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石榴籽样紧紧抱在一起

徐培春

<i> 宁洱县普洱民族团结园</i> “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样紧紧地抱在一起”是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核心经验之一,是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这句朴实却生动形象的语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哲理。 普洱<i>民族团结园内栽种的石榴树上挂满鲜红的石榴果。</i> 早在70年前,刚解放的西南边陲民族集居的夷蛮之地,就有一群胸怀民族大义的代表,他们坚定跟共产党的决心,冒着生命危险发出“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的呼唤和呐喊。70年过去了,这个誓言始终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而那场血雨腥风的岁月里发生在普洱大地上的“立碑盟誓”故事,也早被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千秋典范。 <i></i><i>2010年2月,宁洱县被国务院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i> 解放初期的思普大地,因长期处于封建割据和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敌我问题、阶级问题和民族问题相互交织,内忧外患,局势复杂混乱,新生的人民政权受到极大威胁,边疆少数民族群众对“是否听共产党的话跟共产党走?”的问题犹豫不决。<br data-filtered="filtered"> 1950年8月,党中央从实现民族团结、消除民族隔阂、巩固边疆稳定的战略高度出发,决定从全国各地兄弟民族中选派代表到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国庆盛典。 <i> 进京观礼团合影</i>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思普区动员了哈尼、彝、拉祜、佤、傣等35名民族的土司、头人代表,并安排了8名随行人员共43人组成普洱区赴京观礼代表团到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国庆盛典。<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心怀重重疑虑的边疆民族代表团到北京参加了国庆周年观礼,多次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游览祖国山河、收到国家领导人赠送给的礼物......代表们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自内心地发出:只有共产党才会给各民族群众带来幸福;只有共产党才是各民族群众可以依靠的靠山的感慨。 <i> 毛泽东主席给进京代表俸郁清的题词</i> 1950年12月26日,代表们返回到普洱(现宁洱县,下同)。<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此时,思普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大会正在普洱召开,赴京代表团的顺利归来,给大会注入无限活力。<div> 1951年元旦,在普洱红场召开了千人大会,举行了隆重的剽牛、喝咒水仪式。地委书记张钧同志带领大家庄严地进行宣誓:“我们廿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之后,民族代表自愿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至此,普洱大地上矗立起滇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绝无仅有的、象征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历史丰碑——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div> <i> </i> <i>1950年元旦,进京</i>佤族<i>代表拉勐在普洱红场举行的盟誓大会现场剽牛。</i>(<i>闫继平)</i> <i>2010年3月,张钧夫人郭庆云在民族团结展馆厅张钧事迹照片前久久驻足凝视。</i> 半个多世纪的风霜洗礼,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光彩依旧,傲视苍穹,先后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它为巩固边防稳定、维护祖国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见证和记录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思普大地各族群众恪守誓言、勠力同心、共同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的生动实践和辉煌成果;它不仅仅是边疆民族地区群众一心一德跟党走的铿锵脚步,更是“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优秀答卷和具体实践。 <i> 欣欣向荣的宁洱县城</i><br><i></i> <i>民族团结精神代代相传——学生参观普洱民族誓词碑展馆。</i> <i> 各族人民像石榴籽样紧紧拥抱在一起。</i>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是云岭大地上的历史丰碑,是民族团结的千秋典范,是国家意志和人民心声最有机的统一,体现了共和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实基础,它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将永远为后人所景仰。 <i> 民族团结誓词碑签字代表方有富给孩子们讲解民族团结精神。</i> <i> 祝福祖国更美好!</i> 注:部分图片来自宁洱县摄影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