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是家里的我们这辈唯一女儿,记事应该是六九年春吧,因为那年发大水,我和母亲到山罗家躲大水,对当时远房亲戚的人和房子的结构记忆深刻。我的名是外婆取的,名——秋芳。来自一诗词,魏晋陆机的《短歌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置酒高堂,悲歌临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时无重至,华不再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苹以春晖,兰以秋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来日苦短,去日苦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我不乐,蟋蟀在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乐以会兴,悲以别章。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岂曰无感,忧为子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酒既旨,我肴既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短歌可咏,长夜无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眼里的父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去世时,我不到十岁,梦见父亲的样子越来越模糊,但儿时父亲对我这个女儿的爱至今还记忆犹新,记得小的时候生病,人一点力气没有,父亲背着我,到原宋埠二医院找李云峰老医生看病,看完病后回家,要经过一小餐馆,里面卖油条和包面等小吃,那时候因家里穷,油条有时还尝过,包面还没吃过,每次经过,闻到就好香,看到也是㖔囗水,这次也同样,父亲问我想吃点什么,我有气无力地说:“就想吃那包面,生病又不能吃。”父亲答道:“儿呀,等你好了,我来买给你吃哈”其实病好了,那里还记得买包面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还记得小的时侯,放电影是在塆子周边的村子,一般是吃了晚饭后去,有一次是在长塘塆放电影,我和父亲一道去,电影放到一大半,我瞌睡来了,父亲把我背着,抄近道,走小路,因天黑,深一脚,浅一脚,电影没散场,回家的人少,我有点害怕,父亲突然唱起歌来,好像是一首抗美援朝的歌曲,“嘿啦啦嘿啦啦,天空出彩霞,地下开红花……”那时侯,我的三位哥哥已经参加了工作,家中只有父亲母亲和我三人,父亲心里别提多高兴,最近几年,兄妹团聚,我谈到此场景,哥哥们都说父亲不会唱歌,是为了逗我高兴和给我壮胆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六、七十年代,农村还是大集体,父亲清早到宋埠街给集体挑大粪,回来顺带一根油条(又称果子),油条用一根稻草系着,街房总爰笑说,一根果子,又是带给你家的贵胜果子(指我)吃呗。现在每当我回忆往事,想起我的父亲,是那首熟悉的歌“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时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有多么温暖,伴我成长的背影,用您的岁月,换成我无忧的快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心中的母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母亲是个子小,做事情慢条思理很有耐心的人,她会把凌乱的线团,慢慢撸出头绪,编成各式各样有花纹图案的带子,现在还经常回忆她老人家的金句,是指导我们生活指南,比如“喉咙深似海”“日子多似狗毛”“手长袖子短”,总而言之,教导我们平时过日子,要勤俭节约。小的时候,家里贫穷,过的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日子,母亲对我们的教育是松散型的,特别是我们这些儿女成家后,从来不参与小家庭的事情,不多言多语,一切听从儿女的安排,不操淡心,母亲从我成家后,女儿出生就来我家照料小外孙女,后来又在几位哥哥家轮流居住,后母亲年岁已高,身体越来越不能自理,我女儿已经上了大学,基本上是由我照顾,几位哥哥年岁已高,且随儿女居住,母亲在麻城单独居住,请一位农村大姐居家照顾,我负责督促,母亲有两年患有老年痴呆,于2017年7月17日(农历六月廿四辰时)仙世了,享年92岁。母亲在世时,由于我每天要去母亲那,一是看看母亲,给她洗澡,二是看请的农村大姐照顾到位没有,后母亲去世了,我有近两年时候,每天到晚上,总感觉有一件没做一样,就是没有看母亲大人的生活起居,成为了习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大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哥是家的指路明灯和航标,平时的言谈中,初听觉得老大哥有点说教,还给我们很有压力,但回味后,那是给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记忆最深的是老大哥的思维观念是:能到县城,就不到乡镇,能到省城,就不到县城,能到北京,就不到省城,能到国外,就不到国内,这个概念对于我们小家庭来说,很早就定下了女儿的目标,用尽了我们最大的努力,三人齐心协力,倾财力人力,把女儿送到国外,现女儿定居到加拿大多伦多,这也许就是见识和格局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老大哥在他退休后,安排老年生活,同样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年轻的时侯,不管是在企业还是行政管理部门,对待工作态度的就是两个字“认真”而出名。老大哥退休后,在认证机构做了十年认证员,六十五岁后自学中国绘画,从零基础开始,习画近十年,还准备开个人画展啦,我自已在老大哥的带动下,退休两年后,自学中国绘画三年了呢,我家徐东华退休后,重新上岗,做了一名公益律师。老大哥真正是教导家人,办一件事情,要深思熟虑,宜未雨而绸缪,勿临喝而掘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一个大家庭的兴旺往往都是我老大哥这样榜样的作用。最近我们兄妹聊天,谈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父母都是老实人,且不识字,我们兄妹虽没有做高官,大富大贵,但同起点同时期,都比较努力,各自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和家庭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子女教育上,这些有我大舅伯二舅伯平时的教诲,更重要的是我们家的老大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大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她是一位能力强,责任心强,快人快语的人,还是省级劳动模范,记得在我女儿上小学的时候,我们觉得女儿上小学,不急于补课,想让女儿轻松度过小学阶段,大嫂根据俩侄女的经验,说道“细伢的教育,就像种庄稼一样,不能耽误季节,该抓的时侯,还是要按部就班的抓紧,别的孩子在补课学习,你们也要补课呀”,听大嫂的一席话,我们对女儿的学习教育很重视,小学参加奥赛班,初中寒暑假参加补习,高中不用说了,是女儿总结说的,从小学到高中大学,从来没有真正放过暑假,不是自已补课,就是在给别人补课。可惜大嫂晚年患病,于2018年元月去世。对大嫂的思念,是纸短情长,来生我们再成姑嫂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二哥二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哥是一个特别老实的人,他小的时候,在老家程家墩有一外号叫“洋人”,听老辈人谈,二哥少年长的眉清目秀,皮肤白净,一张爱笑的脸,读书也是数一数二的,六九年招工进了原浮桥河有线电厂,后整体搬到黄州,经历了从企业兴盛到改制下岗,兴盛的时候,厂里发的福利让我们羡慕着呢,我家至今还留着二哥厂里发的沥水杯架子,质量和适用性非常好,还给了一个吃涮羊肉的火锅,是真铜做的。企业改制后,二哥二嫂日子过得艰难,二嫂做早餐生意,辛苦就不用说了,二哥长年在外给厂家做电话机销售商售后服务,加上一双儿女上学,二哥二嫂没少吃苦,终于熬到退休,二哥又患重病,于2019年重阳节去世,享年70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三哥三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哥出生于1953年正月,又蓬1954年夏季发大水,粮食颗粒无收,不只是吃了上顿无下顿,而是整天吃野菜度命,婴幼儿连吃都没饱过,到长身体的时候,又遇上三年自然灾害,三哥饿得那是青胀见白胀,营养根本谈不上,连肚子都填不饱,但是三哥人特别聪明,做事认真,看到的事情爱动脑思考一下,遇到的事情要说出个一二三条道理,小学和初中加起来,只读了六年,参加工作后,一路从临时工到销售科长、副生产厂长,到后来的副经理,可见我三哥是边工作,边学习和领悟。对我这唯一的妹妹,可关心着呢,记得我们刚成家时,从烧煤炉到煤气灶,我们并没说要添置煤气灶,三哥突然买了一煤气灶(简易的),一边帮我们安装,一边教绘我们如何使用,到现在回忆此事,心里还暖暖的。我家三嫂包火烧巴是麻城的高手,九十年代未,有个龙池餐馆,特色招牌就是三嫂做的火烧巴,有人还记得不,那是皮薄馅多,好吃得赞不绝口,我们夫妻俩包火烧巴还是三嫂教会的呢,水平还不错,亲朋好友来家聚餐,也可以秀一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童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是六二年七月初六出生,小时候胆小怕事,记得有一年大年初一,乡风习俗是要到邻居家拜年,我因怕见人,从别人家后门进去喊“拜年”哈哈。还有件事,六七十年代是请裁缝师傅在家做过年的衣服,估计是当年九月份,请裁缝师傅给我做了一件红色灯芯绒过年衣服,父母亲告诉我说,等天下雪就穿新衣服,十一月份帮忙社队做农活时,我叹一大口气,说天么还不下雪,傍边的人说那为什么要下雪呢,我说“下雪可以穿那红灯芯绒的大衣呢”,自那以后,全塆大人,见我就笑我说“天么还不下雪呢,下雪穿我那红灯芯绒大衣呢”嘿嘿,可想那时候,一位少女的爱美之心还是有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每学期学费只要叁伍元吧,暑假时,天不亮就起床,去打知了壳,打知了壳的路线是先到猪仓库院墙四周的树边转一圈,然后到106国道两边树下看有没有,身背一个布袋,手拿一根长竹杆眼睛往树上叶子上看,发现一个知了壳,心里别提多高兴,每天打上20多个,回家放在一个坛子里,积少成多,暑假结束拿去卖了,也能卖到叁肆元呢,现在看来也是勤工俭学呢。还有一次暑假,我们好像上四年级吧,我和珍风、金梅一行三人,去宋埠良种场割稻谷,前天晚上她们两位来邀我,母亲心痛我,说我从来没吃这个苦,年龄又小,个子也小,天气热,不让我去,可她俩说:“人总是要吃苦伪,也要锻炼自已,有什么事情,会照顾我的”,哈哈哈,她们俩当时也是个孩子,还要照顾我,(后来发生的事情,还真是让她们照顾上了),第二天,天不亮,我们三人带上前天做好的有盐味的麦巴和开水,走路去宋埠良种场,估计有五里路吧,到了目的地,来的人还不少呢,我们也选好了稻田,趁天气凉快,赶紧割谷,到中午十一点左右,我不小心把手割破了,鲜血直流,三人放下镰刀,一边吃带来的干粮,一边找医务室,估计十二点左右,终于找到了医务室敲门没人开门,我们就绕到窗户那边往内看,珍风个子高,垫着脚看到一女医生,喊医生说手受伤了,请包扎一下,可女医生并不理我们,因为我们是赶工的,珍风急了,跟女医生吵了一架,到现在,我的小指还留有伤巴呢,这就是我们小伙伴的友谊,至今我们还像姐妹一样,经常见面,相互牵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小学就读于勤俭二大队小学,就是现在的村办小学,初中和高中是宋埠二中(即麻城第二中学),学校跟家的直线距离有1000米左右,但中间有三段没人居住的坟场,右边一处,左也二处,每每下晚自习回家时,如果有同伴还不特别怕,读到高二时,一同学习的同伴越来越少,因为有的放弃了上学,加之我是尖子班的,晚自习多上一节课,每天晚自习最后一节课,就是心不在焉,发愁放学一个人回家,特别是冬天,放学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北风呼呼吹,两旁的树影摇动,黑灯瞎火的,那个怕呀,总像有鬼跟着我一样,回到家里,像丟了魂一样,如果不是这样,说不定我高考成绩会更好,上高中时,父亲不在,母亲已经五十多岁了,三个哥已经在外地工作,那有人接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转眼人生一甲子了,回忆六十年万程,心有诸多感叹,朱熹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小学到高中、中专,背负着家庭出身是农村户口,唯有勤学苦读,才能跳出农门,毕业后分配工作,有苦有乐,培养女儿累但有收获,如今女儿定居国外,外孙已十岁,生活安逸,前途看好,而我们俩到了退休养老之年,各自找到了一爱好,余生不论长短,笑看世界,乐对人生,调整心态,学会包容,知足长乐,展望未来,生活会更加着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