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

恕德堂

<p class="ql-block">老家</p><p class="ql-block">老家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老家是我们魂牵梦萦的地方,老家也是我们落叶归根的地方。所以说当看到老家时,也喚起了我对我的老家和儿时的清昕记忆,父老乡亲的面孔,儿时的伙伴,古老陈旧的胡同,熟悉的“龙王庙”“二龙湾”……</p><p class="ql-block">我们村是-个充满神奇和活力的村,这里不仅有独具魅力的人文景观,也有令人驰神的自然风光和启悟心灵的生命符号。在心灵中来自一个又一个如诗如画的季节图片,表现了对家乡的热爱,对父老乡亲的深情,这是生命的礼赞,岁月的痕迹都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一晃几十年过去,童年的很多趣事常常在不经意间涌上心头叫人回味无穷。小时候跟着妈妈走姥姥家.姨家,因为害羞晚上睡觉不愿脱衣服,从小崇拜解放军,到照像馆照像,因黄帽子上无五角星而用红粉笔画了一个,成为永恒的瞬间,上小学一年级时把水泼到女生座位下说人家撒尿,课堂上在裤兜里扣响自制的火柴枪,面对老师的严厉发问竟能蒙混过关,三年级时和同学们上山捡柴禾.掀蝎子.割山草甚至跟着全班同学剃光头,跟着母亲推碾和磨,打过猪草,割过山草,抓地掰棒子.除草.施肥样样都干过。</p><p class="ql-block">小时候家家户户生活都很困难,吃的最多的是高梁或玉米煎饼,还有地瓜和野菜窝头,萝卜咸菜是最好的菜,肉是奢侈品,自然少见,买点肉后,母亲要先炼油然后把油渣和剩余的瘦肉煸在一起藏在墙橱内,有客来时才用少量炒菜,平常藏起来不让我们吃,但那时候的我总能找到藏的地方,抓着偷吃,为此没少挨骂。记得那年过春节,我忍不住妈准备的那些年货的诱惑,每天上学前,都偷偷把炸绿豆丸子,炸豆腐拿一把放在棉祆兜里吃,结果母亲洗衣服时发现了我的祆兜全是油,审问之后我便招认,于是挨了一顿捧。那时托人买点肉时,只想要肥点不想要瘦的,为的就是想多炼点油,不像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人们都吃瘦肉不要肥的。</p><p class="ql-block">随着本人的年龄增大,怀旧的心情渐渐增长,回想起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一些事情历历在目,在六几年时我们每家的生活比较困难,那时生产队所分粮食难以满足,所以千方百计凑钱到集市上去买高价粮,经常被管理集市人员扣住,真是当时心情难以理解。</p><p class="ql-block">记得我和父亲去淄川西关买粮食,就被管理集市人员扣住了,一直到下午才要出来,我记得当时才15斤玉米,卖粮的老翁和我们都受到了损失,我父亲承担了全部损失,老翁于心不忍,他又上饭店买了几个火烧给了我们表示请客,现在说起来有些好笑。到七十年代,家家户户都养猪,等猪长到200左右时,家里供养不起,我和大哥推到昆仑集上去卖,结果到了下午没卖了,当时很愁恍,原因是再推回来,从昆仑往家又是反辙,加上又饿又渴,手中无钱,实在难以形容,到了快撒集时,好待卖给昆仑西龙角一家,还要给人家推到猪圈里,只有这样人家才付清猪款,当时心情难以用语言来表达。</p><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一帶工业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宋元时期,淄川区渭头河一带就已出现制陶业者,并形成村落,明朝时期特别是清中叶以后,渭头河的制陶业达到旺盛期,民国30年起,形成传统陶瓷产品——渭头河大瓮,享誉省内外。</p><p class="ql-block">无论用多么美丽的语言,都难以表达我对老家那份深深的迷恋,老家是我这辈子想起来最温暖的字眼,那里有我童年全部记忆,有我长辈永远的牵挂,有我今生都注定挥之不去的情愫。故乡是一把二胡,拉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声,故乡是一只短笛,总在有月亮的夜晚吹响,叫每一个思乡人儿归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