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那还是在1993年春节前的1月19日,铁四局宝中(宝鸡一一中卫 )线工程指挥部的指挥长石麟同志,专程来到住在平凉市四十里铺的四局二处工程指挥部来找我,提议春节后由我处工指派员𠄘担由五处施工的老爷岭隧道出口的施工任务。那时我担任二处宝中工指常务副指挥长,石总虽说是在征求我的意见,但我心里明白,这是上级的决定,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p> <p class="ql-block"> 老爷岭隧道全长3958米,是宝中线最长的隧道。其地质特点是各类围岩复杂多变,膨胀土、砂砾岩、老黄土及地质断层破碎带夾杂其中,特别是进囗端,几乎全是遇水即化为稀泥的的膨胀土。出囗端老黄土虽然多,但含水量也大大超过我们二处施工的大寨岭隧道,黄土见水自然也是稀泥一滩。自1991年5月开工以来,五处的职工不畏艰难,奋勇战斗取得了不俗的战绩,但由于地质复杂,施工举步维艰,照目前的进度已经无法确保全线铺轨进入我局标段的工期安排,事实上,老爷岭隧道已经成了全线施工的"拦路虎"。</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面对石总的提议,我没有立即表态,心里还是有顾虑的。我处施工的大寨岭隧道刚刚处理完全断面73米的大塌方不久,还有1000多米没有贯通,工期压力同样巨大。再者,黄土隧道施工国家没有规范,我们也缺乏经验,随时随地可能会遇到不可预测的地质灾害,如果再接个老爷岭,成功了还好说,万一不成功对单位对个人都是个很大的挫折。但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这个道理我还掂的清。于是我把这些顾虑抛在脑后,和处工指其他领导同志碰头后,决定把任务交给距老爷岭最近、地质条件相似、施工方法相同的二处二队。</p> <p class="ql-block"> 二队的这支队伍,是我6年多与近5百职工历经风雨、一路坎坷共同走过来的。自从85年二处段改队以后,经过建阜阳啤酒厂、阜阳站改、漯阜线改造和新建商阜线的锤炼,后又调至宝中线,担仼大寨岭隧道进囗端的施工。如果说,如此重大的打增援任务放到两年前我还有一絲犹豫的话,那么,对才刚刚经过战胜大塌方考验的他们,我就象相信自己的左右手一样,完全信赖他们。在我参加的二队领导班子的打招呼会上,大家纷纷表示,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打好增援老爷岭这一仗。随后,他们就立即暗暗行动起来,迅速确定了所上人员、机械、后勤等具体事项。为了备战更充分,春节前我带上二队的队长杨振坤、副队长吴成福(春节后调一队当队长去了)、工会主席刘建国等人悄悄来到老爷岭隧道进行工地调查,从思想上、组织上和物资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p> <p class="ql-block"> 春节过后的3月1日,局、处同时下达了增援老爷岭隧道出囗的调度命令。二处处长、宝中工指指挥长李中庸(后提任铁四局局长)同志亲自来电叮嘱,要挑选精兵强将上前线,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务必打胜这一仗。3月1号中午12:00整,双方在隧道出口进行了"瞬时交接"。所谓的"瞬时交接",就是在这一刻你出洞,我进洞,在洞口完成交接,生产不能停。五处工指指挥长程聚生同志(在李中庸局长之后提任了局长)做了大量的工作,他要求下属单位,要保证二处来的队伍,打开龙头有水,推上闸刀有电,拧开阀门有风(施工所用的高压风),要能立即住宿、做饭和开工,并提出"宁可自己困难万千,不让弟兄一时不便"的口号。确实,当我们来到职工宿舍,只见门窗完好,地面清洁;厨房炉灶齐全,甚至烧开水的锅炉和煤都留给了我们。工地的发电机、空压机、挖掘机和梭矿车也都完好无缺地摆在那里。看到这一切,我们都为兄弟五处宽广的胸怀而感动不已,使交接变得非常顺利。</p> <p class="ql-block"> 工地接手后,二队的同志觉得隧道的施工环境比较被动,队长杨振坤、副队长张国华同志和我商量后,一致决定暂时停止掘进,先整治施工环境,改善施工条件。考虑整治工作量比较大,短时间内难以达到标准,我狠狠心同意他们用一个月的时间"先磨刀,后砍柴″,优先进行整改工作。我随后向尚在工地的石总汇报并提出:请求在一个月内,上级别给我压进度!石总爽快地答应了。我又电话请示上级,李中庸处长也表示了支持。</p> <p class="ql-block"> 随后二队的同志们紧张而有秩序地投入到现场整改工作 。他们首先加深了巷道两侧的排水沟,每天专人负责疏通,要达到穿着皮鞋进洞的标准;其次是从洞外返运回1000多方弃硅,抬高有轨运输的道床,加固枕木,使电瓶车要达到20千米时速;其三是拓宽弃碴场和混凝土搅拌站的轨道曲线半径;其次是检修各种设备,更换老化破损的电缆、电线;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将长达百米的上台阶改为10米左右的短台阶。</p> <p class="ql-block"> 到三月下旬,隧道的施工环境基本整改完毕,当月进尺仅有6成洞米。石麟指挥长和我说,"这个月我也为你顶着很大的压力,局调给我打了好几次电话,问怎么队伍越换越没进度?我回调度,我给人家冯天旺拍了胸膛,三月份不催进度″。我斩钉截铁地回答石总,"下个月你再看吧"!处长李中庸同志也一样屏住呼吸,一个月一次也没过问过我进度。越是这样,我越是感到压力巨大。从他们的支持中,我从内心深处在感谢他们这些坚强后盾的同时,也从他们的身上获取了坚定不移地完成任务的坚强信心。</p> <p class="ql-block"> 整改结束后,他们从三月末初就立刻投入到大干的热潮中去。为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二队继续采用在大寨岭隧道中实行的行之有效的"五定承包责任制"。即对作业班组实行:定作业数量;定作业时间;定班组人员;定安全质量作业标准;定奖罚。为了保证"五定承包责任制"的落实,班组双方在交接班时,由双方班组长、领工员和技术员四方签字,到月底以此作为计算奖罚的依据。q</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老爷岭隧道上导贯通时二、五处会师点的领导合影。从左往右依次为局隧道专家罗传义、二队队长杨振坤、五处工指挥长程聚生、二处处长李中庸、局宝中工指指挥长石麟(戴黄色安全帽者)、二队付队长张国华、作者本人、二处工指总工程师刘为铭(已故)。]</p> <p class="ql-block"> 在对施工现场推行"五定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对生活后勤方面也采取了不少措施。由于实行了弹性作业制,工人下班吃饭都打破了原有的规律,因此炊事班、锅炉房和洗澡间都采取了三班制,不管工人何时下班都有热饭吃,有热水喝、有热水澡洗。周末,食堂还烤蛋糕、做卤菜。考虑到工地距市镇远,还在驻地开办了日用百货和糖烟酒的小卖部,以平价卖给内部职工。</p> <p class="ql-block"> 上述措施极大地提高了职工的积极性,工作非常自觉主动,往往上个班组还没有下班,接班的工人已经提前等在掌子面。四方签字还没完成,下道工序已经开始施工起来。在隧道施工中,要论体力劳动最重的还数是掘进班组。那时的机械化程度还不高,隧道起拱线以上的开挖,全靠风镐臂裂,再配以洋镐、铁锹,弃碴再用手推車倒向下台阶。每个班组11人每人六个小时,要开挖近2立方米,进尺1.5米。下台虽然是挖掘机开挖,但修边和边角的弃碴还得靠人工爬高上低的施工,每一步都要耗费很大的体力。亿万年的老黄土坚硬如石,再加上洞内温度高,一个班下来每人都是浑身上下淌水。所以,只要一到掌子面大家就先脱衣服,仅穿着裤头干活,看得直让人心疼。</p> <p class="ql-block"> 机修班也不落后。他们随叫随到24小时在工地待命。有一次发电机坏了,厂家要三天以后才能到场维修,机修班的同志们不等不靠大胆的自己修。他们大干一个通宵,上午9点多钟,才把机器修好。那天上午我8点多赶到工地,看到几个家属怀中抱着保温饭盒,在洞口的寒风中瑟瑟发抖的等待着彻夜未归、粒米未进食的丈夫。当我看到这一切,眼睛都湿润了。一一这就是我们那个年代的职工和家属!</p> <p class="ql-block"> 就这样,他们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士气始终高昂。当初一个施工循环要12个多小时,后来逐渐降为10小时、9小时,最后达到8小时,施工循环越来越快,一天平均达到三个循环,日进度自然也是一个月跃上一个台阶:三月份6成洞米,四月份83米,从五月到八月隧道贯通,月成洞都在百米以上,七月份更是创造了136米的隧道单口单工作面、人机混合施工(限制词确实是有些长,但说的不清会容易让人误解)的全国纪录(大寨岭隧道最高纪录是135米),于1993年8月8日比计划提前两天巷道贯通,8月16日与进口共同实现全断面贯通会师,贯通误差仅有11毫米,七个多月共安全优质的完成839成洞米,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我们的老爷岭隧道施工任务,确保了我标段铺轨的工期。</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老爷岭隧道出囗贯通时的庆祝场景,梭矿车上坐的是祝贺的当地驻军。</p> <p class="ql-block"> 在上导贯通的当天,局工指在洞口召开了隆重的庆祝大会,表彰了两个处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局、处领导也来到了现场,附近的驻军也派了两个班的战士,举着十几只信号枪,万弹齐发,星耀满天。周边的上千农民,也密密麻麻地站在山坡上齐声喝彩,观看盛景。</p> <p class="ql-block">上图右一为五处工指指挥长程聚生、右二为本文作者、左一为二队队长杨振坤。</p> <p class="ql-block"> 值此一役,二队的胸怀全局的协作精神,顽强拼搏的高昂斗志,从严管理的组织纪律,深受局处领导的好评,因而连续第三年被铁道部评为"双文明优秀单位"的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作者与当地驻军教导队的领导在洞口合影。</p> <p class="ql-block"> 宝中线老爷岭的这场战役一晃就过去了近三十年,许多事情已经忘怀,但唯有这件事经常在我脑海中萦绕盘旋,挥之不去;那些与我同战斗共患难的战友,同样也是音容笑貌,历历在目。现在的我们这一代人已经进入暮年,当年的战友也大多分居在天南海北,相见不易,我谨以此文纪念与各位领导和二处二队的战友们共同战斗的珍贵岁月!</p> <p class="ql-block"> 2022年8月31日 于合肥铁四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