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四、虎口拔牙</b></h1><p class="ql-block"> 下导塌方段是1991年11月16日上午贯通的。隨后,处工指杨邦生指挥長、付队長吴成福和我首先拿着手电,进入未塌方段。由于塌方后暴露的时间过長,只见70多米这一未塌方段的初期支护己经支离破碎,表面四处开裂,有的宽达30多厘米。有几处拱部的钢筋网片粘连着混凝土块垂吊半空,几乎伸手可及。还有几处由于内应力过大,隧道边墙象个孕妇,成片鼓包。更加令人心惊肉跳的是拱部还有一处小塌方,直经约有7~8米,深度1米多,小土块还不断“嗵嗵” 的往下掉。整个地段给人一种阴森恐抪、搖搖欲坠的感觉,当时我们也是高度紧张,头皮就象要炸起来,觉得这仿佛是个老虎口,隨时就会向人扑来。</p><p class="ql-block"> 据隨后的量测数据表明,累计收敛值己达500多毫米,昼夜收敛值达35毫米,情况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必须立即进行加固。为此杨邦生指挥長要求我们必须用3天3夜时间拿下加固仼务,扼制住再次塌方的危险。</p><p class="ql-block"> 两军相逢勇者胜。根据事先制定的方案,从11月17日的凌晨,我们组成有112名职工参加的8个抢险突击队,所有党政工团领导及部分股室主任编入各队,当普通一兵。加固方案是这样的:在隧道横向的垂直断面上,立上下两排园木支撑(又叫对口撑),上排距地面4m多高,下排距地面2m多高,然后再立垂直立柱, 并相互联结。一根6m長的园木有200多斤重,没有任何起吊设备,全靠人拉肩扛,施工非常艰辛。刘三毛带着一班的12名同志率先冲进去,按要求一个班6小时内必须完成10根,结果他们一气完成15根。看到他们的战果,八班長刘易强一声令下:“一定要超过一班!”于是他们调整了分工,劲小的锯木头,劲大的杠立支柱,号子声、锤子声此起彼伏。洞外滴水成冰,洞内挥汗如雨,人人分秒必争。结果他们一鼓作气创造了17根的记录,这个记录一直保持到加固结束。</p><p class="ql-block"> 抢立小塌方扇形排架的工作更是对人们的生死考验。上面围岩犬牙交错,大大小小的土块不时的往下掉,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冒顶,置人于灭顶之灾,但那时候人人都把生死看的很淡,只想速战速决完成任务。我们把年轻力壮的朱华东组和刘宏亮组拉上去,在专人观测险情的同时一齐上阵。为了防止洞体表面风化加剧,里面不能通风,因此氧气不足,温度高达32度,再加上电焊气体和灰尘,灯光一照灰濛濛的一片,使人倍感胸闷、头痛、刺鼻、恶心,在里面多呆上一分钟, 就是对人意志的考验, 但大家没人叫苦, 没人后缩。经过两天一夜的拼博,终于提前12小时完成对口撑146排、扇形排架46排,小塌方被喷浆封闭,把整个70余米搖搖欲坠地段牢牢地加固起來,基本解除了再次塌方的危险。看到这些,指挥長杨邦生眼睛都湿润了,连声感慨地说“工人了不起,工人了不起!”时任局党委书记張玉琨同志到队检查工作时这样评价我们:“你们干部会管理,工人士气高,党组织有战斗力,是一支过得硬的队伍” !</p><p class="ql-block"> 在后续的塌方处理中,大家又一鼓作气,,先后完成了塌体上导贯通、墙体侵限处理、置换钢拱架和二次衬砌。截止到1992年的3月25日,塌方全部处理完毕,恢复了正常掘进。接着,全队职工依然保持高昂的斗志,继续乘胜前进,不断又取得累累硕果:</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6月份,我们创造了黄土隧道单口单工作面人机混合施工月成峒135米的全国记录,受到局工指的通令嘉奖;</p><p class="ql-block">在取得黄土岗隧道胜利的同时,1993年的2月26日,我队又奉命抽调部分职工去增援兄弟单位施工的老爷岭隧道出口任务,奋战8个月,胜利完成了任务。</p><p class="ql-block"> 到当年的4月份,我队提前掘进到分界点后,又接受兄弟队的40米掘进仼务,以后又率先到达新的会师点,我们完全实现了当初提出的“三个不变” 的目标, 向上级兑现了我们的壮严承诺!</p><p class="ql-block"> 塌方造成的时间损失我们抢回来了,塌方造成的经济损失我们也要一分不少地争取回来!此后经过处工指和队的多方共同努力,最后经过调概索赔所有的塌方费用也全部给予计价。至此,我们才能自豪地说, 我们夺取了战塌方的彻底胜利!上级对我队的英雄壮举给于高度评价,当年我们队又连续第三年荣获得铁道部双文明单位的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 胜利来之不易。在我们战塌方的日日夜夜里,处長李中庸(后提任铁四局局长)、书记姚立昌多次到工地给于鼓励;局宝中工作组長高贵平(时任局党委副书记、)黄天培(时任局总工程师) 和局工指指挥長石麟等同志更是多方指导。特别是处工指指挥長杨邦生同志经验丰富,从方案的细化、材料的选用到劳力的组织,事无巨细的处处为我们出谋划策, 为最后胜利做出了不灭的贡献。可惜的是高贵平、黄天培和杨邦生三位老领导己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令人不胜惋惜。上级的支持,领导的关怀,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夺取胜利的保证,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结束语</b></p><p class="ql-block"> 大寨岭隧道大塌方对单位来讲是不幸的,对我个人来讲又是有幸的。我有幸遇到和参与处理塌方的全过程,在面临生与死的关健时刻,工人们临危不惧,勇往直前的情景让我至今刻骨铭心,从中看到和学到的东西让我一生受益不尽。战塌方时和工人站在一起, 心灵得到净化, 感情得到升华, 干群之间相互建立了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最危险的时刻, 工人把我推向一边;最危险的位置, 工人坚持要我挪开;抬园木时工人把小的一头让给我;甚至当排架将要砸向我时, 又是工人挺身顶上, 让我躲避……,这无数的事例和人物虽过了几十年仍在我眼前晃动。</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感慨的是在那两天三夜的加固战斗, 谁心里都清楚, 一旦塌方就是灭顶之灾, 生还的希望几乎为零, 但8支抢险队的112名工人和带队干部, 把个人生死置之渡外, 与时间赛跑, 与塌方赛跑, 与死神赛跑, 有病不请假, 有伤不退场, 人人都经受住了生死的考验, 如果是在现场, 任何人看了也会为之动容。可以毫不夸張地说, 假如没有这群工人弟兄, 大寨岭隧道还不知会塌成什么样子!</p><p class="ql-block"> 通过与工人并肩战斗和 历经塌方的磨难, 让我更深地理解了毛泽东同志提岀的“相信和依靠工人阶级” 论断 的英明正确。近十几年来, 我们或许看多了世上的人生百态, 再加上建筑施工企业第一线工人数量的减少, 社会上对工人阶级的作用看淡了, 工人的作用降彽了, 但我仍然坚信, 真到危难时刻, 不管是一个单位, 或者是我们的国家, 还得靠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弟兄去擎天立地。不管企业如何改革, 党的“相信和依靠工人阶级” 的理论, 不论是现在, 还是今后, 在我们的国家都不会过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