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网师园,一座始建于南宋时期的中型江南园林,坐落在苏州古城东南的带城桥路阔家头巷11号。 从十全街上拐进曲折的小巷,来到了网师园的门前广场边。一道高高的围墙开着方正的门洞,上面有“网师园”三个字。 网师园的大门类似古代一般的大户人家的一个门厅。 大门前的院子,有世界遗产的标志牌。 网师园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的组成部分。 国家邮政局在2003年6月29日发行了网师园的特种邮票。邮票4枚连张,就是网师园的全景画面。 走进了门厅,小院前是一个轿厅。也是古代带有园子的大户人家,必备的厅堂。这里供坐轿子来的客人下轿,及轿夫歇脚之地。 <p class="ql-block">轿厅屋面的檐下有匾“清能早达”,由现代著名书画家张辛稼书写。清能就是为廉清正,德才兼备,早达指早年发达。大概是指原主人的人生。</p> 匾下是一幅题名“网师逸韵”的园内景致建筑漆画,很具立体感的画面,把来园的人们带进了一座出色的古典园林。 轿厅的左侧,摆放着一座轿子,称为“红木‘竹舆轿’”。<div><br></div> 此轿子是盔顶红木仿竹节古轿,雕镂十分精细,为古代轿子中之精品,为原网师园主人所有。 此轿子本已破损残缺,经专家历时一年半修复如初。 轿厅左边的门洞,上有砖雕的匾“网师小筑”。门外即可通小山丛桂轩。 走过了轿厅,后面是网师园的主厅——万卷堂,堂名意为“藏万卷书之堂”。这里曾经是园主办事与接待宾客的地方,堂内装饰陈设华丽。 文徵明所题写的“万卷堂”,匾很新,看来是当代复制。 万卷堂内立柱上一副楹联“南宋溯风流万卷堂前渔歌写韵,葑谿增旖旎网师园里游侣如云”。 万卷堂面对着一座门楼,就是轿厅的后面。门楼为全部砖雕,十分精致。门楼饱经沧桑300余年后仍然古雅清新,完好无损,精美绝伦,享有“江南第一门楼”的盛誉。 <p class="ql-block">门楼上的匾“藻耀高翔”。此匾寓意着人们才华横溢,文采飞扬,前途光明,能实现大鹏展翅的愿望。</p> 匾两侧是砖雕戏文。右侧(上)刻有“郭子仪上寿”立体戏文图,寓意为“福寿双全”。左侧(下)刻有“周文王访贤”立体戏文图,寓为“德贤文备”。 门楼两侧的砖雕及仿斗拱木结构,都是十分惟妙惟肖。 从门厅进来后,走的是网师园的住宅区轴线。现在到了一座带有楼屋的建筑前,这就是“撷秀楼”。 撷秀楼意为“撷采秀色之楼”,这里是住宅区的后厅,供园主生活起居兼会客之用。 撷秀楼的布置不同于前面的会客大厅,很有家人会聚的格局。 “撷秀楼”的匾是俞樾所书。其落款有“曲园俞樾”,俞樾故居即曲园,位于苏州市人民路马医科43号,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撷秀楼对着一座砖雕门楼,就是万卷堂的后门。门楼上有匾“竹松承茂”。 与前面万卷堂对着的门楼不同,这座是比较简洁一些。匾两侧的图案是一样的双鱼,这里对着后厅,也就是寓意“年年有余”。 此门楼带有垂花门造型特色,两边有垂柱,也是十分精细的砖雕,垂柱上部有莲藕的造型,十分别致。 从撷秀楼一楼大厅右侧的边门出去,就到了一个花园中,这里是住宅区后面的花园。 后花园西侧也是一座楼屋,楼下是“五峰书屋”。<div><br></div> 五峰书屋,取自李白“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指庭前院后,峰石罗列,挺秀而名。此处花木扶疏,自成一幽静的处所。 旧时为园主的读书之处,南宋时为史正志“万卷堂”故址。 与五峰书屋紧挨着的西面,是“集虚斋”。<div><br></div> 此处取《庄子·人间世》“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意即清除思想上的杂念,让心头澄澈明朗,为修身养性之所,是园主读书处。 集虚斋外院子有月洞门,月洞门里即为“竹外一枝轩”。<br> 因斋南有小院,东、西侧各植慈孝竹一丛,故名。 “竹外一枝轩”是临池建筑,到水池对面可以看到建筑全貌及轩后的集虚斋等楼屋。 这个轩,在读书之处的集虚斋前,面对着水池及四周风景,在看书有点累的时候,坐在轩中,喝着清茶观赏风景。或邀几个好友吟诗论画,实在是十分惬意的。 在后花园再往北去,到了“梯云室”。 梯云之意,取自唐张读《宣室志》中载周生八月中秋以绳为梯,云中取月的故事。 此屋前庭院假山,均用云头皱手法堆叠而成。主峰在五峰书屋东山头,倚楼叠成楼房山,可攀登山道而进入楼中,有周生梯云取月之趣。 梯云室两侧墙上挂着书屏,是宣统辛亥年临的米芾的真迹文字。 离开后花园最北面的梯云室,向西,穿过集虚斋,到一座面宽四间的屋前。 这里是看松读画轩。<div>此轩四面花格子窗,中间对着门有大玻璃可观屋后之景。两侧一副对联“满地绿荫飞燕子,一帘睛雪卷梅花。”</div> 看松读画轩,为冬景所在。 看松读画轩的抱拄联:<div>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br>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br>程可达书。</div> 轩南面的庭中有相传为万卷堂时遗留下的一株古柏,相传为南宋时园主史正志手植,至今已历时900多个春秋,是该园历史悠久的见证。 <p class="ql-block">古树上挂牌显示树龄930年。</p><p class="ql-block">这是园中最古最高的大树,树梢已枯,中侧枝垂挂干上,依然苍翠。</p><p class="ql-block">另有罗汉松、黑松、白皮松等,多是百年之物。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严冬万木凋零,惟松柏长青。此时观赏,更见精神。用“读画”一语,意即深入体味其神韵。</p> 轩西侧连着小屋,可休憩会客之用。<div>中式厅堂建筑,一般都是以单数为面宽间数,这样就可以中间一间为中堂,左右对称布置。</div><div>室内中间是木版画劲松,两侧对联“天心资岳牧,世业重韦平”。<br>作者是陈鸿寿(1768~1822),清篆刻家,字子恭,号曼生,别号种榆道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为“西泠八家”之一,擅长书法和山水花鸟画。<br></div> 从看松读画轩再向西去,就到了著名的殿春簃前的一个院子里。这里来的游人中常常会遇见一些喜爱苏州古典园林的老外。 殿春簃,为一独立小院。殿,是排列在最后。"殿春"指春末,"簃"指阁楼旁的小屋。而殿春簃也是网师园中最西边的建筑。 殿春簃为一座三间厅带一夹屋,坐北朝南。正屋三间夹屋二间,所以厅内左侧有小门。<div>这里旧时为书斋庭院,有芍药园。</div> 殿春簃的匾。匾的落款文字,说了昔之芍药圃。 殿春簃建筑的北面,另有一封闭的空间,通过精雕细刻的窗框可观赏到其中的芭蕉、竹、梅和耸立的山石等框景四时景色。<div>观景框两侧是一副楹联“巢安翡翠春云暖,窗护芭蕉夜雨凉”,为清朝何绍基(1799-1873)所书。</div> 厅堂内的布置。(上-2012年,下-2015年)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张大千、张善孖兄弟寓居网师园长达五年之久,昆仲二人相互切磋画艺,广交师友,谈文论艺。章太炎、徐悲鸿等名流常欢聚于此。殿春簃乃其会客、作画之所。张善孖擅长画虎,于园中豢养一虎,名虎儿,并以其为模特作画。张大千补景而成《十二金钗图》,传为画坛佳话。<div>此为张善孖画的虎儿图。</div> 抗战爆发,张大千兄弟离开网师园。后虽至台湾,仍心系网师园旧居。1982年,张大千缅怀其兄,念及虎儿,遂题“先仲兄所豢虎儿之墓”遥寄苏州。<div>此为张善孖书的《中国怒吼了》。</div> 殿春簃的南部为一个大院落,散布着山石、清泉、半亭。 殿春簃庭院中沿墙设置着姿态各异的山石奇峰。 南院西墙前的半亭——冷泉亭。在此亭中"座石可品泉,凭栏可观花"。 亭前的假山之下还有鱼池,一条条红色黑色小鱼游弋水中。 石上镌刻有“涌碧泉”,是这水的名称,也是冷泉亭之可品的泉。 南院东面是有着几个漏窗的粉墙,从漏窗即可眺望园内风景。墙前为走廊,也是可休憩的地方。 走廊尽头是殿春簃与园内相通的门洞。这门框东面砖刻“潭西渔隐”。<div>“潭西渔隐”即池西的渔隐花圃,“渔隐”为南宋史正志花圃旧名,寓泛舟垂钓归隐之意,即园中之园殿春簃。<br></div> 门框西面的砖刻“真意”,即真正的自然意趣。<div>此题字是何澄撰书。何澄(1880~1946),号亚农,山西灵石人。曾留学日本振武学堂、陆军士官学校。1905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曾任沪军都督府参谋长。1916年解甲住苏州,他是文物收藏家、鉴赏家。1940年买下网师园。<br></div> 何澄的女儿何泽慧(1914-2011),是为“两弹”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何泽慧的丈夫就是钱三强。何泽慧把祖宅网师园捐献给国家,自己住在普通的民房里。 (网搜图片)由于殿春簃的出色园林建筑及布局,应美方要求中式庭院“明轩”落成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二层的玻璃天棚下,就是模仿中国苏州网师园中的“殿春簃”设计建造而成的。<div>“明轩”由苏州市园林管理局承建,所用的砖、瓦、木材、构件等在中国备好后,由20余名中国工程师和工匠在美国组装。“明轩”于1981年正式对外开放,是中国第一个落户海外的苏式园林,建成后就成为纽约城里的东方盛景。</div> 走出这“真意”门,眼前就是网师园的园林风景的核心区彩霞池。只见一座曲折的平石桥架于池一侧,为东部到殿春簃的主要通道。 石桥东接竹外一枝轩,北有看松读画轩,因此桥上人来人往很是热闹。 站在桥上隔着水池望去,对面就是网师园的住宅区建筑。 桥边有一株130年的白皮松,高大的老外走过树下,都不由得低头前行。 石桥的南面,一座六角亭临池而建,这是月到风来亭。<div>月到风来亭位于网师园内彩霞池西,踞西岸水涯而建,三面环水,取意宋人邵雍诗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br></div> <p class="ql-block">月到风来亭的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网师园的很多建筑的匾额,已不是原件,新写制作的不少也无落款。</p> 亭柱上挂有清代何绍基竹对"园林到日酒初熟,庭户开时月正圆"。这是园林之亭的文人雅意所在,此处也是是临风赏月之佳处。而时值深秋中午,亭内休憩的游人挤满了。 月到风来亭向南,是一条起伏的走廊,贴着殿春簃围墙。再沿着水池过去,就到了濯缨水阁。 <p class="ql-block">濯缨水阁,就是一座水榭。取孟子诗“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之意。水阁面水临崖,是扶栏小憩、数鱼观景的极佳处。</p> 阁中的南墙上有大玻璃窗,可透过外面景色。还有一副奇特的楹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人称"怪联",为清代画家郑板桥所书。 濯缨水阁的匾及对联。 在水阁中观赏彩霞池四周景色,可谓一览无余。 临池的竹外一枝轩、后面的集虚斋和五峰书屋等建筑。 濯缨水阁朝南去,有一个牡丹园。时已深秋,赏牡丹需待来年春日。 牡丹园后墙上有砖刻的匾“玉椀金盘”。有宋诗“昔年曾到洛城中,玉椀金盘深浅红。”——《奉陪颖叔赋锁》(宋,沈辽),该是形容洛阳的牡丹花开。这里是牡丹园也是十分合适。 曲折长廊,引游人前往另一处。 来到了“蹈和馆”,这是一座坐西朝东面宽三间的屋子,长廊延伸至屋边。 此馆与“小山丛桂轩”、“琴室”合成一个居住宴客用的小庭院,相对封闭走廊路回宛转,环境幽深曲折,与中部的池水荡漾、敞亮开朗的景色,形成鲜明对比。也是以暗视明、以小视大的古典园林手法。 蹈和馆名出自"履贞蹈和"一语,取其"和平安吉"之意。室内雅致、幽静,原为园主宴客场所。<br> “蹈和馆”的匾及左右侧室。 蹈和馆之南,一道门上,砖刻写着“銕琴”,寓意着“铁骨琴心”。 走进门,这就是网师园的琴室。有琴桌、琴砖。 琴室墙上挂了一块石质的画屏,色彩层次很丰富。画面的内容是隐隐约约的山峦,以及秀美的森林。标题为苍岩叠嶂,题写了诗句“断壑岁滩古洞门,谁移石壁种云根。能与米颠为伯仲,抗衡倪迂胜痴翁”。 琴室外面走廊。 再到“小山丛桂轩”,在蹈和馆之东,也是池南庭院的核心建筑,四周都是透亮的窗户。 “小山丛桂轩”坐北朝南,北窗外面是假山。 “小山丛桂轩”之名取"桂树丛生山之阿"(《楚辞·小山招隐》)之境界。<div>轩南为太湖石庭院山,轩北有黄石主峰云岗,一玲珑,一浑拙,势成幽谷,匝种桂花,秋日竞放,香气蕴郁谷间,久聚不散,"小山则丛桂留人"(庾信《枯树赋》)。</div> “小山丛桂轩”之北,黄石叠砌的云岗,环山有石径,后山有蹬道可供登高,山上有青枫、玉兰。 “小山丛桂轩”之南的庭院,对面就是景区的茶室——露华馆。此馆来自桃花坞谢宅。 馆内茶座宾朋满座,喝茶打牌聊天,热闹得很。 在小山丛桂轩东北角,彩霞池东南水湾处,有一座小小的拱桥,名为引静桥。 小桥呈弓形,石栏、石级、拱洞一应俱全。体态小巧,长2.4米,宽不足1米,三步而逾,故又称之为"三步桥"。桥顶刻有圆形牡丹浮雕,桥身藤萝缠身,是一座地道的袖珍小桥,不愧为佳构之作。 正值一批老外游客到此,一个个都兴致盎然地过着这座小巧玲珑的石桥,且姿态各异,引来游人围观。 过了小石桥,沿着住宅区外墙向北,走在水池东面的小路上,一路赏景,到了“射鸭廊”。 这里古代为射鸭取乐之廊,说明水池中有养着鸭子。廊为长5米多的寻常小廊,东倚山墙,西凌绿波,三字题刻,却引出关于古人斗鸭、射鸭的趣话,颇助游兴。射鸭是古时的一种游戏。古人喜欢鸭子,斗鸭、射鸭之风盛行了近千年。 离开射鸭廊,穿过后花园,看到指示出口,这里有一座两层楼房,名为瓷器馆,展示一些古代瓷器。 网师园出口,也是北门。 这是10年前近2小时的游览,也未必把网师园全部游过。后来在2015年与同学一起再次游览,感觉稍有布置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