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北京郭沫若故居

巴特尔

<h3>  <br>  酷暑终消退,天凉好个秋。前天我们老俩和三位好友不甘浪费大好时光宅家窝屈,于是相约参观游览了北京郭沫若故居。<br>  郭沫故居也即郭沫若纪念馆,地处西城区前海西街18号,东临什刹海,南望北海公园,不远处是恭王府。纪念馆占地7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千多平方米,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若不是看地图标识,一般人还真不知道在这闹市中的⼩巷⾥坐落着⼀所名⼈故居。故居大门坐西朝东,抬眼望去,邓颖超题写的《郭沫若故居》黑底⾦字的门匾非常醒目。<br>  这里是什刹海、后海、胡同游的起点,大门外街两旁一溜排开的旅游黄包车在此守候着,车夫们有的懒散地坐在车上翘着二郞腿嘚瑟,有的手举旅游地图晃来晃去,用地道的京片子招徕来游客,因在疫情期间,游人并不多。 <br>  故居是一座大型四合院。这里清乾隆年间曾是和珅的私家花园。到了咸丰、同治年间,成了恭亲王拐子六的马号。清亡后,其后人卖于达仁堂乐家药铺的乐松山。新中国成立之初,乐氏家人把包括这所庭院在内的财产捐赠给了国家。五十年代后曾作为蒙古国驻华⼤使馆和宋庆龄寓所。1963年11⽉,郭沫若迁入此宅,⼀直到他1978年病故,在这里度过他生命的最后十五年。<br>  郭沫若逝世以后,1982年2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把郭沫若晚年的居所定名为“郭沫若故居”,同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郭沫若故居”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6月12日,在纪念郭沫若逝世10周年之际,“郭沫若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h3> <h3> 走到大门口, 等我们出示了核检结果、预约,刷老年证后才允许入内。踏过门槛,进入了前院。迎面是两座用石头墙围起来的小山丘,山上草木葱茏,鲜花盛开。还修了⼀条⽯条台阶可以通向山顶。我猜这可能是郭老爬山锻炼身体的地方吧。⼭前边竖⽴着⼀堵白墙,上⾯题写着⼀⾸诗:<br> 百花齐放百鸟鸣,<br> 重在推陈常出新。<br> 看罢牡丹看秋菊,<br> 四时佳景永如春。<br>也许,在郭⽼的眼中,这个人造的⼭包上也有着 “永如春”的佳景。<br>  </h3> <h3>  山包东面草坪前有一尊郭沫若全身铜像,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司徒兆光创作的。铜像神态自然,很有学者风度,大家风范。据说,郭老生前也爱在院子里这样坐坐、看看。为了塑造好铜像,司徒花了三年时间研究资料、征求意见,并且别具匠心地把塑像放在院落里而不是进门入口。因为郭老生前最爱银杏树,高大挺拔,亿万年生生不息,所以将塑像放在银杏树下。其中有一棵银杏称“妈妈树”。原是郭沫若从北京西山大觉寺移植来的一株银杏树苗,先是种在西四大院胡同5号院,1963年,郭沫若一家搬到前海西街,这棵树也一同搬迁过来。70年代末郭沫若和夫人相继去世,“妈妈树”仿佛有灵性一样,也大病一场,直到数年后才茂盛起来。如今“妈妈树”长得粗壮结实,树冠巨大。经过这么多风风雨雨,“妈妈树”已经成了今天纪念馆院内的迎宾树。  </h3> <h3><br>用了不长时间游览了前院后,来到了真正的⼤门前,门是垂花门,看起来不大,当走进门里,顿感豁然开朗。里里外外灰⽡尖瓴,朱门⾦漆,高大亮丽,⼀派京城豪宅的模样。</h3> <h3>  故居主体是个二进院落。由正房、东西厢房、后罩房组成。院内⽣长着郭沫若⽣前和夫⼈⽣亲⼿种植的银杏海棠等花⽊,金秋时节,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整套建筑显得古朴典雅、庄重⼤⽅。前排正房内分别是客厅、办公室等。从正房一侧的耳房进入由后罩房以及东西暖廊组成的后院。这里是女主人于立群居住生活的地方,正中为会客厅,被孩子们称为“妈妈房”。在这里郭沫若与于立群常在这写书法,赏碑帖,也曾接待朋友。当年简朴的沙发,书柜,字画和牌匾一切都是旧时模样。阳光照进窗子,光影游走在地板上,在这个无声的小院里,时间仿佛停止,不由的令人惶惑。<br></h3> <h3><br><br>  参观罢前后院两排正房后,我们继续参观厢房里的展室展厅。因时间关系,我们重点浏览了最感兴趣的部分,其余展示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即使如此,也使我们从不同角度进一步了解这位20世纪文化名人的一生。<br>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一位浪漫主义作家。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出生于四川乐山。1919年首次发表新诗时,他各取家乡沫水和若水的第一字合为“沫若”,用它作自己的笔名。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1926年7月,投笔从戎,随国民革命军北伐,历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副主任。1949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是兼文学家(小说、诗歌、散文、戏曲无所不通)、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中国甲骨文)、书法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人物。曾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而且,他还是一个高产的作家。他一生留下千余万字的著作,已出版的《郭沫若全集》包括文学编20卷、历史编8卷、考古编10卷。还有许多尚待出版译著及佚文。纪念馆现藏有郭沫若生前大量著译手稿的原件及研究工作所用的书籍。<br>  </h3> <h3><br>  展厅里还有郭沫若的夫人于立群的展位,夫人是一位追求进步与自由的女性,名门闺秀加才女,是享誉国内的著名书法家。<br>  </h3> <h3>  在郭沫若故居,边走边看,也想了许多。记得上初中时听到一则故事说,有一次郭老陪日本学者游览泰山,有块摩崖石上刻有“䖝二”两个字,一众学者甚为困惑,不解其义。此时,郭沫若在这两个字上比划了几下,各添两笔,“䖝二”变成“風月”。顿时,大家恍然大悟,原来“䖝二”的寓意是“風月无边”。这个故事也许是人们杜撰的,但在当时听了后,郭沫若博学多才,聪明睿智的高大形象在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不能忘怀。文革以来,人们对郭沫若有不少非议,主要涉及他在文革中的表现和私生活,真假难辨。我想,人的才华和人品并不都是正相关系,古今中外这样的名人何其多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名言,放在郭沫若先生身上也适合。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故居院子里的海棠花每年都如约而开,无怨无悔。生命总是这样无尽延续。岁月蹉跎,人去了,老宅依旧,花开依旧。 <br>  参观毕,一行四人走出郭沫若故居的大门,正好不远处有一家百年老店“同和居,饱餐后又去什刹海边的荷花市场蹓跶了一圈后打道回府,一天就这样消磨过去了。<br> <br> 2022年9月3日<br> END</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