不过来,干脆把全校学生集中到学校前院集中学唱。这样效果很好,只要广播里一公布新的语录歌,王老师就记下谱子和词,马上教唱。同学们唱会后也是组织起来合唱、轮唱、还按班级“拉歌”唱,气氛很活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当年的王猛发老师)</span></p> 这下子各个班级上课的内容就丰富多了。除了背语录,背老三篇,再加上唱语录歌。周而复始,堂堂如此。那时熟背的程度,用当时的时髦话说,“印在脑子里,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直到现在快六十年过去了,我还能背诵的滚瓜烂熟。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田间地头学语录)</h5> 前几年,有一次县老干局组织我们退休干部坐大巴车去外地进行传统教育。在大巴车上,为旅途解闷,带队领导要求大家每人唱首歌或出个小节目。轮到我后,我那五音不全的嗓子怕吓着大家,我灵机一动,站起来说道:我们共产党员要不忘初心,我们的“初心”就是为人民服务,我现在把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这篇著作,完整的给大家背诵一遍。从“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到最后一句“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一字不差。背完后,大家先是用惊讶的目光看着我,接着一片掌声。 <h5><br></h5> 还有一次是县三晋文化研究会组织会员们外出考察。也是在大巴车里大家轮流唱歌。轮到我后,我站起来说道:今天我要搞个挑战,挑战全车所有人,比赛唱语录歌,我唱一首,大家任何人唱一首,谁唱都行。看谁唱的多。结果全车50多人唱的没有我一个人多。 这正是我在读四年级的那个特殊年代,练就了我这种特殊的“硬功夫”,也算是的“童子功”吧! <ul><li><b>作者简介</b></li></ul> 杜明杰,中共党员,曾任中小学教师,党政干部,现退休。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擅长人物传记、叙事诗、信天游写作。 <ul><li><b>美篇制作</b></li></ul> <p class="ql-block"> 杜娜,网名naanaa,杜明杰之女。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就职于乡宁县自然资源局。全国土地评估师,中级经济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