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难改忆乡愁(一)

老末

<p class="ql-block">今年的夏天可真热。重庆人讲:“到处都是熟人啊”。</p><p class="ql-block">一个多年未见的老乡亲,偏偏这个时候来家串门儿。一进门和我寒暄:“这老天爷,像下火。热得我只想脱个光叾的”。</p><p class="ql-block">家里的孩子,以为遇到了什么网络新语,当时懵圈了。事后问我,我说,“叾”,就是屁股(叾,音du,同:渎),咱老家的方言。他们有点失望了,撇了撇嘴说,真老土。</p><p class="ql-block">我刚分辩了几句,他们就拦住了我:”有这个字吗?有的话,拉出来溜溜。”</p><p class="ql-block">这,真使我一时犯了难。</p> <p class="ql-block">(一)“叾”的发声及应用</p><p class="ql-block">我突然想到了互联网。在手机上“百度”一下,一切问题,不就解决了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我看到了网上真有这么个“叾”字。叾,(du,音同渎),本指肛门,古指:腚、臀,陕西方言“屁股”。引申义:器物的底部,尽头、尾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着,我又搜到了张文平先生的一篇文章,他说:“山西省平定县,地处太行山深处,这里的人们管屁股不叫屁股,而是叫“叾”。这个字虽然笔画简单,认识的人还真不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还说,“晋语”方言中的“叾”的发音很特别,如果用汉语拼音表示,“叾”(duep,音同夺),这个p是一个尾音,不送气。只要将舌头放在准确的位置上,并协助喉咙把尾音吃掉,就可以了。而且,一发即收的发音方式,就是传统音韵学中常说的入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官话区的人不经训练,是读不准入声字的。也正因为如此,今天山西省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毗连的内蒙古中西部,河北省西部,河南省黄河以北等地区的方言,保留着入声。被确定为“晋语方言”。</p><p class="ql-block">这让我有点诧异了:方言,方言,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区域的地方话。比如:以邯郸为界,东、西各县的方言区别很大。邯郸东部和山西平定,相距几百公里,为什么都把屁股叫“叾”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接着,我从网上得知,在广东粤语中,也有这个“叾”,它的读音和寓意,和晋语方言几乎没有差异。也是用作地名,也寓意人的屁股和器物的底部和末端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例如:广东人人经常说的“倔叾港”,就是死胡同。田螺叾,就是田螺的尾部。你要问路,广东人往往会说:“呢条街,行到叾,就喺啦”。意思是说,沿着这条街走到头就到了。还有,香港的西贡叾、大尾叾、锅叾等。梅州平远的“锅叾茶”更是更是闻名遐迩,早在17、 18世纪,就远销东南亚各国及港台地区。</p><p class="ql-block">略作思考,我认为这是汉字,不同于其它表音文字,它是字“义”和发声分开的缘故。也就是说,汉字承载着“字义”,而方言则世代相传,保留了汉语的古代音韵。</p> <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我出生在魏县一个农村里。</p><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和大名县很近,是“魏县话”和“大名话”的一个“分水岭”。以沙口集村为界,村东的三五里路的龙王庙村、大屯村、南北拐村、牛冯庄、岗上村和杨庄一带,说得是纯正的大名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代的大名府,特别是到了宋代,不仅是北方重镇,而且还是国都开封汴梁的陪都,境内有南北大运河,东西有漳河以及卫河等发达的水系。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商贾云集,是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所以,大名话是“中州官话”,“河洛方言”,句句用“上声”结尾,富有独特地域特色。至今影响着河南、山东以及河北方圆几百里区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家陈小屯村,紧邻沙口集村西,却说得是不太纯正的“魏县话”。“三十三、四十四”,“小葱、韭菜和大蒜”,尖音、团音分不清,多年来常被人诟病。但是,“叾”字发声(音同:肚儿),是“大名话音调”,轻巧又俏皮,很入耳。比如:碗底,叫“碗叾叾”;哄孩子脱衣服睡觉,叫“脱叾叾”;小孩子,夏天大都不穿衣服,人称“光叾子小”。年纪稍微大一点的孩子,觉得一丝不挂的不好看,就穿件上衣,其它孩子便唱着童谣起哄:“光着叾子打着伞,放着裤子过年穿”。</p> <p class="ql-block">我家的大表嫂,娘家是魏县县城南关村人,说话就是典型的“魏县方言”。比如数数,一、二、三,她说:“约(yue)、俩(lia)、仨(sha)。晚上不说夜晚,说“黑夜”(黑涅)。最典型的,也是让我印象最深,是她凶孩子的那句:“叫你吃(che,音同车)你不吃(车),赤(xi,音同晰)得叾子哭(kue,音同苦厄),等等,带有明显的方言入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家乡的很多方言,和晋语方言、粤语方言一个样。只是发声音韵,二者有点差异罢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样,我就明白了,当年那个叫“大山”的外国小伙子,一个《学粤语》的段子,为什么会那么火了。也弄明白了,粤语和北方方言,原来都承载着中国远古语言的古音古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石。所以,家乡的方言并“不土”。她古色古香,古得典雅,古得有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