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桥轶事之四

害羞的大侠

自行车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河子南依天山,北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一座典型的绿州城市。它是由军人规划设计并建设的一座军垦移民新城。曾获得联合国最佳人居奖。我们的孟教授就生活在这里。孟老师:满族,就职于石河子农学院(石河子大学的前身)直至退体。体格硕壮,戴副眼镜。石河子市区地形平坦,道路横平竖直,当时城市面积也不大,再加上九十年代初汽车还末普及,路车等公共交通也不发达,自行车无疑是当时石城人出行首选交通工具。我们孟老师就被燕桥学校聘请过来教我们俄语。孟老师教我们时,手里还要拿着放大镜看俄语书,我们当时是又好奇又惊讶,教授戴眼镜还要用放大镜,厉害啊。我当时走读没有住校。我和法律班的宋卫东,陆利权等几个走读生天天骑自行车上学。当时就发现一个现象,只要孟老师下课了骑自行车回家,我们谁都撵不上。我们几个试了几回,连孟老师的影子都追不上。孟老师骑自行车那叫一个快啊!孟老师喜欢的学生,男生有董伟,叫他起来回答问题,错了直接骂他“笨”,一点不留情面。女生有杨春宏,回答错了孟老师就说你不要凭感觉去想当然地回答问题。孟老师教学给我的感觉严肃认真,但有时也不乏有灰谐幽默之举。他老人家说俄语吃食堂就是吃饭的意思,食堂都是砖头垒的你能啃动吗!</p><p class="ql-block"> 后来另一个农学院的退休教授教我们时,就大谈他出国时在苏联加盟共和国的见闻。当时已处于苏联解体前夜,他在哈萨克拜访时当地人说话谨慎小心,直言和苏联中央关系密切,合作融洽。到了乌兹别克,那里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大谈他们如果独立了,棉花自主出口贸易就能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云云。在土库曼时当地人招待他吃了一顿饺子,里面是洋芋馅的,是用骆驼奶蘸着吃,我们听的是脑洞大开,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时我们还专门去北泉镇(石总场)的周总理纪念碑去吊唁伟人。周总理纪念碑在北泉镇北郊,1965年7月5日,当时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出国访问归国途经新疆时,就在石总场那块棉花地旁的白杨树林带里接见了兵团干部群众和支边的上海知青。当年,周总理、陈毅副总理接见上海知识青年时发表了“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的重要讲话,为推动新疆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为了世世代代缅怀他的丰功伟绩,石河子总场党委提议,在当年接见上海知青的地方建起了这座丰碑。碑体高12.8米,碑身高7.8米,象征周总理享年78岁,碑文高6.7米,象征周总理1965年视察石河子总场时为67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纪念碑瞻仰平台四周,红砖铺地,宽为8.1米,象征周总理领导“八一”南昌起义的光辉历史,其正面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12个铜铸贴金大字。</p> <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们是土包子进城,石河子游憩广场,西公园都留下了我们流连忘返的倩影,这些照片都是那时候留念拍照的。</p> <p class="ql-block">  看看当年的老照片,弹指一挥间,三十年过去了,望着以前青涩,充满朝气的面容,感慨万千,在蹉跎岁月的折磨和毒打下,终于活成了连自己都讨厌,嫌弃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人生就像如行路,谁也不知道哪条路上有更好的风景,后悔是后悔不过来的。人生就象一条河流,是不断地在流动,并不是固化的,一成不变的。只要我们能接纳随后发生的所有事情,让自己顺流而下,不断地学习,适应环境,提高自己,爱自己,勇敢地去打开生命中的一个个盲盒,就算是历经磨难和坎坷,走的磕磕绊绊,生命照样可以很美好地绽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