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二十四岁时,王渔洋在大明湖写的《秋柳》诗四首,以秋柳的衰色为创作背景,以委婉的笔调,巧妙的用典,精准的神韵把故国之思写得若明若暗,如醉如痴,瞬时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特别是明遗民知识分子的唱和,为后来的诗坛领袖地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在正是秋天,我们可以循着作者的思路畅游秋的落寞下,秋柳带给人的思与想。你侧耳细听,“柳声柳色柳文章,每听一句总叫强。故国落在秋季里,柳树寄托送家乡”。 《秋柳》并序“昔江南王子,感落叶以兴悲、金城司马,攀长条而陨涕。仆本恨人,性多感慨。情寄杨柳,同《小雅》之仆夫,致托悲秋,望湘皋之远者。偶成四什,以示同人,为我和之,丁酉秋日,北渚亭书。” 之一“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之二“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浦里青荷中妇镜,江干黄竹女儿箱。空怜板渚隋堤水,不见琅琊大道王。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问永丰坊。” 之三“东风作絮糁春衣,太息萧条景物非。扶荔宫中花事尽,灵和殿里昔人稀。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往日风流问枚叔,梁园回首素心违。” 之四“桃根桃叶镇相连,眺尽平芜欲化烟。秋色向人犹旖旎,春闺曾与致缠绵。新愁帝子悲今日,旧事公孙忆往年。记否青门珠络鼓,松柏相映夕阳边。” 四首无一柳字,却把故园的寄托揉进柳的柔媚中,令人拍手叫绝。 王渔洋文集雄厚,成绩斐然,《池北偶谈》、《带经堂诗话》、《唐贤三昧集序》等其中作品之一,是神韵论的集中代表。而清丽的诗词无论在东南徜徉、文章江左,还是蜀地,光是在五年扬州就创作诗歌1600多首,离任时作者总结“四年只饮邗江水,数卷图书万卷诗”是洋洋洒洒的心血合成,创作了《过江集》、《入吴集》、《壬寅集》、《白门前后集》、《衍波词》等诗集,《秦淮杂诗》、《冶春绝句》、《真州绝句》、《浣溪沙 虹桥》等为代表的诗浑然入题,百读不厌。典试四川,祭告南海、西岳时,《蜀道集》、《南海集》、《雍益集》等构成京华仕宦诗歌创作的主体。王渔洋的作品厚重入里,朴实中透视晶莹的高度,是难得的神来之笔,酣然入梦的成就感,在瞬间化为诗意的化身,在袅袅的炊烟中,在捧腹的绿荫下,在淋漓的湖中亭中,高踞石帆亭一读王渔洋文字的秀美,唯此“会当文学顶,一览众群小”,从《浣溪沙 虹桥》之一“北郭清溪一带流,虹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西望雷塘何处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淡烟芳草旧迷楼。”之二“白鸟朱荷引画桡,垂杨影里见虹桥,欲寻往事已魂消。遥指平山山外路,断鸿无数水迢迢,新愁分付广陵潮。”《冶春绝句》之一“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 ”之二“三月韶光画不成,寻春步屧可怜生。青芜不见隋宫殿,一种垂杨万古情。 ” 扬州之景气秀绘其中,引得殷芸《小说》叙昔人言志,便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奢望;唐人徐凝赋诗,更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之惊叹。难怪扬州是文人墨客的诗情抒发地和寄情所。更有《青山》为伴,《江上》多情,《秦淮杂诗》梦萦绕,再看《青山》“晨雨过青山,漠漠寒烟织。不见秣陵城,坐爱秋江色。”环《江上》“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迷恋《秦淮杂诗》“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艳景似残秋。”《水绘园修锲》之一“前年曾到湘中阁,阁外天寒水方落。西风飒飒猿啾啾,惜别怀君芳杜若。今来三月青春深,浯溪窈窕桃花林。为君一曲答欸乃,写作云山韶濩音。”之二“碧琉璃上双玉壶,兰桡宛转沿春芜。未传洛下羊酪法,且醉淮南樱笋厨。射雉城中烟景暮,流莺唤人且须住。回头笑谢襄阳儿,讵可摇鞭背花去。”至此王渔洋诗词的美若雾中看花,影影绰绰,字字珠玑,字字飘逸,在流调的诗词画意中,引人入胜,欲罢不能。 王渔洋独创诗论神韵说,倡导妙悟兴会,含蓄蕴藉,冲淡清远,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境界。作诗崇尚触景伤情,伫兴而就,笔墨天成。神韵说上承明代诗学,下启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袁枚的性灵说,是清代诗学的集大成。《四库全书总目题要》称“士祯等以清新俊逸之才,落水模山,批风抹月,倡天下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说,天下遂翕然应之”。《清史稿》称“士祯以诗被遇,清和粹美,蔚为一代正宗”,确为实至名归。 王渔洋的儿子王启钫官至唐山县令,作《手镜录》一册,予以教诲,告诫儿子审慎处事,洁己爱民。他不仅以“清、慎、勤”为做官准则,而且告诫儿子也要牢记这三个字的精神,领会三个字的精髓。康熙说王渔洋“人品学问,老成忠厚。”诚然也。现摘录王渔洋的《手镜录》,以飨读者,文曰(节选):“公子公孙做官,一切倍要谨慎检点。见上司处同寅,接待绅士皆然,稍有任性,便谓以门第傲人,时时事事须存此意。(做官自己手脚须正,持门第不得)。有司衙门严内外之防,是第一要紧之事,家人勿令外出。”、“义学多有名无实,宜实实举行之。”、“皇上御书赐天下督抚不过清慎勤三字。无暮夜枉法之金,清也;事事小心,不敢任性率意,慎也;早作夜思,事事不敢因循怠玩,勤也。之地,果为好官,声誉易起。如不努力作好官,亦易滋谤。勉之!”王渔洋在任上,宽法度,举贤臣(他举荐的汤斌官至工部尚书,为本朝第一名臣)、宽政慎行、力持公道、不畏权贵,以律荐官,革除样钱、勤勉职守、廉洁自律、革除陋习、审结积案(包括废除琼花会、审理通海案、清还积欠案都秉公办事,深得人心),四十五年始终坚持“不负民即不负国,不负国即不负所学”的为官之道,政绩卓著,官声清明,并独创诗论神韵说,得到康熙皇帝“王士缜诗文兼优,着以翰林官用,改侍讲”的盛赞,还亲征他的精华之作,定名为《御览集》,王渔洋一生淡薄名利,以身作则,垂先示范,堪称一代廉吏。 《手境录》作为核心和精华,被后人称之为“上任的谈书”、“官场护身符”,足可见王士祯官场的造诣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王渔洋官高权显,作为文坛领袖,治世之能臣,文学之巨擘,仍礼贤下士,交友不论地位高低,以人品和文品论交。他与蒲松龄的关系,可谓珠联璧合,交往的重要纽带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王渔洋为其点评注说,眉批36处,并写诗作评价,从而使名不见经传的《聊斋志异》很快流传开来。沈德潜、纪晓岚、袁枚、钱钟书、蒲松龄、孔尚任、季羡林等一大批学者、政客对王渔洋都有较高评价。 王渔洋的趣闻轶事有之,当年读书东堂,兄弟在一起饮酒对诗,每每作成一首诗便击掌庆贺,诗成酒尽,而雪不止。王渔洋与袁于令、蒋阶、朱克生、张养重、陈云衡、陈维崧等人泛舟虹桥,创作出了大批虹桥唱和词,为世人所仰慕和传诵。 但古代官场的斗争风云突变,政治上的钩心斗角,总要牺牲某些人的利益为代价,正如一场“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谏言和过程,在政治的漩涡中,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自扬州府推官至刑部尚书飞黄腾达,但最终他还是被罢了官,成为封建王朝的牺牲品。这源于康熙晚年,诸子争位,王渔洋曾与废太子礼密亲王诗酒唱和,触犯了康熙的大忌,当时降三级调用,王渔洋认为“以微罪被贬,于愿足矣”,于是两袖清风回归了故里。在他七十七岁时,康熙念念不忘这位旧臣,诏他官复原职,但此时王渔洋重病缠身,使几辈扶掖向阙谢恩,七十八岁故于新城,人总有遗憾离开人世,但他带给世人的光辉从未泯灭。 王渔洋故居即忠勤祠是一组典型的明代宫殿式建筑,方方正正,规规矩矩,彰显人格的魅力和端庄做官做人作诗的情怀,普通而又接地气的光环映衬下,体现在各个方面,硕大的松树,高耸的竹子,婆娑的枣树,一切拥你入怀,就连在宸翰堂的西边有一处引人注意的取暖设施“暖地”,也感觉设计独到,为探究的必要,如人生之学问,从点滴结构开始,从不马虎,从墙外面看中间是半圆用砖砌成的炉膛,墙上有两个朝上的烟囱口,并附有一张暖地里面的结构图,条石、操作炕、炉口、炉膛、铁板、铁梁、支墩、主烟道、支烟道、主烟道盖板、垫砖等一应俱全,是典型北方取暖设施,极有借鉴意义,令人为之一振。 王渔洋的诗如桃花春曲,惹人耳目,它清新涤荡,撩人心扉,在美的享受中,是王渔洋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王渔洋的一生“为官一任唯唯昭日月,造福一方诺诺示乾坤”,一代正宗,悄然谢幕,留给世人的是精神的灵魂和诗词的光芒。这种思想的家园随着时光的流逝弥加珍贵,弥加为人纪念和珍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