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行------大扬学院铭师班徽州采风纪实

百合

今年对我学摄影来说有影响的事情就是认识了大扬学院,先跟梁嘉熙老师学了《PS工具百科全书》。对PS和ACR各种工具的运用,后期修图的流程以及各种命令的效果有了深入的学习。紧接着听了张之铭老师的《润色细无声》的课程,正如课程宣传的学习摄影从后期调色开始,四周的学习对我是醍醐灌顶脑洞大开。以前只知道光影,可光影如何营造、如何后期,课程都有讲解。都说摄影是实践的艺术,为了理解课程的内容,8月21日参加了铭师班的徽州行摄影采风,把后期润色的思想运用到摄影中去。<div>  这次徽州行主要拍摄“徽州百工”。徽州百工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些手工工艺很多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传承都有社会价值,记录这样瞬间是人文摄影的内容,也将对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贡献自己力量。</div><div> 第一站,宣纸制作工艺。宣纸是我国独特工艺精品,居中国文房四宝之首。泾县宣纸,汲取了传统的生产工艺,用料讲究,质地棉韧,纯白如玉,稀薄均匀,润莫层次清晰,书画时技能以水导墨又能以水抗墨,积墨处笔笔能分清,浓淡相交处必留笔痕。制作工艺有:皮草选检、捞纸、晒纸等。</div> 第二站柴烧龙窑工艺。“龙窑”也称“柴窑”。窑的两边留有鳞眼孔,外界气压、温度、温度、风向、风力,对烧成效果都会有影响,投柴量、投柴方法等变量也较多,不可控程度高。龙窑烧制,全凭窑工目测火焰温度与坯体的变化情况决定。开始点火一般都在夜里,从“窑炉头”开始,用松木段(仅用于点火),烧一整夜12小时。天亮了窑内湿气也驱除后,在窑顶把窑背的前2对鳞眼封泥挖开,两个窑工对站在窑背上,同时向窑内投入茅草烧到窑里发红。以此类推,第3、4对鳞眼也同时烧,逐渐向上自第11对鳞眼开始,改为一对一对鳞眼转换。一般到第3天中午可烧到窑梢头处“落山”,即熄火,前后计30多个小时。烧过的鳞眼仍要用泥封住,形成还原气氛。全窑冷却后即可出窑。生产周期约4天左右。 第三站徽州油布伞。油布伞制作工艺始于元代,以毛竹为伞骨,以浸透桐油的棉布为伞面,是当时人们最常用的雨具之一。在安徽泾县孤峰村的郑家油布伞最为有名。 第三站古法铸铁锅。绩溪石䧱铁锅技艺源于清末由徽州商人胡润堂创办,至今有百余年。石䧱铁锅保留着传统古法制作技艺,运用了泥土制模、柴火靠模、捆杆合模、人工撬模、手工打磨等传统手工技艺。在钢铁的烈火中感受老式泥膜铁锅的诞生。 第四站,徽州砖雕。砖雕是指在青砖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传统砖雕精致细腻、气韵生动、极富书卷气。 <p class="ql-block">第五站,景德镇瓷器。景德镇制瓷业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汇各地技艺之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生产体系,其过程有:“拉胚、消胚、噴釉、回浆、倒浆、压胚、接胚”等工艺。</p> 第五站:古法榨油。随着现代技术越来越发达,许多东西被逐渐抛弃、替代,在更加高效和便捷的榨油方式下,古法榨油亦是随时代渐渐退出历史。然而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依旧有人去坚持这一份传统,坚守着世代相传的手艺。用这种方式下榨出的芝麻油、茶油、菜籽油,色泽、口感、香味皆属上层,这亦是它能流传至今的原因之一。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五天四晚的铭师班采风结束了,在张之铭老师带领下我们既收获了知识又饱览了美景,所到之处记忆深刻。 山海自有归期,风雨自有相逢,期待下一次的铭师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