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暑假,我跟随妈妈到美丽的杭州学习。尽管烈日炎炎,酷暑难挡,我们还是抽空去了自然博物馆和科技馆。下面请跟着我开启一场“探秘自然,解锁科技”的研学之旅吧。</p> <p class="ql-block">=自然博物馆篇=</p> <p class="ql-block">【雨林风情】</p> <p class="ql-block"> 首先参观的是热带雨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州景洪、勐腊、勐海3县境内。总面积2420.2平方公里,它的热带季雨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珍稀动植物种群,以及整个森林生态都是无价之宝,是世界上热带北部边缘唯一保存完好、连片大面积的热带森林,深受国内外瞩目。</p> <p class="ql-block">植物系列:</p> <p class="ql-block">动物传播种子</p><p class="ql-block"> 一些植物种子,外面具有一层果肉,带有糖分,动物喜欢吃其果肉,就会将种子散布出去。如小果野芭蕉、舞花姜就是蚂蚁散布种子的植物,有些榕树是鸟儿散布种子的植物。</p> <p class="ql-block">水媒种子</p><p class="ql-block"> 热带地区部分植物利用河水,将种子散布远方,如大花五桠果、梭果玉蕊、东京枫杨等。这类植物大多分布在河岸两边,成为优势类群。</p> <p class="ql-block">昆虫系列:</p><p class="ql-block"> 昆虫是生物进化史上最成功的类群,无论是物种多样性还是在总生物中占据的比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蝴蝶,它们有美丽的翅膀,为其赢得了“会飞的花朵”的美誉;集群生活的蜂类和蚂蚁,展示出的强大力量另人生畏。</p> <p class="ql-block"> 看!这是纺织娘,你找到它了吗?</p> <p class="ql-block"> 真假难辨的兰花螳螂。</p> <p class="ql-block">微生物系列:</p><p class="ql-block"> 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默默无闻的微生物。热带雨林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而那些易被人类发现的是常采来作为美味食品的一些菌类。</p> <p class="ql-block">呼吁:</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热带雨林的森林覆盖率可达60%以上,而现在仅约30%,毁林使得区内雾日减少,“林外蒸日林内雨”的现象已不如从前明显。随之而来的是水分蒸发加大,空气相对湿度降低,河流含沙量剧增;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热带雨林植物群落则有可能演替成热带草原群落。</p><p class="ql-block"> 除了森林,动物亦难免其害。比如,长臂猿喜清静、喜密林,而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森林面积的减少,长臂猿已经迁往海拔较高的山头上去了。目前应把工作重点放在自然保护上。我们期待着西双版纳这颗明珠益加璀璨夺目,永放光芒。</p> <p class="ql-block">【海底奇观】</p> <p class="ql-block">创孔海百合化石:</p> <p class="ql-block"> 你知道这密密麻麻攀附在石头上的是什么吗?这是创孔海百合化石(Traumatocrinus sp)。</p><p class="ql-block"> 海百合是一类棘皮动物,喜欢在清澈的海底群居,被称为“海底花园”。最早出现于距今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几度兴衰,繁衍至今。</p><p class="ql-block"> 这件海百合化石采自贵州省关岭地区距今2.3亿年前的晚三叠世底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灰鲸化石:</p> <p class="ql-block"> 灰鲸,现又称东太平洋灰鲸,是最古老的物种之一,在地球上已有约3000万年的历史。它们约有16米长,36吨重,一般可活到50–60岁。灰鲸在海洋中的主要天敌是虎鲸,它们经常遭受虎鲸的袭击。但是,它们很聪明,非常善于伪装,在碰到虎鲸时就会将肚皮朝上、漂浮在水面,通过假死来躲过一劫又一劫。</p><p class="ql-block"> 灰鲸还是迁徙距离最长的哺乳动物,在5月下旬到10月末,灰鲸会从太平洋的北美洲一侧出发,沿着美国和墨西哥西岸往南迁徙,平均每天行进大约185公里,最终到达下加利福尼亚州和南加利福尼亚湾的海岸。</p> <p class="ql-block">灰鲸与人的比例</p> <p class="ql-block">【侏罗纪世界】</p> <p class="ql-block"> 在侏罗纪世界,我了解了恐龙的历史与灭绝。恐龙最早出现在约2亿4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所发生的中生代末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恐龙最终灭绝于6300万年前的新生代古近记古新世。</p><p class="ql-block"> 恐龙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发现禽龙之前,欧洲人就已经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直到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这是一群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p><p class="ql-block"> 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爵士(1804-1892)用拉丁文给它们创造了一个名称,这个拉丁文由两个词根组成,前面的词根意思就是“恐怖的”,后面的词根意思是“蜥蜴”。从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当然,这局限于拉丁文的造词能力。</p><p class="ql-block"> “恐龙”一词由日本生物学家创造并引进中国。把这个拉丁名翻译成了“恐龙”。恐龙不是蜥蜴,是地球首批可以单独直立行走的高级生物体。</p><p class="ql-block"> 恐龙的灭绝:</p><p class="ql-block"> 在两亿多年前的中生代,许多爬行动物在陆地上生活,因此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它们不断地分化成各种不同种类的爬行动物,有的变成了今天的龟类,有的变成了今天的鳄类,有的变成了今天的蛇类和蜥蜴类,其中还有一类演变成今天遍及世界的哺乳动物。</p><p class="ql-block"> 恐龙是所有陆生爬行动物中体格最大的一类,很适宜生活在沼泽地带和浅水湖里,那时的空气温暖而潮湿,食物也很容易找到。所以恐龙在地球上统治了一亿多年的时间,但不知什么原因,它们在6500万年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突然灭绝了,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时留下的大批恐龙化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人类起源与进化】</p> <p class="ql-block">人类诞生</p> <p class="ql-block"> 类人猿为了适应环境变化,开始直立行走,标志着人类的诞生。DNA研究显示,人类诞生的时间可能在距今600-700万年前。</p> <p class="ql-block">我的进化史:</p> <p class="ql-block"> 在游戏互动区,我看到了从猿人进化成现在的我的过程,简直太好玩了!</p> <p class="ql-block"> 生命是被精心设计的,还是大自然的奇迹?雨果说:“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人如何对待自然,自然便会如何对待人类。人与自然,不该是彼此对立的敌人,而应是互利共生的命运共同体。<span style="font-size: 18px;">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的母亲!</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科技馆篇=</p> <p class="ql-block">【“登陆”月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月球的奥秘】</p> <p class="ql-block">月球背面与正面的区别:</p> <p class="ql-block">我们看到的月球为什么只有一面?</p><p class="ql-block"> 月球绕地球一周的公转周期为27.7个地球日,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周期为27.7个地球日。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同,即同步自转,所以在地球上观测月球时,看到的都是月球的同一面。</p> <p class="ql-block">人类首次登陆月球背面:</p> <p class="ql-block">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在反推发动机和着陆缓冲机构的“保驾护航”下,一吨多重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的预选着陆区(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登陆月球背面,首次实现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讯。 </p><p class="ql-block"> 嫦娥四号着陆点命名为天河基地;着陆点周围呈三角形排列的三个环形坑,分别命名为织女、河鼓和天津。着陆点所在冯卡门坑内的中央峰命名为泰山。2019年2月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批准了利用探月工程嫦娥二号和嫦娥四号高分辨月面影像数据申报的嫦娥四号着陆点及其附近5个月球地理实体命名,这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科学数据成果在月球地理实体 命名上的又一次重要应用。</p> <p class="ql-block">【玉兔号月球车工作轨迹】</p> <p class="ql-block">【寻找火星上的“水手号”峡谷】</p> <p class="ql-block">【机器鱼】</p> <p class="ql-block">机器鱼科学技术原理:</p><p class="ql-block"> 我们日常生活所见的鱼大都主要靠尾鳍的摆动来实现自由游动的,所以我们设计的鱼也因袭了鱼的这一生理特点,通过控制鱼尾部的摆动来实现鱼的前进、转向等使用伺服电动机经过换向齿轮组换向,带动摆杆摆动,摆杆末端的销轴推动一端固定于机器鱼骨架上另一端自由的弹性薄板往复摆动。通过控制系统控制弹性薄板的摆动方式的不同,控制机器鱼的游动方式不同。摆杆左右对称的摆动,机器鱼前进,改变摆幅和频率可以控制机器鱼前进的速度;摆杆偏在半边摆动,比如偏在左半边摆动可以使鱼向左转弯,机器鱼转弯,改变摆杆的摆幅和频率可以控制机器鱼转弯的半</p><p class="ql-block">径。</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鱼通过鱼鳔的伸缩实现灵活的沉浮。鱼类的上浮和下沉主要靠其腹内鱼鳔的收缩来实现。鱼鳔收缩使得鱼体体积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排开水的体积,从而实现上浮下沉。而机器鱼则采用气缸排开水的体积来模拟鱼鳔的收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D打印】</p> <p class="ql-block"> 3D打印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p> <p class="ql-block"> 瞧我用巧克力打印的图案,还可以吃呢!</p> <p class="ql-block">【立体动画】</p> <p class="ql-block">科学原理:</p><p class="ql-block"> 转盘上的动物模型由一系列连贯的动作拆解而成。转盘转动,同一位置重复出现连贯动作的动物模型,多组动作在大脑中叠加,结合频闪灯光,给人以动作连贯的假象。</p> <p class="ql-block">【发电塔】</p> <p class="ql-block">科学原理: </p><p class="ql-block"> 脚踏发电是通过旋转转盘带动导电线圈转动,导电线圈切割磁力线,产生电流。线圈转动速度越快,单位时间切割磁力线的次数越多,产生的电流越多,灯管亮的位置就会越高。</p> <p class="ql-block">【旋转发电】</p> <p class="ql-block">科学原理: </p><p class="ql-block"> 旋转发电是通过旋转转盘带动导电线圈转动,导电线圈切割磁力线,产生电流。线圈转动速度越快,单位时间切割磁力线的次数越多,产生的电流越多,灯管亮的位置就会越高。</p> <p class="ql-block">【时钟墙】</p> <p class="ql-block">科学原理:</p><p class="ql-block"> 时钟墙主要阐述了像素成像的原理。它共有288个圆形时钟,每个时钟有两个可以360度转动的指针组成,背后有576个单独控制的点机,每个时钟构成一个像素点,通过指针转动的角度,演示出数字、时间、文字等,远观则形成各种气势恢宏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 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中。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我们要努力学习,不断拼搏,为祖国的未来做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虽然科技让我们的生活更舒适,但是环境的恶化你们是否看得到?汽车排放出的尾气使空气越来越浑浊,让人们再也无法呼吸到新鲜空气。空气的浑浊使动物无法生存,环境的恶劣使大部分动物濒临灭亡。2022年7月21日,长江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白鲟的灭绝,给世人敲响了警钟,不少人在悲泣白鲟的同时,也纷纷祈祷白鳍豚能重现长江,希望它别走白鲟的老路。</p><p class="ql-block"> 造成环境危机的根本不是科技,而是人类无限膨胀的欲望。人要用自己的善,借助科技的力量,使人和自然成为生命共同体,让<span style="font-size: 18px;">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span>才能让人类生活一代更比一代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