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记忆(一)

醉清风醒明月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印象中成都就是蜀地,蜀地就是成都。因为川西或者说蜀地所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的精华全部集中于成都,也许是受春秋历史的影响,总感觉重庆是嘉陵江、渠江流域的巴地,虽然它们同在四川盆地,是同理连枝的好兄弟,然而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得它们文化风格与人文风俗迥异,于是我总是固执偏激地将它们泾渭分明的区别开。几年前第一次入川主要感悟了川北民俗风土、自然景观,这次的目的地是蜀地的成都。</p> <p class="ql-block"> 成都的雨</p><p class="ql-block"> 提起成都似乎就是绵延不绝的辣和透不过气的麻,这种麻辣不仅仅是强烈的味觉感受,它还浸透在每一个蜀地文化元素中:火辣绵香的美食、辣艳俏丽的川妹子、满堂喝彩的川剧、巧密独具的绝活、天天爆满的茶馆……似乎连空气都是麻辣火热的。</p> <p class="ql-block">  出乎我意料的是,一踏入成都阴雨绵绵,凉意袭人,于是我们也入乡随俗汇入大众行列。逗留蜀地的几天从来没有艳阳高照,晴空万里的时候,要么阴雨绵绵,要么不冷不热,不温不火,不晴不雨。</p> <p class="ql-block">  但我喜欢成都这种灰灰暗暗的色调:到处湿漉漉的,植物青绿温润,花草色彩鲜亮,不经意间片片黛瓦灰墙,偶或点缀几丝青苔,瓦片上似有似无的秋雨滴滴答答坠落青石板上,行人在似烟似雾的雨中徜徉,最秒的是腰身婀娜的姑娘踩着高跟鞋,秀发飘动,或一脸沉静漫步或轻声说笑,不急不缓在雨中翩然而过,等你再看时只听到一串温软的笑声飘入耳朵,蓦然想起平凹先生《入川小记》中说“竹,是这个城的象征,是这个城中人的象征:女子有着竹子的外形,腰身修长,有竹的美姿,皮肤细腻而呈灵光,如竹的肌质,那声调更有竹音的清律,秀中有骨,雄中有韵”。一种“湿竹暗浮烟”的复古感与唯美感涌上心头。毕竟成都是“红粉第一城”啊!然而细雨中肌肤如水,娇小玲珑的成都姑娘倏而消失在古巷尽头更有一种余音绕梁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  成都的雨就像蜀地的人随意真实,毫不矫揉做作,一般都是晚上悄然而至,但绝不会让你有“黄昏却下潇潇雨”的惆怅与寂寥。隔天清晨又像精力充沛的蜀人一样清新如洗,神清气爽。不知道其它季节的雨怎样,我在蓉城的几天,从来没有急促猛烈的暴雨,都是温润清凉的小雨,不紧不慢,不急不促,缠绵细腻,你只知道它什么时候来,却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停,就那么一点一点越来越小,等天色明亮的时候它早已停歇了。我们正在宽窄巷子买小吃,细雨又起,没人打伞没人惊叫,摊主不动声色地继续自己的工作,咖啡店里一个面如秋水的白衣姑娘,望望门外的行人细雨,轻啜一口咖啡,继续看她的书……那种宠辱不惊,散淡悠闲的优雅让我注视良久,她是来宽窄巷子享受老成都的慢生活与闲生活的。这里收藏汇集了整个成都的各种院落文化。宅中有园,园里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在这种精文化与雅文化的生活里,智慧的成都人再将各种特色文化主题店融入宽窄巷子,使这里变得更加的精致与风雅。因此去成都必去宽窄巷子,去宽窄巷子必慢慢品茶喝咖啡,因为这样才能感悟另一种历史与人生风韵,这是蜀地特有的味道。而在雨中看书喝咖啡就更会有刻骨铭心的记忆与感悟,我不得不佩服姑娘脱俗的品味与情调。</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蜀地“头上晴天少,地上茶馆多”,也有人说蜀地“行观秋色,坐听茶声”,我却说“不晴不雨秋气味”“雨过秋空眼界宽”。</p><p class="ql-block"> 待回乡,细品“晴空一鹤排云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