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的故事

秋实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退休前,整理办公桌抽屉,无意中发现一个“烟盒”里装着不同省份的粮票。啊,太久远啦!随着一张一张的翻看,我的思绪被牵回到四十多年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那时身为下乡知青的我有幸被招到了省建勘院,测绘专业,外业工作六年多,几乎跑遍了全省各市。后又负责省内城市客车、城建设备的调拨销售工作十一年。因为生产厂家几乎遍布全国各地,所以要经常出差,跑遍了大半个中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那个年代出门不但要带钱,还要带足粮票,而且出省必须带全国粮票,不然有钱也会没饭吃。因此,每次出差前都要有单位开具的证明信,再拿着粮本到粮店对换本省或全国粮票。那时换来的全国粮票大部分是十斤和五斤的票面,只要有这些粮票走遍全国各地就饿不着了,但破整后总会找回来一些当地粮票,可是各省市的粮票又不能通用的,就造成了有些地方粮票永久的压在了手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那个年代因粮食定量,副食品也是定量供应。有好多大肚汉和家庭是不够吃的,粮食就意味着是命根子。吃饱饭不仅仅是全民的诉求,更是国家领导人的执政目标。因此,对于粮票只有保存不敢乱丢,只等下次再去此地</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或送给出差的朋友用了。可惜的是到了国家废除粮票时,也没来的急花出去,还剩下了一部分。没想到如今被发现却如获珍宝,后悔当年没多留些各省市的粮票或副食票。说什么也晚了,能留下这点真品就够不容易了,多亏了我是一个恋旧的人,换了别人早在粮票废除后的第一时间扔掉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这就是那个封存了三十多年的烟盒。终于在我退休前重见天日。老烟民们对这个其实是药盒的烟盒很有亲切感吧?这还是我们单位卫生所大夫给我的呢。那个年代药品的包装奇形怪状,大到电饭锅、暖壶,小到保温杯、烟盒、茶叶盒等,其实这就是那个年代的促销手段,比起如今直接砸人民币的手段“拙劣”多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烟,在我退休前就已经戒掉了,没扔掉它的原因正是因为里面装上了珍贵的粮票,这个历史的见证物才得以保存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这张上海五斤粮票是我用十斤全国粮票吃饭时找回来的,售货员从不往回找全国粮票,因为全国粮票里面是含着食油的,谁拿到都不愿意再吐出来。没办法,出差几天总不会都花出去吧。当时我一个月的定量是27斤,五斤可是一个星期的口粮呀!观者可以看出票面上还规定了期限,说实在话这一招是让人最难以忍受的地方了,坑的就是外地人,你总不会为了花掉它多住几天吧!或者买一堆点心带回家吧,兜里的银子也不允许呀。这就是大上海人的精明之处,全国独一无二的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这张是天津粮票,请注意在粮票下方特别标注有“面粉”,所以这张粮票只能用在面食上。这就是北方与南方的区别了,南方的大米是主食,北方的面食是主食。在南方想吃一顿正宗的面食是很难得的享受,而在北方的大部分地区想吃到大米那是奢饰品,紧缺时大米在北方属于特供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请注意看,半两粮票,又是上海,太牛了,又是全国独一无二,这说明了上海人的胃口有多小了吧!半两,一个馒头的四分之一,对于我们北方人来说只是两三口的事儿,太奇葩了!不管怎么着它没有期限啊,可是只有半两,比起五斤就是扔了也不可惜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就是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但回想起来让我们欣慰的是,凡是凭票的物品都是有国家补贴的,绝对低于成本价,其实是国家用这种方法把紧缺的商品公平享用,送给老百姓的一种实实在在的福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就是凭票供应商品的合理性设计,没有尊卑贵贱之分,不论职务高低,人人平等,人均有份。上班的人工资按照工龄定期统一普涨,而物价二十八年不涨。随着工资的上涨,和孩子们长大参加工作,全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上涨。那个年代,一个人上班能养活一家老小六七口人,甚至更多。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天津上学时,家庭月人均收入不足十元的可免除一切学杂费。对比一下,当年的十元能顶现在多少钱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国家最困难时期,全国上下同甘苦共患难。“勒紧腰带大干社会主义”不仅仅是口号,而且是发自全国老百姓的心声,不但是这样喊的,也是这样干的。就连毛主席都不吃红烧肉了,少吸烟了,他老人家的一个睡衣穿了几十年,补丁就有几十处。记得,那时的干部每月27斤粮食,工人最少的每月30斤;工人有劳保待遇,干部没有;工人有加班费,干部没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9年,新中国刚刚从废墟上建立,五十年代初三年抗美援朝战争,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加上境外敌对势力的封堵制裁,本来就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更凸显出了各种物资的非常短缺。走计划经济公平分配是那个特殊的年代最优化的选择之路,只有采取这种方式才能最大限度的体现公平、公正、节俭、高效。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这种方法确实获得了国内外双重胜利!其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至今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据可查,没必要一一赘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历史就是历史,不要诋毁历史。现在有些“人精”们歪曲历史,丑化那个特殊年代的经济体制,总拿那时艰苦奋斗过穷日子当笑话来谈,妄加评论,无端指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历史是可以评说的,但要站在辩证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历史。千万不要采取形而上学的观点,用现实的“先进”去比历史的“落后”。这种对比方法是很愚昧的思维模式,这样比下去,我们的民族自信何来?我们的文化自信何来?我们的历史自信又从何而来呢!这种比法是不是很幼稚,很可笑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切记,不要用贬低祖宗来提高自己!没有祖宗哪有你。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反之那就是倒退,那才是可悲的。其实,我们现在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几千年来老祖宗不断提炼的精华的延续。</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的新中国经过了七十多年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从千疮百孔、民不聊生、百废待兴中终于做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我已经退休六年,美满幸福,衣食无忧,过上了小时候做梦也没有梦见过的生活。我们小时候经常喊的一句话: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们住在天津市一个省直宿舍小区,一排排红砖尖顶木地板的三层楼,非常气派。爸爸买来一个“两个灯”的收音机(那时候是电子管的,装在里面的电子管就像竖起来的小灯泡)。我们非常喜欢,“小喇叭开始广播啦”,“孙敬修爷爷讲过事”,古巴歌曲“美丽的哈瓦那”,侯宝林、马三立的相声…我现在还记忆犹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记得父亲跟我们说,以后不但能听到声音还能看到人呢。我们多么向往那一天的到来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现如今,国家飞速发展,一日千里,应有尽有。只有你想不到,没有祖国做不到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说三道四,牢骚满腹呢!</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只有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衷心的祝福伟大的祖国蒸蒸日上,繁荣昌盛,国泰民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