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风雨

海风

<p class="ql-block">1925年,当时的民国政府要求各地修建以革命之父孙中山命名的建筑物。厦门于1926年开工建设,命名为树庄路的新马路(新华路至思明南路)适逢其时,得以命名为“中山路”。厦门中山路1929年初投入使用。百余年来历经风雨,交织着华侨资本与对外商贸,见证了厦门百年的变迁。文革期间,中山路更名为东方红路。</p> <p class="ql-block">近代百年,从思明南路到海口,不足一公里的半条中山路及其周边,历经了风风雨雨。</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保存下来的骑楼街道历史文化遗址和闽南街市风情,见证了厦门城市历史发展的过程,留存了城市宝贵的文化记忆。</p> <p class="ql-block">厦门华侨银行萌芽于1877年在厦门批立的批馆,批在闽南语中是信的意思,侨批即海外华侨的家书,但它实际上是汇款凭证。"南洋钱,唐山福",浪迹海外的闽侨具赡家传统,华侨银行就是专为他们办理家属汇款业务的银行机构。华侨银行早已迁出,但老华侨银行至今保持着骑楼外观,“华侨银行”四个红字依旧醒目,透过紧闭的大门,可以看到空空的柜台,在上个世纪前,这里曾是那么的忙碌与喧嚣。</p> <p class="ql-block">华侨银行是当年厦门人与南洋华侨之间血脉紧紧相连的历史见证。南洋风情的骑楼,加上了闽南传统的绿琉璃门楼屋顶,骑楼的门柱上又加上富有中国特色的廻云纹装饰,为中山路骑楼添上了中国气派和闽南色彩。</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留给厦门人最深刻的印记,除了商业中心,还有在这里萌发和生存过的文化事业。有资料记载,民国初年至抗战之前,厦门先后创办过二十四种报纸,有相当一部分就在中山路或附近的商业圈。 历史上有过四家《厦门日报》,其中三家选址与今天的中华街道相关。第一家于1933年由当时的厦门商校校长陈式锐创办,社址在中山路180号。第二家《厦门日报》社址在距中山路不到五百米的升平路,1945年创办时名《厦门青年日报》,后改为《厦门日报》。第三家就是今天的《厦门日报》,1949年10月22日诞生于中山路67至71号,原永安堂药局旧址。</p> <p class="ql-block">爱国侨领、万金油大王胡文虎,1932年在厦门中山路设立虎标万金油永安堂药局。1935年9月1日在此创办《星光日报》,1937年再办《星星晚报》,随同《星光日报》赠阅。悬壶济世的医生商人,想以他的万灵药膏,为千疮百孔的祖国疗伤。</p> <p class="ql-block">永安堂左侧的中山路63至65号,当年是丽池舞厅;右侧的73至75号,是原国民党厦门市党部机关报《立人日报》社址。</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块风水宝地,谁都想占有或沾一点灵气。厦门沦陷时,永安堂被日本人占用,他们创办的《全闽新日报》鸠占鹊巢。日寇投降,永安堂收归主人,1946年3月《星光日报》重新登记复刊。20世纪80年代这里是厦门市图书馆,后来又做过华侨友谊商场。只有永安堂旧址的拱形钟楼尖顶,还依稀保留旧时模样。</p> <p class="ql-block">小走马路原是一条不知名的山路,郑成功在此练兵时经常在路上跑马疾驰,老百姓便把这里叫做小走马路。“泽被甘棠”的牌坊和“鼓浪巡河功万寿,鹭江车渡证五缘”的坊联却能验证民族英雄的伟岸风姿。</p> <p class="ql-block">小走马路上台阶的定安路71号是“厦门各界抗敌后援会旧址”。</p> <p class="ql-block">建于1929年,原为妇产科诊所,故称「保生堂」。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联合抗日,1937年7月28日,“福建省各界抗敌后援会厦门分会”在此宣布成立,它成为了厦门各界爱国抗敌活动的珍贵见证物。</p> <p class="ql-block">天仙旅社是厦门最古老的旅馆之一,1933年由新加坡华侨吕天保创办,1936年12月30日著名诗人郁达夫来到厦门时,就下榻于天仙旅社432房。著名的民盟早期领导人李公朴也曾下榻过天仙旅社。</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的高人气辐射出了周边道路商业的繁华。大中路、升平路、镇邦路、霞溪路、思明南北路,都是店面密集且特色鲜明。她们全都通向中山路,宛如中山路的支流,分享着中山路的人气。</p> <p class="ql-block">小走马路对面的大中路17号是棉布公会旧址。</p> <p class="ql-block">大中路尽头右侧的旗杆巷1号这幢很不起眼的小楼,是中共(闽中)厦门工委1946年5月至47年3月的联络站旧址。这是地下党员吴学诚、胡冰夫妇的住所,也是地下党联络、开会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大中路尽头向右是著名的民主大厦。该楼原名厦大旅社,但与厦门大学并无联系。厦门沦陷期间,被日本商人柏原洋行店东中津占用,改名“柏原旅社”。抗战胜利后,厦大旅社恢复经营至1956年停业。1951年起,农工党、民盟、民革等民主党派厦门市委员会陆续入住办公,大楼改称民主大厦。大楼现为厦门基督教青年会(YMCA)的办公地与活动场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1年,爱国志士汪鲲、苏群英在这里成功刺杀日方在厦门的最高指挥人员泽重信,极大鼓舞了抗战的士气。1945年10月3日,厦门政府在此处接受日军投降,完成厦门市的接管。</p> <p class="ql-block">位于民主大厦后方的天一楼巷,有一座精美的红砖楼,现常被人称为“天一楼”。这座大楼由同安石浔的吴文屋、吴清体两兄弟建造,落成于1931年,实际名为“吴庆让堂”。大楼外观巍峨挺拔,气势不凡,精雕的花岗岩基座,闽南红砖墙体,堆塑的西洋花式窗楹,加之以半圆形探出式的门庭及阳台,展现出中西合璧精美的建筑艺术。</p> <p class="ql-block">从庆让堂穿巷而过,便是方毅同志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方毅同志出生于厦门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少年时期就接受进步思想,毅然投身革命,在闽南地区从事党的地下革命斗争和武装斗争;在上海的国民党狱中受尽酷刑;抗日战争时期,方毅同志不畏艰险、奋勇杀敌;解放战争时期,方毅同志服务大局,屡建奇功;新中国成立后,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是我国对外经济合作事业的开拓者。“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方毅同志先后担任过中国科学院院长、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是为数不多担任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厦门人。</p> <p class="ql-block">位于中山路尽头靠海口一侧是1932年创办的大千旅社。这是当时归国华侨回到厦门探亲访友的主要落脚点。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曾于1933年入住此社。厦门沦陷期间,大楼历经轰炸等一些列事件。建国后,这里改为外贸大厦,是厦门外贸局的办公场所,我曾工作过的第四个单位就曾诞生于此。这里现作为春光漫心酒店在营。</p> <p class="ql-block">厦门近代史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如此集中的地方不是很多。可谓,半条中山路浓缩了厦门百年近代史。其实,另外半条中山路及其周边也有不少的故事,有厦门的古城墙,有中华第一圣堂,有陈化成故居…只不过那半条因为城市改造已面目全非,发生的故事也更加久远。</p><p class="ql-block">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今天的中山路人迹罕至,全然没有往日的繁华,这固然有疫情横行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大型商圈的兴起,而古老的中山路却没有适应现时商业模式的变化,至今还沉睡在历史的岁月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