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教师的精神成长,需要高品位阅读的滋养;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好书的引领。8月28日上午,一场读书分享会在第四小学上演,老师们齐聚在学校会议室一起共享读书智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署假,教师们阅读的有学校推荐的专业书籍,有自己挑选的教育类书籍,经校委会领导甄选,有杨红、王斌、吴国华、黄维、杨鹿、马雪、杨柳7位教师畅谈了自己的读书所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论语〉里孔子的教育智慧》读后感</b></p> 第四小学 杨红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校在暑假前发了《〈论语〉里孔子的教育智慧》一书,我开始了我的《论语》之旅,虽然其中文言文不太好懂,好在后面有何老师详尽的讲解,读来倍感受益。这本书从善学乐教、因材施教、寓教于评、躬行而教、教学相长、师生情浓、立德树人七个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智慧。透过何老师的解读,它其实是在回答或描绘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他是怎样教学生,结果如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孔子教育智慧的根基—善学乐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子勉励自己“发愤忘食”“学而不厌”好学乐学,所以能“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乐以忘忧”享受教书育人的快乐,体现其教育的智慧和风采。我们也要像孔子学习坚持“学而不厌”,终身学习,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孔子教育智慧的策略—因材施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子认为人的天赋、个性都有差异—“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必须“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要懂得因材施教,因人而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孔子教育智慧的方式——寓教于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子对人的评价策略是多元和开放的,不以自己的要求强加于人。孔子的评价以正面为主,也有对自己对不满意之处的惋惜,但都是真诚务实的,都是为了促进弟子们或其他人走上人生的正道。这些评价情理相容,既寓教于评,又体现师生真情。有些评价诙谐风趣,蕴含情味。孔子教育智慧和精神追求,很多都寓于其评价之中,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深深的启迪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孔子教育智慧的要领—躬行而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善学乐教、因材施教、寓教于评这些都是孔子的教育智慧。教育智慧产生真正影响力的要领在“躬行而教”孔子躬身垂范,教诲弟子们注重为人处世的行动,在实践中修炼,在锻炼中成长,体现了他“学而时习”“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孔子教育智慧的价值—教学相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子与子路、颜渊一起分享了各自的志向。虽然从个人的志向能看出不同的性格和追求,但是其价值观是一致的—关爱他人,胸怀天下。这样的相互分享沟通,既是师生间的教学相长,又能相互影响和启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孔子教育智慧的美德—师生情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生之间感情深厚,教育的价值会更高,教育的效果会更好。孔子和弟子之间和谐融洽,师生关系既有情趣、理趣,又有谐趣。公冶长虽然坐过牢,但孔子认为不是他的罪过,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孔子这样礼生如子的行为,体现了他对受到挫折的弟子关怀备至。为师者应该像孔子一样对特殊的学生予以更多的关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孔子教育智慧的宗旨—立德树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子最大的教育梦想就是将弟子们培养成人。在孔子看来,为师者最大的责任就是立德树人。孔子的一生以“学”为核心以“仁”为理想,追求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做一位立德树人的良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子的以上七大教育智慧值得我们学习他的矢志不移、心怀敬畏、乐在其中的教育精神和情怀让人感动,向孔子致敬!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与之同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越读下去,思考就越多,孔子也越加在眼前鲜活起来,而我的内心也越来越平静下来。通过何老师这番解读,我对孔子越发敬重和佩服,强烈地感受到,孔子作为“活生生”的教师,通过“鲜活”的教学方式,在影响着一群个性鲜明、才能各异的弟子们,他不愧是“圣人”。今天的我们虽然做不到圣人的境界,至少有一个目标学习,努力向圣人靠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学思并进 砥砺前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15px;">——读《论语里孔子的教育智慧》有感</span></p> 第四小学 王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假期,有幸和大家阅读同一本书——何伟俊老师的《论语里孔子的教育智慧》,当拿到这本书时,我大致翻看一下,顿感一片茫然,我能看懂吗?正像何老师说的:阅读经典,有时我们往往觉得很难,其实你真的把它打开读起来,就会发现不是你想象的那么难;只要打开这扇门,一定能进入经典的世界,经典一定会向你走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论语》我们大家都不陌生,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的品读过《论语》呢?我就是对《论语》只略知一二的人。我曾经学过《论语》,读过《论语》,但都没能仔细反复地去品读。现在想起,那时虽读《论语》,始终一知半解,参不透,只会人云亦云说上几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句子。这次假期阅读,让我通过何老师的这本书,对论语,对至圣先师孔子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触发了我要再读《论语》,细读《论语》的那根神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书围绕教育这一主题,从“善学乐教、因材施教、寓教于乐、躬行而教、教学相长、师生情浓、立德树人”七个方面提炼、归纳了《论语》中蕴含的孔子教育思想和智慧,让我们领略了孔子好学、善学、博学和身正为范的人格魅力。书中每一篇又都分几个内容去解读,阅读每一篇章,都给我很大的启发。在第一篇章善学乐教的第三个内容:学而后教,引用了《论语》中孔子讲自己学习和教学的关系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老师还提到语文特级教师于崎是一位终身学习者,回顾一生的教学经历,她感慨地说: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老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老师。是的,只有自己好学,善学,才能善教,乐教,才能真正教好学生。这是教育人必须永远铭记于心的为师之道。作为教师的我们都应努力做到好学,善学,善教,乐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部分中,何老师对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阐述,也让我感慨颇多。这句话可以说是孔子倡导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读书而不去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走,会被书本所累,而不得其解,还可能越来越迷惑,但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不进行必要的书本儿知识积累,那么对知识进行的研究和推敲也只能是一种幻想。问题得不到解决,会产生更多的疑问和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你才能学到有用的知识。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做到学习与思考的结合,做一名学习型教师、反思型教师,才能不断进步。这种学习方法对学生来说,也不失为是对学习的一种劝勉,诚恳的学习态度是学习的重要因素。只学习不思考,对于总结出的规律、公式、结论等死记硬背,无疑是事倍功半。伽利略因为有了探索精神,敢于实践,才成为人们所景仰的学者,而对于孔子,教育学生要有勤学好问、温故知新的精神,才使学生中涌现出一批大学问家,才使得儒家思想影响至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全书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最后一篇: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孔子毕生追求的教育目的和价值,孔子最大的教育梦想就是将弟子们培养或教化成人。在孔子看来,为师者最大的责任就是立德树人。教育的理想追求是以立德树人为本,引导普通人向贤人学习,修身养性,使大家不断进步,使整个人类社会的精神文化不断向上提升,向前发展。何老师在这篇中的第一个内容就是:为学之本,立德修身。这里引用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因此,我们应教育学生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说话谨慎,言而有信,和他人友爱相处,亲近有仁德的人。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做人,做事,既形成能力,又培养品行。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孔子强调学会做人,做事的重要性。品德培养比学文重要,道德实践比知识学问重要。学会为人处事是生命成长的基础。记得我曾经读过一段文字:现在的孩子由于时代的诸多原因,呈现出一种现象:对人不感激,对事不努力,对物不珍惜,对己不克制。从物质到精神,孩子从小享受着家人聚光灯式的关注与关心,坐在了家庭金字塔的塔尖,然而用爱浇灌出来的幼苗却并未能健康茁壮成长。孔子的教育思想无疑能给我们现代人莫大的启发,或许正是缺少了孝悌等德的教育,才形成了孩子冷漠、自私、不知感恩、不能关爱他人的心理。该如何更好地去教育好我们的孩子?是我们教育人需要认真思考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整本书我虽然读完了,但其中很多内容、细节,我觉得还应再读、再品,方能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智慧有更多的理解和感悟。拥有孔子,是我们民族的幸运,他以伟大而难以逾越的智慧与人格滋养着民族文化,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让我们从中不断汲取前行的智慧与力量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学先知 悟师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读《〈论语〉里孔子的教育智慧》心得体会</p> 第四小学 吴国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记得这是初一的时候第一次接触《论语》。如今身为教师的我以真诚的态度再去读《论语》,却别有一番体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想这是我们所接触的内容中最简单的一句吧。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语,却是我们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态度,不耻下问,人人会说,可当真正要做到这一点的时候,却很少有人坦然接受。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觉得“不耻下问”应该是“敏而好学”的更高境界。有些地位高的人以向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而真正的“敏而好学”的人,必然会“不耻下问”。孔子本人就是学习无常师,哪里有知识哪里就是学习的地方,谁有知识谁就是老师。学习其实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问”别人长了自己的知识,当然高兴,怎么会因为“下问”而感到耻辱呢?所以我们不要怕被别人笑话而不敢去问,尝试抛开面子,虚心请教,你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成功与进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子很注重独立思考、学思结合,且悟出了深刻的学习哲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学生来说,是对学习的一种劝勉,诚诚恳恳的学习态度是至观学习的重要因素,但只学习不思考,对于总结出的规律死记硬背,无疑是事倍功半,思而不学则殆” 离开了学习,陷人虚空的思考,同样也是危险的。孔子教育学生要有勤学好问,温故知新的精神,那么作为老师,“温故知新”也是必备的能力和施教的前提,我们应该认识到,备课不是为了写出漂亮的教案,而是要把所教的知识、内容先自行学习、琢磨、体会,融入自己的理解,有自己新的思考和发现,让知识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活起来,成为心中的火炬。教学,就是用自己心中知识、思想的火炬,点燃学生的思想,照耀学生的心灵。这种教之前的“学”,不是简单地重复熟悉的知识和能力,而是知其所以然、温故而知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是孔子为师之道的核心智慧,是为师的第一本领。在孔子看来,为师之道的根本是学思贯通,只有善于学习、善于思考方可成为良师。这一教育智慧对后世学者、教育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教育人,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习。做一个“学”者--先学者、善学者、博学者、好学者、乐学者,进而成为一位快乐、幸福的教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典,常读常新;经典,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经典,永远伴随、启迪着读者。阅读经典,一定能进入经典的世界,经典也一定会向你走来。</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善学乐教”</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孔子为师之道的根基</p> 第四小学 黄维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暑假里拜读了《<论语>里孔子的教育智慧》这本书,这本书从“善学乐教”等七个方面读解孔子的教育智慧,我在书中识孔子,学做人。学而时习之,重读《论语》经典,何老师关于《论语》教育智慧的读解很精彩,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应该说这是一段有收获的读书时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论语》文字所构建的语言情境中,孔子的音容笑貌恍若就在眼前,他的不懈追求与淑世情怀逐步为读者所理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做一名优秀读者,后做一名称职老师。留心学到古人难。以教育者的视角审读《论语》,凝练出“善学乐教”“因材施教”“寓教于评”“躬行而教”“教学相长”“师生情浓”“立德树人”等七个方面。越是要走向学校的未来,越需要回归到教育的“本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子对社会、人生和教育理想的追求路径是“下学而上达”。何老师认为:“下学”像树木扎根大地那样坚定;“上达”像鸟儿飞翔天空那样洒脱。“下学而上达”,有自己的教育主张与价值追求,做一位有智慧的教育人。循序而渐进,切问而近思。阅读何老师的这部大作,我尝试撷取其中一点智慧分享自己孤陋浅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智慧之“善学乐教”。</p><p class="ql-block">孔子的为师之道的根基,一个字“学”“善学乐教”是本书孔子教育智慧的第一章,作者从“学以终身、好学乐教、学而后教”三方面做了提炼和读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以终身。“学会生活,学会思考,学会对人生抱有美好的希望。”(海伦 凯勒)。何老师从孔子一生学习的经历,发现孔子是一位终身学习者,学以终身,学以为师,学以成己。人生最大的智慧是等待与希望。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获得“兔子”的方法很多,但绝不是守株待兔。一个人要想立足社会,服务社会,必须通过不屈不挠的发奋学习,用汗水和心血浇灌自己的生命之树。不放弃学问,始终保持学习的姿势。废书不观,搁笔不写,你就要堕落了!心忘方入妙,意到不求工。享受学习的过程,建设属于自己的学习时光,乐以忘忧,不以为苦,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好学而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始终保持终身学习的激情,因为好学,在心灵深处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学习带给自己才能的增长,思想的富足。何老师认为孔子的快乐学习不是表面的轻松,而是潜心好学,感受知识的魅力,在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进中获得快乐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学而后教。何老师认为“默而知之”句,是孔子“为师之道”思想智慧的精髓。学而不厌,方能诲人不倦。做教师先做读书人。“学如不及,犹恐失之。”道出了一个好学者、乐学者的感受。对待“犹恐失之”最好的办法是“读到”,敏锐地抓住它,需要圈画、批注,写下读书心得。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孔子老师还提醒我们要做好知识的统整、分类与保存。何老师提醒人们,没有思考与写作的阅读,那是时间与精力的空转。就如同一个人到了深山宝库,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没有获得。教师的学习方式决定自己的教学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论语〉里孔子的教育智慧》,通过何伟俊老师的解读,我们领略了“中华第一教师”孔子的教育哲学,感受到孔子的教育之光与生命之光。经典向我们走来,它为懵懂摸索的我们推开了一扇窗,从教育智慧的视角研学《论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新的注解和体验,我想这也是何老师隔着书本的欣然所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向孔子学做老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读《〈论语里孔子的教育智慧》有感</p> 第四小学 杨鹿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假期我阅读了何伟俊著的《〈论语〉里孔子的教育智慧》智慧一书,读后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书中通过引用“原典”、释义,再结合现实生活、案例,阐述了做人的经典智慧,内容通俗易懂,语言朴实无华。全书语言富具哲理,感性自然,深入透彻,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的心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面结合自身认识谈谈几点体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终生学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何老师在书中提到,《论语》里“学”字出现56次,“教”字只出现7次......可见,作为“终身学习者”的孔子,正是通过孜孜不倦的学习去践行一个教育者的使命——培养“终身学习者”。“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是孔子发自肺腑的感慨,试图引发弟子们的情感共鸣;“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这是孔子以身作则,努力成为弟子们学习的榜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孔子教导弟子们时刻保持学习的意识,不断进步......孔子善于用自己的言行去打动学生、影响学生,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激励和鼓舞。为了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孔子还会在学习的方法上给弟子们提供周到的指点和帮助,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孔子那里,“终身学习”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必然选择,是个体成长绕不开的光明大道。现实生活中,终身学习越来越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单说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更是如此,信息化、互联网带给人类的科技成果,给我们创造了新的教学环境和条件,这要求我们要不断地改革、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求,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不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创新、探索。作风上,要加强政治纪律、党性、法律法规学习,思想才能过硬。在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新时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健康的成长、发展,只有终生学习,把握好自己做人的度,做一个最好的自己,一个无憾的自己,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才能让自己成为完善的社会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学习之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论语》这本书中孔子就指导了我们许多学习的方法,最为我们熟悉的就是: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何主任就指出温故而知新,既是学习的方法、途径,也是学习的规律,更是作为教师必备的意识和能力。温故而知新就是通过温习旧的知识、经验,可以获得新的体验和收获,通过新旧联系,与时俱进,挖掘其当下价值,生成自己的新的理解、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我们老师要用有活力、有温度的知识之光去照耀学生的心田,才可以成为真正的教师,真正的教育教学才能产生。做为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复习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课堂上听得很明白,但课下不善于复习,所学知识隔三五天就忘得干二净。知识是有连续性的,由于前面的知识没有掌握,再学习后面知识时自然就产生了学习障碍,于是越学越困难,越学越学不会,厌学情绪就产生了,学习就变成了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事实证明,人类学习知识过程就是在同遗忘做斗争的过程,会不会复习,有没有良好复习的习惯,常常是学生学习好坏的分水岭。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但要在课堂上给留给复习的时间,还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课下复习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结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帮助他们去学习和理解。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把温习作为自己每天修身的重要过程,可见对于老师传授的知识,时常温习是多么的重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不仅要经常“温故”,还有勤于思考。书中何主任就提到孔子很注重独立思考、学思结合,提升学习的高度,也就是我们现在追求的“深度学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我们要告诫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学与思之间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离的,少了二者中的其中一个都是不行的。我们要将“学”“思”结合,将外在的知识和实践化为内在的情感和生命,才能不“罔”不“殆”,从而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在课堂中我们也需引导学生多思多悟,我在教学新课的时候,总是一味的讲解,甚至是讲练习时,也怕学生乱答而讲述标准答案,时间一久,学生怕答错,不敢回答问题,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时间久了也不爱动脑思考,总是在等我的答案,这是不好的学习模式。通过假期的学习让我反思,本学期我想尝试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运用转化思想的教学策略,先让学生把旧知与新知联系到一起,通过复习旧知,理解新课的学习方法,再让学生对新知不懂之处进行提问,“学贵有疑”,有了问题,学生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自我学习,这样学习方式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参与,最后我再进行归纳总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因材施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子是我国第一个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一直认为不是所有的弟子都有相同的悟性、习性,因此学习起来,他们之间是有差异的。面对这种差异,孔子选择“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启示,教师也要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优缺点来为每个学生选择出最合适他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学生的长处,帮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学优生,基础好、领悟能力强,可以挑战高难水平的知识;学困生,则要选择基础一点的知识来进行巩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论语〉里孔子的教育智慧》对我感悟颇深,她给我的生活中注入了一股活的力量,一种做人的正能量;她就象那有滋有味清纯的鸡汤,细细地滋润着我的心田,净化着我的心灵,教我自新,使我在生活和工作中注入了新的思考和活力。《论语》里的学问太多,真的需要好好品读欣赏,才能像何老师一样真正走进去,读出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做不抱怨的教师》读后感</b></p><p class="ql-block"> </p> 第四小学 杨柳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暑假期间,当我拜读完《做不抱怨的教师》这本书,我心里为之一颤。为自己以前对工作的不满而懈怠;对学生的不满而愤怒;心里就十分懊悔、沮丧,难过。但读完这本书让我的心灵仿佛释然了许多。这本书就像一剂良药慰藉了心灵,我将用它的理论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践行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p><p class="ql-block"> 一、不抱怨工作,获得工作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得好:“好工作不如好身体,好身体不如好情绪。”的确,愉悦快乐的情绪对工作和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人们整天总是愁眉苦脸、郁郁寡欢。你纵使工作条件再好,职位再高,薪水再多,也是徒劳无用的。因为他们没有好的情绪去享受工作的乐趣,自然就会怨声四起,抱怨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也是如此,倘若我们没有好情绪,如何将快乐传达给学生,如何让学生愉快学习呢</p><p class="ql-block"> 高尔基以前说过:“工作如果是快乐的,那么人生就是乐园;工作如果是强制的,那么人生就是地狱。”一个人之所以总是抱怨自己的工作,往往并不是因为他的工作真的有多么的糟糕,而是因为他没有用一种良好的情绪,用一种用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我曾抱怨自己的工作太累,常常搞得自己晕头转向,虽然已尽力但还是力不从心,把这种负面情绪带到了课堂,让自己的工作变得焦头烂额,此刻回想一下,感觉心惊肉跳,怎么能够有这种想法呢?醒悟的瞬间情绪简单了,工作踏实了,也不感觉累了,原有的热情与幸福感又回到了自己的身边。</p><p class="ql-block"> 二、不抱怨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p><p class="ql-block"> 第一年当老师教的是六年级数学,突然在某一天发现有的孩子解方程不会做,有的孩子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也找不明白,更有的孩子分数加减法也算不清楚,当时心里就在想“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搞不懂,怎么像个小笨蛋一样”,“家长还说自己的孩子够聪明,简直太笨了。”“这学生笨的怎么这么多。这是我常常抱怨的声音。但孔子曾经教导我们,作为教师对待学生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如果一个班级40多个孩子一个比一个聪明的话,那么我们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可能某个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总有他闪光的一面,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们身上存在的闪光点,充分给与肯定与赞赏,让孩子们不仅对学习更要对生活充满希望,相信任何一个学生在爱的教育下都会有所收获,健康成长。</p><p class="ql-block"> 三、不抱怨压力,获得前进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压力是一把双刃剑,要么让你一败涂地全军覆没,要么让你一鼓作气地扶摇直上。作为一名现代教师,个中关键在于不抱怨压力,而是找出压力,利用压力,以更加从容的姿态用心应对自己的人生,进而追求人生更高层次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或许我们在工作中会觉得有很多压力很多不自在,不满足,不愉快的事情,但是我们就应更用心地去教学生,去感受学生。去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另一份财富。如果用心,是能够教给学生很多东西的,不光光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你会找到越来越多的快乐!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子曾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了以身作则、榜样的示范作用。与其抱怨,不如埋头苦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时注意持续快乐的情绪,做一个阳光老师,不抱怨的老师,给正在成长的孩子们做一个良好的榜样,让孩子们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是一个充满能量的人。</p><p class="ql-block"> 读了这本书,我会延续以前的做人态度,不悲不喜,不卑不亢,多工作,少抱怨。累了,伸伸懒腰;困了,望望远处的风景;烦了,想想人生是多么的完美,活着真好;厌了,找家人说说内心的苦闷,让倦怠从此随风而去……</p><p class="ql-block">我们要正确应对种种压力,让阳光的心境缓解压力,让用心的人生态度挑战压力,让自己的工作充满挑战性,在这三尺讲台上创造出自己精彩的人生。若想有所作为,就要抛弃所有抱怨,学会享受工作中的乐趣,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让正能量时刻围绕在身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今以后,努力做个不抱怨的老师,不抱怨孩子的犯错,不抱怨家长,不抱怨自己的选取!怀一颗宽容的心,静静等待孩子在跌跌撞撞中成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读圣贤书 悟师之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读《〈论语〉里孔子的教育智慧》有感</p> 第四小学 马雪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暑假期间,我拜读了何伟俊老师《〈论语〉里孔子的教育智慧》一书。书中,何老师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与教育教学实际,从“善学乐教”“因材施教”“寓教于评”“立德树人”等七个方面介绍了《论语》蕴含的教育智慧,孔子真不愧是“至圣先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爱生如子——高尚的师德情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老师,孔子关爱着每一名学生。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学生无论贫富,都可以跟着他学习,他最为欣赏的学生颜回家境就很贫寒。孔子对学生的爱还体现在他们独特的师生关系上,孔子幽默风趣,经常在对话中与弟子们开玩笑,开玩笑的同时,孔子还会潜移默化的给弟子们讲道理,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孔子与弟子们相互尊重,平等相处,感情和睦,以表扬,激励为主,对很少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我时常会有缺少耐心,生气发火的时候,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向孔子学习,多关心帮助学生,对学生充满耐心,不要为了批评而批评,即使是对学生的批评,也应该是充满爱的批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因材施教——巧妙的教育方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有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不同的弟子问孔子同样的问题,孔子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同样“闻斯行诸”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孔子的回答是不一样的,一旁的公西华甚为不解。孔子解释道:因为子路强悍好勇,我要抑制他;冉有做事犹豫畏缩,我要鼓励他。读到这里,我体会到了如何因材施教,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孔子给出了不同的做事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对学生更多的是同一进度,同一要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立德树人——毕生的教育追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所说的这四点,是他追求的教育内容,其中三条都指向学生的品德修养,对品德的修养,听到义的事能不能去做,对待不善的事能不能改正,可见孔子对学生的德行要求,在孔子看来,为师者最大的责任就是立德树人,教师应引导学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说话谨慎,言而有信,和他人友爱相处,亲近有德行的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今教育,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重视对学生德行的培养,先教会学生做人,再教会学生做事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们从自己的阅读经历出发,畅谈了自己的读书感悟。一个个名家故事,一段段教育名录,一条条至理名言,从老师们的口中娓娓道来。有的抒发了自己在读书中感悟、成长、享受的喜悦,并共享了经典的语句,有的叙述了在何老师解读《〈论语〉里孔子的教育智慧》的引领下,自己教育观念的更新、精神的洗礼分享者对这些书籍的解读和所悟所思,引发了老师们深深的情感共鸣,一阵阵热烈的掌声给予了发言者最好的回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肖校长在活动中指出,读书时间在挤,读书成果在坚持,需要提高自己更在于写,写感悟,写教育叙事等,收获多了必将成长。同时对青年教师提出了几点希望,希望青年教师利用好我们的读书笔记本,我们在读书中,在注重量的同时更要注重质。同时我们要发动自己的力量,带动学生及更多的人去读书,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