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命运交响曲 四面八方知青人

纪梅

<p class="ql-block">一部命运的交响曲,四面八方的知青人。我对这批长辈有着深深的眷恋和佩服,他们大部分人都是在磨难中开花结果,痛哭流涕中笑意盈盈!而今的他们都已经银发渐起,这段刻骨的记忆成为很多人奋斗的根基,一些人功成名就,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两院院士有知青经历的院士有48名!不过仍然有一些永远的留下,尤其是湖南籍知青。在西双版纳东风农场公墓,最多的就是湖南籍的支边青年。当年首批湖南支边人员1959抵达西双版纳;1960年,又有一万多名祁东青壮年和他们的家人响应号召,也来到西双版纳。</p><p class="ql-block"> 留在云南思茅上海知青是最多的。2000年有二百多家,2022年不足三十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今天就和你讲述一个上海人在云南思茅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红旗下长大的黄静英,出生在上海,是云南来自上海、北京、重庆的13522知青中的一员.16岁那年是1969年,花苞女孩到银发渐起的50年,从水利兵团、工人、组织干事到而今的老体协副主席。她献了青春,又献子女,如今她的女儿珊珊也在思茅区工作。一家三代人成了有着上海血统的思茅人。</p> <p class="ql-block">1969年12月黄静英从上海来到西双版纳,成为一名知青。西双版纳的曼岭水库是她们修建,那时的黄静英只有16岁。是西双版纳水利三团三营12连的兵团战士,他们这一批兵团战士共有来自上海和北京的知青1460人。平均年龄都在16岁左右.</p><p class="ql-block">晚上住在搭建的茅草屋里,白天就挖土抬土修建水库,路不通、电没有,缺医少药的她们经历无数次考验。亲眼目睹同屋女友胆囊穿孔,她们抬着跑了无数山路,鞋跑丢了、脸被树枝刮花了……</p><p class="ql-block"> 同屋女友救回来了。几个惊恐的女孩抱头痛哭,第一次感受死亡如此近的距离。</p> <p class="ql-block">1972年对于黄静英是一个转折,上调思茅的上海知青共有50人,她是其中一位。这批上海知青分配到茶机场30人,农机厂20人,黄静英先是分配到茶机场工作2个多月后,又分到了汽车修配厂,民间习惯性叫大修厂。成立时从茶机厂调了一些人过去。80年代后并入汽车运输公司</p><p class="ql-block">大修厂离城有五公里,位于思茅信房水库旁,黄静英作为一名仓库管理员,负责管理和采购汽车构件。</p><p class="ql-block">这个工作说难不难,有时候还是得费些心思。比如去总站或是配件公司,紧急要汽车配件的时候,往往说尽好话,还得请出资格老的老员工帮忙说情,才能妥妥的把配件拉回工厂。上下车零件的时候,固然会有少许的补助,自己不用抬零件,那是不可想象的也是无法做到的,对于只有1米54的黄静英来说,汽车的零件通常都是很重的。</p><p class="ql-block">不过,黄静英从来都是一个能吃苦、会干事、性格开朗会团结人,工友们亲切的称她小上海或是小阿拉。彼此都接下了深厚的友情。</p> <p class="ql-block">1978大修厂有17个上海知青,16个返城,那天的黄姨,手拿厂办户口,(以前户口是落在在大厂里)本来准备返城,最终还是决定留下,离城五公里的路,她用了一天,沿路走回来的时候,脚步里一定藏着铅。</p><p class="ql-block">黄静英留下来了,原因很多,有丈夫的原因,那时的黄静英已经结婚。尽管丈夫同意她回去,但是她终究还是觉得不妥。</p><p class="ql-block">另一个原因就是黄静英上海的家庭非常的困难,父亲早逝,母亲独自带着公婆和五个孩子,仅靠母亲纺织厂的工资,家里已经是举步维艰。</p><p class="ql-block">尽管母亲不止一次说:“回来,回来。”可是回来住哪里呢?怎么生活呢?&nbsp;</p> <p class="ql-block">1979年是一个喜悦的年成,黄静英怀孕,女儿姗姗在上海出世。</p><p class="ql-block">出生后的五个月是黄静英陪伴的,而后家人不让带走姗姗,五个月大的孩子姗姗就留在上海,黄静英独自一人回到了云南思茅。</p><p class="ql-block">一年半后,姗姗回到妈妈的身边,此时的姗姗并不接受爸爸妈妈,不让爸爸上床,屁股对着妈妈,这样的情景直到四岁才缓解,“孩子不要你”那种心酸……</p> <p class="ql-block">日子就是这样不咸不淡的过着,黄静英和她的老公伍德祥所有的结余,全用在四年一次的回上海探亲路上。</p><p class="ql-block">路途遥遥,一路汽车、火车的摇着回去,通常一次探亲就是几年的积蓄,已然尽力,在家人面前仍显得囊中羞涩。</p><p class="ql-block">1983年,10月黄静英入党了,和她交入党申请到积极分子再到共产党员,历时十年。黄静英成了一名共产党员。</p> <p class="ql-block">1986年又是一个转折,黄静英调离大修厂到县委组织部做一名普通的干部。</p><p class="ql-block">那时的环境,人们对行政和事业、工厂的区分,并不是现在的理解观念。黄静英当时并不愿意去,舍不得离开,她很难忘记急性阑尾炎是工友们连夜送到医院,在十多天的住院治疗中,孩子是工友们帮忙带着。谁家有事谁家有困难、谁家有好吃的,总是会聚在一起吃,一起解决的热闹场面。</p><p class="ql-block">可是老公伍德祥坚决不同意她在大修厂。这里其实是有原因的,大修厂离城五公里,而他们的孩子姗姗刚上小学也需要照顾,再加上黄静英的工作相对辛苦。</p><p class="ql-block">于是1986年3月8日黄静英成为一名组织干事,那一年她33岁。新的单位很多工作是黄静英没有接触过的,如履薄冰的她确时时提醒自己,工作一点都马虎不得。电脑也就是那个时候接触的,学电脑报数据她是年纪最大的,报数据时她确是最快最准确的。也不知道她私下里借了谁的时间,白发过早爬到她的头上。</p><p class="ql-block">黄静英就是有一股子不认输、努力学习的劲头,她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学习,认真负责,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随时以一个共产党员要求自己。十多年来,她整理档案1000多卷,档案设备从简陋到完善,干部档案从缺、散、乱到全、齐、新,建立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一系列工作制度。年年被评为优秀,诸多的殊荣一件件接踵而来。从1996年开始,连续四次被省委组织部、省档案局、省人事厅评委先进个人、优秀组工干部等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从一个完全不懂组织工作的人,成长成为一个优秀老练的组织干事。这一干就是22年。她迎来送往了20多位领导,而她仍在干部股股长岗位上默默奉献。</p><p class="ql-block">期间的1992年远在上海的母亲病危,她回去陪伴不长的时间,母亲在她离开后的半月就过世了,未能送终是否会伤痛和遗憾只有深埋在她的心里。</p><p class="ql-block">原想着2008年退休后的黄静英会回到上海,可是女儿在思茅安家了。</p><p class="ql-block">黄静英说:“女儿不觉得她好”。母女俩的交流似乎总是隔着一层,女儿不会撒娇,母亲显得有些呆板。没有重话不会吵架也没有亲密的话。</p> <p class="ql-block">原想着2008年退休后的黄静英会回到上海,可是女儿在思茅安家了。黄静英说:“女儿在哪里她在哪里”。</p><p class="ql-block">姗姗在五年级的时候回到上海,初一下学期又回到思茅,求学之路算不得安稳,随之而来的隐患也日益加深。年幼的她常常是和妈妈抵着干的,妈妈喜欢的她都不喜欢,妈妈不让做通常就是她常做的。那时的黄静英没少伤心,这时我想起我的姨妈,把六岁的孩子送回上海,错过了小学、中学,直到大学夫妇俩才调回去。母子俩没有重话也不亲密,就是这种亲密而生疏,相爱而躲藏的情态……</p><p class="ql-block">当年三天到昆明,时光在交通面前都是困顿的,贫穷限制想象,谁会想到今天思茅到上海几小时。</p><p class="ql-block">每个人都站在各自的时代思考问题,只能是随着时间流逝而释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的黄静英退休后又在老体协担任副主席,干的红红火火的,她把思茅区2000名老年人,团在身边,组织参加各种活动,热情周到的服务大家。于是她的包里,经常会有腌菜、几颗糖等神秘的出现,也不知道是谁放进去的。</p><p class="ql-block">女儿姗姗和她的老公也是非常的心疼她,姗姗说:“家里四个老人中,妈妈是身体最差的,她想做什么就让她做吧,让她闲下来会生病的”。</p><p class="ql-block">这样的姗姗应该是懂妈妈了。</p> <p class="ql-block">可以说,纵观知青这代人的命运,从来不是孤立的社会存在,它和共和国、和共和国人民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跌宕起伏,有痛苦也有欢乐。黄静说:“她其实很幸福,现在她家经常会接待一些从上海来的朋友亲人,她们都觉的她的生活太从实,她们都认为这把年纪的她很能干。”</p><p class="ql-block">回想她的这一生,她觉得她走到今天,是人民和党给了他她成长的机会。最幸运的是赶上了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好时代,享受了温饱有余的生活,她的价值得到了实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69年上海姑娘黄静英来到这座小城时只有16岁,从一个懵懂的女孩成长为一个参与边疆建设,服务边疆的优秀组工干部。而今她们一家三代生活在这座小城,她说:“她在思茅这座小城生活近五十年,她作为众多平凡岗位上的人民群众中的一员,参与和见证这个城市的发展,这个城市的人们善良淳朴憨厚的接纳她这么一个外乡人。她已经成为她们中的一员。成为建设小城的一员。</p><p class="ql-block">思茅有很多这样的外乡人,他们俨然成了思茅人,只是未改的乡音证明他们跋涉千里来到这里建设边疆,各民族在这里团结一致、建设思茅。</p><p class="ql-block">退休后的十年黄静英带着老体协的旗下的十支队伍拿了很多省市级大奖。</p> <p class="ql-block">1947年开始开发北大荒,10万中专毕业生,20万支边青年,王震的11个师铁道兵,10万朝鲜回来的志愿者,和后来的1700万知青下乡,他们都是一代人!</p><p class="ql-block">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一部命运交响曲,四面八方知青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