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数学能“好玩”?</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管是过去还是当下,这都是读书人的至理名言。不过,对儿童提倡“苦中作乐”,本质上是违背儿童天性的。儿童只能学习符合他们天性和内在认知规律的数学。</span></p> <p class="ql-block">儿童最初判断“多少”的依据绝对不是“n+1>n”式的数理逻辑,而是视知觉的直观感知,他们的判断工具是眼睛,而不是大脑!早期教育的目的,就是协助儿童立足于视知觉,同时又要不断克服视知觉的局限性,建构由“大脑做主”的内在逻辑思维能力。换句话说,儿童的由大脑做主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是在某个时刻“突然涌现”的,它是适宜的优质教育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年幼儿童学数学就好比是游泳,看得见的影响甚小,而水面下看不见的无意识动作影响更大,这种影响需要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加以体现。</p><p class="ql-block">手部动作活动是低段儿童建构数学观念的重要途径,而比手部动作更为本源的是整个身体都能参与的动作,这个动作经验构成了儿童数学认知发展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在游戏活动中,儿童首先获得丰富的“动作经验”;然后,这些“动作经验”在无意识中不断内化,并逐步建构生成内在的加法观念与减法观念。</p><p class="ql-block">没有或者缺乏动作经验,而试图直接进入形式化的符号运算系统,是严重违背儿童认知规律的无效教学行为!</p> <p class="ql-block">从认知发展和观念建构的角度讲,低龄儿童的学习其实就是在成人的陪伴下参与大量的动作游戏,儿童会在无意识的游戏状态中,积累丰富的动作经验,这些动作经验会在适宜的时机逐步内化为儿童大脑内部的思维经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数学学习是一个“从手到脑”的历时性过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儿童抵达的时间会因人而异),儿童会越来越少地依赖动作化操作,而只需在大脑内部进行纯粹形式化的逻辑思维推理游戏;而相应的数学观念,也早已从最初“柔弱的种子”成长为“强大的参天大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