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燕京八景”又称“燕山八景”或“燕台八景”等,得名于金代明昌间,后代文人纷纷题诗,遂名闻遐迩。明代李东阳于八景之外又增“南囿秋风”、“东郊时雨”并赋《十景》诗,所以也有“燕京十景”之说。不过就是时代不同、历朝的称呼不一而已。</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御定八景为:太液秋风、琼岛春荫、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当时均刻石立碑并有小序、诗文。燕京八景的出现,对于后来的风景点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此之后,无论“十室之邑,三里之城,五亩之园,以及琳宫梵宇,靡不有八景诗矣”。现代园林、庭院绿化亦借鉴燕京八景,建造景点,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和框架。</p> <p class="ql-block">在中海的建筑水云榭上,刻有乾隆皇帝亲题:“太液秋风”四字,是“燕京八景”之一。,远远望去特别引人注目,其亭亭玉立,云光倒映,优姿宛在,碧水环绕,犹如出水芙蓉,夏日荷香四溢,风景四季如画。别有一番风味、似天上人间。此碑在特制亭中保护很好,但亲眼见到的人不多,也许有一日可睹真容。</p><p class="ql-block">(因特殊原因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琼华瑶岛郁嵯峨,春日轻荫景色多。云护凤楼松掩映,瑞凝仙掌竹婆娑……”这是乾隆来北海公园的琼岛游玩时,望着满目盛景,兴之所至,所题写的一首诗,并随笔写下“琼岛春荫”四个大字。从乾隆皇帝的诗中可以看出,当年,琼岛春色之美,让人心旷神怡,不愧为“燕京八景”之一。如今几百年过去,时过境迁让今人感到幸运的是,“琼岛春荫”碑还在,“琼岛春荫”盛景依旧。如今每年四季到此游玩的全国游客络绎不绝,到北海公园的琼岛一游,既能三时赏花四季观景,还能感受历史,凭吊寻幽真是一场难得的“雅游”之旅。</p> <p class="ql-block">“琼岛春荫”碑矗立在琼岛的东北角。从北海公园的东门进入,跨过汉白玉石桥向右一转,左侧就能看到。这块碑为长方形,碑身四框刻缠枝纹饰,碑阳刻乾隆御笔“琼岛春荫”四字,碑阴为乾隆帝御制诗:“良岳移来石发峨,千秋遗迹感怀多……”</p> <p class="ql-block">“琼岛春荫”碑为金代“燕京八景”旧物之一。琼岛春荫碑立于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碑身正面携刻乾隆皇帝御书“琼岛春荫”四个大字,其他三面分别镌刻乾隆题诗。左下方盖有乾隆玉玺。(此碑是可以见到、保护最好的一通)</p> <p class="ql-block">蓟门烟树碑立于北太平庄街道黄亭子古土城墙遗址之上。</p> <p class="ql-block">此碑立于辽城和元城的故址之上。古城墙和古建筑物都已废圮,只有古城门旧址两个土阜还存在。高3米、宽0.8米、厚0.25米,山字形首浮雕云纹,须弥座。额篆书《御制》,碑阳楷书大字“蓟门烟树”四字。</p> <p class="ql-block">碑阴刻乾隆帝行书七律一首。相传当年其树木蓊然,苍苍蔚蔚,晴烟拂空,四时不改,故名蓟门烟树。</p> <p class="ql-block">《金台夕照》碑关于金台在北京城内的确切位置,早几年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话题,一直有很多的说法。如,朝阳门外有个地名叫金台路;崇文门外广渠门也有一夕照寺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2001年12月,北京商务区财富中心大厦开挖地基时,在地下2米处,发现一块巨石,遂向文物部门报告,经工作人员用毛刷扫净、清理干净碑面上的泥土后,露出了乾隆题写的“金台夕照”四个大字,终于确定了金台夕照的位置,揭开了几十年来的一项考古之谜。</p><p class="ql-block">(此碑正面两侧有人为破坏痕迹、金台夕照四字有点模糊)</p> <p class="ql-block">而在2001年发现石碑的所在地,在清代时曾是镶白旗的一个叫苗家地的校军场,传说校场中曾有一个高台就叫金台。有文记述此景是:“空旷处建有一高台,每年在春分、秋分时节夕阳西下后,仍有一缕阳光照能够照射到台上,甚是奇异”。当年乾隆皇帝路过此地时看到台上金光闪耀,得知此地名为苗家地,他担心苗姓因此而兴,恐于大清不利,于是便命立碑镇之,并对此地命名为“金台夕照”。因此此碑的争论才有了准确的坐标和定论。</p> <p class="ql-block">(金台夕照)拓片来自《<span style="font-size:18px;">娄旭在玩儿</span>》燕京八景 之 金台夕照,顺谢娄老师</p> <p class="ql-block">现在《金台夕照》碑的位置就在东三环路的西侧财富中心的小广场内,东临著名的中央电视台(大裤衩子)和号称北京第一高楼的《中国樽》、南邻国贸大厦、四周高楼大厦多多,是一个寸土寸金的绝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也许是当年乾隆皇帝真的有超人的慧眼,也许是历史的巧合,不管怎么说这里决对是一个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西山晴雪"碑矗立在香山公园半山亭北,虽经岁月沧桑,但石碑上乾隆御笔碑文"西山晴雪"熠熠生辉。相传乾隆十五年,一冬五雪,入春无雨。皇帝和大臣忧心忡忡。一天,乾隆等人到香山打猎散心。出西直门经青龙桥时,望见香山山凹一片洁白,酷似积雪覆盖。皇帝大为惊喜,赶来细看,原来是十万杏树勃勃生机,漫山遍野的杏花沁人心脾。乾隆皇帝触景生情,欣然提笔"西山晴雪"。也有记载说乾隆皇帝赞叹不已西山雪后的壮观景象而亲题碑文。"西山晴雪到底源于西山雪后的银妆素裹的壮美景象,还是十万株杏树生机勃勃,漫山遍野的杏花沁人心脾,已无从考究,不过留给人们的是美好的遐想。</p> <p class="ql-block">“燕京八景”始于金章宗年间。卢沟桥的东西两头各立御碑一通,东头为清代乾隆帝御书“卢沟晓月”碑,西头则是清康熙帝于1698年为记述重修卢沟桥而竖的御制碑。 古时这里涧水如练,西山似黛,每当黎明斜月西沉之时,月色倒影水中,更显明媚皎洁,从而成为古代著名的燕京八大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卢沟晓月》 乾隆 </p><p class="ql-block"> 茅店寒鸡咿喔鸣,</p><p class="ql-block"> 曙光斜汉欲参横。</p><p class="ql-block"> 半钩留照三秋淡,</p><p class="ql-block"> 一蝀分波夹镜明。</p><p class="ql-block">碑文为:“康熙七年,秋雨成灾,卢沟桥的东北面,被水毁坏处有十二丈,于是命工部侍郎罗多等人,挑选工匠督造挑浚,疏导水势,复架木以通行人,然后砌石为梁,整修如旧。自此,万国梯航,及民间之往来者,咸不病涉……爰勒丰碑,永垂不朽(碑文少有残缺)</p> <p class="ql-block">每到月满时节宛平城外月色朦胧,美丽的月亮倒映在永定河之中,更显明媚皎洁。站在卢沟桥上,人们可以欣赏到“一日三月”的旷世奇景了。</p><p class="ql-block">(卢沟晓月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乾隆曾写《玉泉垂虹》诗曰:“涌湍千丈落垂虹,风卷银涛一望中。声震林梢趋众壑,光浮练影挂长空。跳波激石珠丸碎,溅沫飞花玉屑红。自此恩波流处处,公田时雨泽应同。</p> <p class="ql-block">”但是乾隆皇帝后来又多次实地观察发现认为泉水是从石缝中流出,并没有形成瀑布,不能叫“玉泉垂虹”,而泉水“喷雾如珠”,很像济南的“趵突泉”,所以改名为“玉泉趵突”。此泉水质极佳,味道甘甜,孕育了著名的《京西稻》、是明清二朝的御用水源。</p><p class="ql-block">(此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乾隆十六年(1751年)写赋诗:“断戌颓垣动接连,当时徒说固防边。洗兵玉垒曾无藉,守德金城信不穿。泉出石鸣常带冷,日含峰暖欲生烟。鸣鞭阿那羊肠道,可较前兹获有田”。并题写“居庸叠翠”,立碑于居庸关东南的大道旁。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原碑已不知去向,只有碑座遗弃在公路的西侧。</p> 后记 <p class="ql-block"> 据考燕京八景在近代历史中都曾遭受过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是清朝后期,朝政腐败,国力衰颓,倭寇入侵,内乱不断,八景的各处石碑因长年风化,不但碑文字迹模糊不可辨认,石碑倒地、没于荒野,多处美景,早已名存实亡,尤是咸丰十年(1860年)和光绪二十五年(1900年)经两次外国匪军烧杀劫掠,花木凋敝,建筑破败,后又经民国战乱、破旧立新,多数美景均不复存在,最近时期国家有关部门几十年如一日大资金大力度的重建、修复、各处美景得以保护与恢复,“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守好这方碧绿,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造福于人民让我们的子孙共享自然之美、功在千秋 。</p><p class="ql-block"> 今天温度有点偏高,但终于一天连续寻到两通石碑,加上不能实地观看的终于凑齐了八大美景,哈,即锻炼了身体又增加了历史知识,这个中秋值了。</p><p class="ql-block">成稿于:2022年中秋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