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月的乡间野蔬少不了扫帚草。田野地头、沟渠场畔,你可以尽情择它个满筐,回到家或焯水凉拌,或拌粉蒸食,亦或是入馅作饺,都是炎炎夏日里难得的舌尖滋味。<div><br>扫帚草可食,古人早就留意到了,成书于明代的野蔬宝典《救荒本草》中就有收录,书中同时讲到了它的食用方法,“采嫩苗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这种焯水凉拌的食用方式,在书中其他野菜间十分常见,这大概与《救荒本草》的“救荒”属性有关,灾年之下自然不会使用多么隆重的烹食方法。</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扫帚草还有个高大上的名字,“王蔧”</font></h5> 除了食用,正如其名号所指,“扫帚菜”还有一项重要的功用,便是成熟后用绳子拦腰一绑制成扫帚。这一用途古人颇为看重,中国古代第一部汉语词典《尔雅》中就有“王蔧(huì)”一词,另外“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在他的《山林休日田家》中也写道:“径草疏王蔧,岩枝落帝桑”,这里“王蔧”与“帝桑”相对语,“彗”在古代指扫帚,加上“艹”字头,指意甚明:可以制作扫帚的植物,这便是扫帚草,前面再缀以“王”字,彰显“蔧”之不凡的同时,也暗示了“蔧”帚的地位。可能也是这个原因,东晋学者郭璞在注释《尔雅》时将“王蔧”直接注解为“王帚”。对此,有人认为它说的是君王所用的扫帚,也有人认为它指的是“扫帚之王”。 <h5><font color="#9b9b9b">“彗”的本意指扫帚,字形也是手拿扫帚的样子</font></h5>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扫帚自然是不能缺少,这种以扫帚草制成的扫帚,我们这以前用的很多,取材方便的同时也可节省买竹扫帚的费用,另外它枝干密集,扫除比较干净,不似竹扫帚那般,刚开始还算细密,后面便稀稀落落,只剩光杆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制作扫帚是扫帚草的一项重要用途</font></h5> 扫帚草我们这还有一个称呼 “落藜子”,这与它“藜科”的血统有关。提起“藜”,很多人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灰灰菜,这当然没错,灰灰菜是藜科重要成员,它属于藜科藜属,相当于“长门长子”,而扫帚草则是藜科地肤属成员,就藜科大家族来讲相当于旁支了。虽为旁支,却并不影响以“藜”冠名,“落藜”据学者研究与扫帚草成熟叶落后,以主茎制作成手杖有关,这种手杖称为藜杖。藜杖质轻而坚实,颇受古人青睐,这从他们的诗文中便能看出:“薜衣换簪组,藜杖代车马。”“愧兹勤且敬,藜杖为淹泊。”“月明候柴户,藜杖何时来。”“壁宜藜杖倚,门称荻帘垂。”“夜梦上嵩山,独携藜杖出。”“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地肤子</font></h5> 扫帚草对于藜科家族来讲属于旁支,但就藜科地肤属来说,绝对算是嫡出,它的另一名称“地肤”便说明了这一点。地肤子则是地肤干燥的成熟果实,其可入药,味辛、苦,药性寒,疗效如药典所载:“地肤苦寒之果,清热利水有责,除湿止带疗疮,利尿作用平和。”<br>扫帚草、王蔧、落藜子、地肤子诸多不同的名称,指代着它在不同方面的功用,其叶可食,其身可作扫帚,其子入药,其茎可作手杖。田野地头、沟渠场畔,一簇簇扫帚草真的再普通不过,但它普通却不平凡。从生到死,一辈子,它都未曾虚度。<br> <b><font color="#167efb">想了解更多饮食文化,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font><font color="#ed2308">食侃</font><font color="#167efb">”!</fon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