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蹉跎岁月

高原星

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同我国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仍然极不相适应。许多青少年由于不能升学,过早地加入待业队伍。而实际上初中毕业能够升入高中的只占30%,高中毕业能够升入大专院校的只有5%,绝大多数初、高中毕业生需要就业。尤其是从1964年到1978年,14年间又净增2.58亿,平均每年净增1840万人。人口过多,增加了消费开支,又间接影响了就业容量的扩大。在这样的形势下,伟人审时度势,发出了“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直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所以说:过去的知青上山下乡既是缓冲城市的就业压力的过渡性政策,又是对青年一代培养的战略考量。今日的大学毕业生去农村、去边疆当村官、当第一书记也是对过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们50后正赶上了特殊的年代,在激情的岁月里,冠有特殊的名称,享有特殊的身份,度过特殊的经历。“知青”是一个时代最响亮的名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知青是我们曾经的模样,曾经的名片。在我们这一代的人生旅途中,知青是一段挥之不去的往事,依然恋恋不忘的芳华岁月,有着诉说不完的故事。时至今日再回首,还是有那么深刻的印象,还是有那么浓厚的兴致,还是有那么俏皮的话语,还是有那么经典的故事。在回忆中,余味无穷。</span></p> 响应号召到农村去 <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是一九七四年,我们生活在边远的民族地区(甘孜州白玉县),由于当时的教育条件差,县里没有高中,我们只有到邻县甘孜中学就读高中,完成两年学业。毕业后就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我们白玉县的同学回到县里,只有一个选择,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那时人们的思想都比较单纯,我们也不例外,怀揣一颗火热的心,服从祖国的召唤,没有过多的思考和犹豫。甚至还为赶上了白玉县首批知青的行列,心情多少有点激动,有点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情不自禁的喜形于色。</p><p class="ql-block"> 白玉县首批知青分为三个知青点,分别安排在向阳公社(如今的金沙乡)日期卡大队所属的三个生产队,除吉松点在河谷地带,阿佐、仁仲点都在半山腰上。吉松点有十五人,是人数最多的点,阿佐、仁仲点分别是六人,阿佐点后来又增加了一人。</p><p class="ql-block"> 因为是白玉县的首批知青,县里也十分重视,作为当时的喜庆之事来抓,周密安排部署县里欢送、乡里迎接的各项工作,县知青办领导还负责护送知青们到各个知青点。</p><p class="ql-block"> 欢送这天,县城街头巷尾,挂着红色的横幅,贴满五颜六色的标语,一片欢庆的喜气景象。在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的带领下,形成了浩浩荡荡的欢送队伍。彩旗招展,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县里安排了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老式丰三五拖拉机载送我们到知青点所在乡政府去(那时知青点都不通车,只有骡马驮行李,人步行去)。与校友、亲人、县城的父老乡亲们一一告别,惜别的场面十分动情,激动的、送别伤感的泪花交织在一起,感动着在场的所有人。在隆重的欢送仪式之后,我们怀着依依不舍、情意绵绵的心情告别县城,告别城里的亲朋好友们。</p><p class="ql-block"> 背上背包,搭上拖拉机,沉浸在无比的喜悦之中,不知不觉就到达了知青点所在乡政府。这时,又受到知青点的迎接队伍夹道欢迎,依然是彩旗招展,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把我们喜悦的心情又引向一个新的高潮。在简短的迎接仪式之后,我们各自找到自己点上的生产队迎接队伍,在队长的带领下,我们开始徒步直奔落户的生产队。三个知青点,除了吉松点外,其余两个点都要走近一个小时的山路。</p><p class="ql-block"> 我是分在阿佐知青点,一路感受着登山的劳累,初次体验到了在山区当农民的辛劳。到达生产队知青点时,我们没有想到,生产队这么热情,给了我们一个惊喜,为我们准备了上等的新鲜酥油、奶渣子、糌粑、牛肉(足够我们享用几天)和热气腾腾的酥油茶。我们感激不已,由于坐车、徒步耗时了大半天,早已饥肠辘辘,见到丰盛美味佳肴,我们就毫不客气、大快朵颐的品尝起这顿上好的藏餐,这顿午饭我们几乎都吃撑了。</p><p class="ql-block"> 饭后,护送我们的县知青办领导与生产队作了交接就离开了。这时我们就正式成为了生产队的社员。</p><p class="ql-block"> </p> 在劳动中的磨练 <p class="ql-block">  自从成为名副其实的生产队社员以后,就开始了新的生活。离开了父母营造的温暖的家,离开了朝气蓬勃的校园学习、生活的环境,一下从莘莘学子,改头换面,成为了地地道道的农民。起初虽有一些新奇感,满怀豪情,要扎根农村。当情绪平静下来,细心思量,有了一种担忧的情绪,自己的前程是什么?这样的担忧,不敢细想,也没法细想,越想只会使心里没有一点底气,只能走一步算一步。</p><p class="ql-block"> 第一天出工,生产队队长洛真对知青还是很照顾的,吩咐我们晚一点出工,早一点收工。开始我们按队长的吩咐比其他社员出工晚半小时左右,收工早半小时左右。时间长了,我们自已心里过意不去了,细想一下,确实觉得队长的吩咐不一定是全体社员的心意,毕竟社员们都是有家室的人,要养家糊口,比起我们一个全劳动力只养活自己,他们的负担挺重的,一个全劳动力要养活几个人,日子比起我们过得不容易。看到这些客观现实,我们也于心不忍,随后就按时出工、收工,不再享受特殊照顾,和当地社员同工、同酬、同劳动。</p><p class="ql-block"> 好在我们这代人,从小就吃过苦,小小年纪就在为家庭分忧,利用寒暑假期找零工活做,挣点书本钱。经历过体力劳动的我们,对农活虽然有些生疏,却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准备,没有产生畏难情绪,很快就适应了体力劳动的磨练。</p><p class="ql-block"> 不久我们就融入了社员这个大群体,当上了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开始进入农民的生产活动。不管什么样的农活,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赶上什么农活就做什么农活,从不挑三拣四,从不讲任何理由,从不耍城里人的派头,唯独的身份就是来当农民的,当好老实巴交的农民。并努力把所学的文化知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发挥知青应有的作用。这才是我们知青应有的表现,唯有这样,才能得到生产队广大社员的认同。</p><p class="ql-block"> 我们点的知青,一年四季(除了农忙时段春播、秋收),主要参加生产队的农业学大寨,修水渠、水库,改田改土,大面积平整山坡地,造梯田,称之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专业队。每天和本土社员们一样早出晚归,面朝黄土背朝天,无论天寒地冻,无论日晒雨淋,疲惫不堪。好在收工回点上,有热气腾腾的饭菜犒劳着我们。这得感谢生产队的安排,每天允许两名知青提前一个多小时回点上做饭。回去做饭的知青活儿也不轻松,不仅要做晚饭,还要做第二天带在工地上吃的午饭。尤其是要到半山腰去挑全点知青吃、用的水,担一挑水来回要个把小时,现在想起来那时挑水挺辛苦的。</p><p class="ql-block"> 在改田改土的农活中,我们知青和本土社员不分上下,不分你我,什么活都要做,再苦再累也不吱声,坚持磨练。</p><p class="ql-block"> 男生个个都学会了甩二锤,打炮眼,有的还学会了砌堡坎。手上不知打起多少血泡,磨起多厚老茧,开始还有些受不了,后来时间一长,慢慢就适应了,习惯了。不在乎劳累,不在乎伤痛,淹没了娇气的身影,实实在在树起了吃苦耐劳的信心和决心,每天按部就班的重复着相同类别的劳动。一天下来,浑身从头到脚,好像在泥土里打了个滚,沾满灰尘,只有两个眼圈还是炯炯有神的。回到点上,免不了要洗漱打理一番,要体谅挑水的辛劳,洗漱用水都很节约,这就是环境所迫,得适应环境。</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县里分派任务,要我们生产队出十几个全劳动力,到江边当纤夫,生产队就把我们点的四个男生(全劳动力)都安排去。这天我们一大早就往江边赶,一看有附近生产队的一共百多个社员来当纤夫。到江边没有歇下脚就进入角色,拿起纤绳只管往身上一套,顺着江边排成行,使足力气拉着纤绳往前走。纤绳在肩上时重时轻,时而稳不住,反而拽着人往后退,这时候我们处于十分危险的状态,如果应变不过来,征脱不了纤绳,很有可能被拉下崖坎。这时,当地社员见到我们这种状况,就纠正我们不要把纤绳套进全身,只挎在肩膀上,以防撑不住倒退带来的危险。</p><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一百多人组成的纤夫队伍,在统一的号子声中,使足了力,加足了劲,艰难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挪,就这样在艰难的挪步中,整整消耗了一上午,终于把两条运输船拉过了急流险滩,完成了纤夫的任务。这时我们拖着疲惫身躯,只感觉肚里轱辘轱辘的叫个不停,该吃午饭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午饭很简单,生产队事先安排一人烧茶,茶熬好了,我们把自己带上的干粮(一般是连麸面做的锅盔)拿出来,这就是我们的午饭。</p><p class="ql-block"> 这天午饭说来是不同寻常的,有点不一样的滋味。因为,我们到江边就一直在忙,一上午都在拉纤绳,没功夫顾及船上的乘客。船靠到江边,船上船下都进入吃午饭的时候。这时才环顾了一下船上的乘客,殊不知好多都是认识的,有叔叔阿姨,有同辈的兄弟姐妹们,在这种场合下相见,多少有些尴尬。我们在江边是粗放型的,围着茶锅席地而坐,喝茶吃干粮充饥。他们在船上围着桌子,吃着香喷喷的饭菜。不管怎么说,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不过我们还是挺有骨气的,并没有因为这些影响我们的食欲,还是和平时一样,喜笑颜开的分享着野外的特殊午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自下乡以来,一个冬季我们知青都坚守在改田改土专业队中。熬过漫长寒冷的冬季,迎来春暖花开的美好时光。生产队不误农时,全力迎战春耕生产,我们知青也不例外,全力加入其中。首先给土地上农家肥,到各家各户的畜养圈棚里挖刨肥料,一背一背的运送到土地里。学耕地,牵牛鼻子,平整耕过的土地……。凡是春耕的生产工序,都要参与其中。知青们个个也能很快进入角色,跟当地社员一样,不辞辛劳的忙着。</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到了五月份,生产队安排我们男生上山挖虫草,这是我们求之不得的好差事。毕竟换一个劳动环境,参加另一项劳动活动,有一种新鲜感,心里不用说多少都有些兴奋。</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接到队里的安排后,我们立即准备了几日的藏式干粮(糌粑、锅盔),打起野外食宿的行囊,在生产队确定的日子里,和精干的当地社员一道,上到高山草场地带,搭好帐篷,安排好临时的家,就进入挖虫草的角色。</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起初挖虫草我们没有经验,在高山旷野的草地上,不知从何处下手,只知道虫草是长在草地上的,满山遍野的草地,是不是都有虫草,我们心里没有底,不知道有没有什么窍门,怎样去发现它,完全是陌生的,脑子里一头雾水。我们知青只有走马观花一样,漫无目标地搜寻。首次巡回了大半天,收获甚微。回到住地一看,当地社员的收获不小,让我们傻眼了。看来接受再教育就要学着点,不能盲目地在山坡上乱串。于是我们知青分散行动,紧跟在当地社员后面,学着他们传授的方法,寻找土质比较肥沃,有可能生长虫草的草地,斜视草平面,慢慢、细心、专注地去搜寻,果不其然,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一天下来,我们知青每人挖了100多至200多根不等,这对于初学挖虫草者,算是不错的收获了。当然与当地社员的差距还是蛮大的,有的社员一天下来,多的能挖到七、八百根。</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青在山上挖了三天的虫草,每人平均每天挖了200多根,三天下来共挖了600多根。队里看到我们知青还不适合挖虫草,就把我们撤换了下来,不过我们知青有这么一次挖虫草的经历,也算是一种收获。</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件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秋收季节,生产队忙于秋收,收割的麦穗、青稞穗翻晒后,就要用脱离机脱离,由于农村里的农技员文化水平低、技术不过硬,机器出了大点的毛病,就无法维修,为了不影响粮食的脱离工序,生产队派工牵马去接县里来的农机维修技术人员,他们在秋收季节到各个生产队来回巡查维修农机具,所到生产队都要由生产队派人牵马迎接,这个秋收就安排我们知青牵马到仁仲生产队去迎接。没想到这次接的农机维修技术员竟然是我们初中的同班同学,而且是毛根朋友,我们把马牵给他们,让他们骑着马走,他们说什么也不愿骑马,要与我们一同走路,弄得我们很难为情,这是他们该享受的待遇,他们却放弃了这样的待遇,要知道他们巡回检修农机具也是蛮辛苦的,但他们顾及同学情与我们同行,让我们甚是感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nbsp; &nbsp;通过在劳动中的磨练,我们深知当农民的辛劳,而且也感悟到当农民的伟大。因为农民、只有农民,才能担当得起人类最基本的吃饭穿衣问题,农民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span></p> 在生活中的苦与乐 <p class="ql-block">  要说一年半的知青生活虽然短暂,其中也品尝到了人世间的许多苦与乐,如今回味起来有一种特别的领悟,至少说吃了这些苦和享受了这些乐,都是难能可贵的。因为这些苦与乐影响了我们的一生,也可以说受益一生。</p><p class="ql-block"> 在劳动中受的磨砺,让我们体验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当知青受点苦算什么,农民们要一生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所受的苦,岂止我们知青这点苦。不过当时我们心里还是觉得有些憋屈,不说干农活所受的累,就是为了日常的生活,也很劳累。尤其是挑水,捡柴火很累人。挑水要在半山腰去挑,来回要走一个多小时。捡柴火就更不要说了,因为我们住的地方是阳山,只有草丛林,要到山脚下的灌木林中去捡柴火,捡起柴火往山上背,这个辛苦劲儿难以形容,背一背柴上山,爬不了多远,不仅汗流浃背,口干舌燥,一身的力气都耗尽,只直呼自己命太苦,没了父母的疼爱,得不到亲朋好友的援助之力,只有同甘共苦的知青伙伴们相互鼓励,互相助力,用顽强的毅力战胜艰难,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赶,无论再苦再累也要挺过去。我们知青烧柴也挺厉害的,不光煮饭炒菜,在冬天里,晚上大家还要取暖聊天。捡一次柴火,用不了多久就烧完了。当然,这也是心甘情愿的,就这么一点奢求,都是为了大家,在一起生活,能够办到的就要办到。不能过得太穷酸,不能因为怕苦怕累克扣自己,能够办到的,苦点累点也要扛住。</p><p class="ql-block"> 最让我们忍受不了的还有这样一件事。到了七、八月天,随着天气暖和,我们知青住的棚瓦房(藏式建筑),一到晚上入睡时,一身痒得不得了。由于一天的劳动都很疲惫,瞌睡好睡,没过多的留意,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一回事。偶尔一次,一人痒得受不了了,打开手电筒寻找痒的根源。啊,我的妈呀,他懵住了,叫醒我们一起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全身都起满了鸡皮疙瘩,每个人的被窝里全是臭虫,多如麻。一时间全民皆兵展开了捉臭虫大战,并连续几夜的持久战,收效甚微。实在受不了这样的折磨,我们只好选择逃避。就在就近的社员房顶上找到了两面透风、能应付一时的临时卧室,度过了窘迫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不过我们知青生活,快乐的事情也挺多的。为了改善生活,我们几位男知青,听说晚上的马鸡好打,就想方设法找火药、铁砂子。那时这些东西都非常紧俏,好不容易搞到几枪火药和铁砂子,促成了我们酝酿已久要去打夜马鸡的事。</p><p class="ql-block"> 终于等到生产队放假的这一天,是我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这天下午我们早早的去寻找马鸡群,老远就发现了一群马鸡,悄悄地跟随其后,等得傍晚马鸡上树。这群马鸡非常温顺,不惊不诧,按照它们的时间表,准时在傍晚上了桦树林,等它们在树上吊稳了,睡着了,就该我们出手了。由于是第一次打夜马鸡,没有经验,摸着黑慢慢靠近树林,在树下打开手电筒,向树上照射、寻找,发现一只赶紧关上手电筒,由我端起枪,瞄准黑影就是一枪。枪响后只听马鸡扑通、扑通往下落。这时的我们也兴奋不已,一个个毫无顾忌的,像饿狼扑食一般,一窝蜂的扑向马鸡坠落的方向。树上的马鸡受到惊吓,不顾一切的逃命,全都飞走了,当我们回过神,树上已没有马鸡。打到的马鸡也不知去向,找了一阵,没看到踪影,只好空手而归。回去想想,还是觉得第二天一大早去找一下。果不其然,还真找着了。</p><p class="ql-block"> 这次尝到了甜头 ,又酝酿下一次行动。第二次行动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多方打听、请教,加之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教训。又找到了足够的火药和铁砂子,更有了十足的信心。又利用生产队的休息日,这天傍晚前,我们早早的去寻找马鸡群,跟踪上了一群马鸡,待到这群马鸡上了松树林。约莫过了一、二两个小时,估计马鸡已进入睡眠状态,才开始行动。</p><p class="ql-block"> 这次行动有点套路了,摸索到马鸡歇的树下,依然用手电筒照射树上,找到一只就瞄准一只,扣动扳机,枪一响就听到马鸡扑通扑通的往下落。有了上次的经验教训,我们不再冲动,不再一窝蜂的扑过去,只盯住马鸡落下的大概方位。经验教训让我们聪明起来,因为打出去的是铁砂子,杀伤的范围大,只要电筒照到一只,就能打下一只,几乎是百发百中。如果打落的马鸡掉在面前,就顺便捡起来,落远了,就记住方位,随后再去寻找。这次收获确实不错,捡到打落下来的马鸡,足足有十几只。</p><p class="ql-block"> 在大家开开心心分享收获,收拾行头准备打道回府时,发现火药带子给搞丢了 ,就近寻找了一阵子,由于只有一支手电筒,搜寻的范围小,没找着,眼看电筒的电量也不足了,只好放弃搜寻,先回府,待第二天早晨再去搜寻。</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天还没亮,我们就赶到了晚上打马鸡的地方,边寻找丢失的东西,边照射树上,看还有没有遗漏了的马鸡,东西找到了,树上又发现了马鸡,于是又开枪打了几只。又有了意外收获,让我们更兴奋不已。没想到的是,这次我们的行动,惹来了麻烦。生产大队在开社员大会时,生产大队长点名批评了我们的行动。他夸张的形容,从晚打到天亮,还以为是世界大战打起来了。我们虽然受到了批评,但心里还是乐滋滋的,因为<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样的行动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感觉值得,</span></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擦黑,我们摸到冬小麦地边埋伏,等待兔子晚上出来吃冬小麦苗,这次我们也获得了战绩,打到一只兔子,回到点上,马上就打整下锅。大家围着灶边,边取暖、边吹龙门阵,兔肉炖好后,开始品尝,你吃一坨、我吃一坨,口感不错,津津乐道,嬉笑的语言也多了,不一会儿,一锅盐水清炖的兔肉就整光了。在知青生活中,有这样兴致的夜生活,真是难得。</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青点,在改善生活中,点子还是比较多。除了打过马鸡、兔子,还打过野鸡、鸽子,钓过鱼,种过蔬菜,养过猪。种的高山萝卜,长得又大又长,而且水分多,用干辣椒调料,炒一小盆萝卜颗,虽然没有多少油荤,一顿就能消灭干净。吃嫩胡豆的季节,我们种的嫩胡豆一顿炒一盆,吃得津津有味。说实话,我们的知青生活在那个年代,过得算是比较滋润的。</p><p class="ql-block"> 在娱乐生活方面,我们也能找些自娱自乐的活动。冬天的傍晚,大家围着灶房取暖,除聊天外,还要搞些有趣味的游戏。击鼓传花,接着花的就要出节目,无论朗诵诗词,唱革命歌曲,即兴发挥自编自导的小节目,只要取悦于大家,逗得大家开心就好。笛子、二胡、脚踏风琴(脚踏风琴是在附近的公办小学校里借来的)三种乐器演奏,虽然乐器种类不多,演奏的水平不高,但兴致还挺高的。</p><p class="ql-block">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在学习上也没有放松,利用闲暇时间看书看报,自学各类文化知识,还是有一股不甘落后的钻劲,在为我们自己的成长之路铺垫着牢实的根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nbsp; 总之,知青生涯本身就是一段吃苦的过程,吃得苦中苦,方知油盐酱醋茶来之不易。也只有在吃苦中寻乐,领悟人生,接受世界观的改造,才能提升如何做人、怎样做人的思想境界。</span></p> 难忘的一些事 <p class="ql-block">  有些事情发生了,就刻骨铭心,让人难以忘记。虽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在知青岁月里,也翻起了一些风波。</p><p class="ql-block"> 话得从知青点说起。我们知青点是安置在生产队的仓库里,仓库内有三间屋(按现在的说法可算是两室两厅)。进门是中间屋,这屋既是我们的厨房,又是我们的客厅和餐厅,两边分为男女知青卧室。这样的条件还是很不错的,只是上厕所要到屋外约五十来米的公厕去方便。</p><p class="ql-block"> 下乡的第二年初,县里在我们知青点抽了两位女知青去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剩下一位女知青,她在我们首批知青中年龄最小。这期间我们点又下来一名男知青,加原有的共四名男知青。这时我们点共有五名知青在一起生活,同吃同劳动。由于大家都是一根藤上的瓜,相互之间彼此关照,十分融洽。尤其是女知青,年龄小,很勤快,经常帮我们男知青洗衣物。有一次,我们男生都去县里购粮油时,她一人在家,把我们男知青的被单、床单全收集起来洗了,又给我们套好、铺好。我们回到家,看到这一切,十分的感动。</p><p class="ql-block"> 过了不久,我们男生发觉有些小东小西莫名其妙的就丢失了,比如用过的肥皂、香皂,穿过的袜子,还有香烟和一些零用钱等等。开始还没在意,后来发生的频率多了才警觉起来。最初自然而然的怀疑到生产队的仓库保管员,因为只有他才有钥匙,能进出我们知青的房间。我们把这事向生产队长反映后,生产队长觉得不大可能,认为保管员这点素质还是有的,却又不敢肯定,毕竟事情出了,怀疑的对象,第一感观就认定,最有可能是保管员,于是队长立即找保管员谈话,询问他做过这些事没有,保管员年纪小,一追问就极力的辨解自己的清白,一边辨解一边委屈得痛哭流涕,完全是一次真实情绪的表露。看到这样的情形,我们也为之伤感,觉得是错怪了保管员。不是保管员又是谁呢?一时我们心中的疑团无法解开,事情也就暂时搁置了一段时间。</p><p class="ql-block"> 不久,我们就收到了女知青家中给我们知青点的一封来信(因为我们这事影响比较大,传到了女知青家人的耳里),来信写到了我们丢失东西的事,明白的提醒我们,不要错怪一个好人,要掌握真凭实据。这下我们明白了过来,却一时还不敢相信,觉得不可能,又不得不产生怀疑,毕竟是她家人的亲笔信,假不了,不过要确定女知青是怀疑对象。就必须要证据证明,于是我们采取了印证行动。几天下来毫无察觉,没有一点偷摸迹象,是不是我们又搞错了?再次拿出她家人的来信,细致品读,就有这层意思呀,还得从她查起。有一天等她出工去了,我们以有事为由,留下两人在家,到女生房间查找证据,一经查找,果不其然,收获很大,证实了她就是小偷,在她的箱子里、枕头里,发现了我们丢失的小东小西。奇怪的是,偷去的东西几乎没动用过,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至今我们都没有想明白过。</p><p class="ql-block"> 找到了证据,我们心里也落下了一块石头。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把事情挑明呢?为了缓和气氛,我们没有当面直接揭穿她。在有一天的晚饭后,不得已我们就摆开阵势,很不情愿与她直接对话,和她交谈,让她自己认识错误。没想到她很诚恳的承认了错误,而且悔恨自己不该这样做,伤心的泪水流个不停,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们也就不好多说什么了。因为,她对我们的好,其实就化解了她的过错,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倒是错怪、委屈了保管员,我们只得真诚的向他赔礼道歉。</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在我们知青点还发生了两次险情,都是玩弄鸣火枪惹的祸。</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们两个男生到大山沟中的水磨房里去,水磨我们食用的糌粑,需要花费一夜的时间。山沟里十分寒冷,只有靠在水磨边,烧一夜的柴火取暖。到了下半夜,人很疲倦、困顿,坐起都打瞌睡,睡着了会被寒冷惊醒,醒来又加柴火烧,明火取暖,一晚这样要反复多次。那晚不知是什么时间,我被冷醒后,架柴烧火,勾下身子去吹火,一不小心,炸药筒从荷包里掉了出来,落入火中,发生爆炸,当时我们两人都吓晕了,半天没有反应过来,不知发生了什么。等到镇静下来,方知是炸药爆了,还好炸药筒里的炸药不多了,爆炸的威力不大,没有酿成大祸,只是我们互相对望了一下,一脸的灶灰,彼此都不认识了,相视时无奈的笑了笑。</p><p class="ql-block"> 另一次是在我们男生房间里,大家在无事时闲聊,聊着聊着就谈着打猎的一些趣事,自然而然的拿出枪来摆弄。那时我们玩的是鸣火枪,鸣火枪没有保险装置,不知是谁,一不小心搬动了枪爪,枪爪啄下去,啄燃了残留的炸药,引燃了枪筒的火药,枪打响了,还好枪口没对准人,避免了一场大祸。毕竟枪走火,因为距离近,冲出的火药点燃了被褥和床单,由于扑救及时,没有造成多大损失。</p><p class="ql-block"> 当然,不仅仅是我们知青点发生过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其余的知青点,也有一些离奇的故事发生。已经过去的事情,就让其烟消云散吧,这里不再去赘述了。</p> 后记 <p class="ql-block">  一年半的知青生活,说来不长,在经历中,数天数,熬一天是一天,时间一长,还真有度日如年的感觉。不过,现在回顾,与那些一当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知青相比,在他们面前岂敢叫长,只当我们是镀了一次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不过说实话,无论当知青的时间长短,都有不少的收获。最直观的是劳动的磨砺,练就了体魄;意志的历练,增强了毅力。当过知青的人,在成长过程中的表现大不一样。因为在骨子里烙下了知青的印记,能够服从组织分配,从不挑三拣四,无论叫干什么都毫无怨言。最突出的特征是能吃苦耐劳,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兢兢业业,实实在在的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搞好本职工作。而且更懂得感恩,有恩必报是知青这代人最可贵之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毫无疑问的说,有过知青经历的人不仅有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经得起艰苦奋斗的磨砺,更能承担起社会的责任。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因为有这部分人的担当,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加足了马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知青的一员,感到十分的欣慰。</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知青是一个时代的产物。</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0, 0, 0);">广大知识青年在</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那艰苦的环境中,磨炼了意志,锻炼了体魄,加速了自身世界观的改造,</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0, 0, 0);">用自己的双手,用青春的热血和汗水,甚至用自己的生命,为共和国,为人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也必将载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史册。</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