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孙雅兰 </p><p class="ql-block">自从两年前搬到城里,离孔望山仅1.6公里之遥的便利,对于我这个深居简出的人来说,莫过于是最好的去处了。于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经常乘闲暇时,与家人一起,或约上三两闺友,或踽踽独行,去闹市之外寻求这片喧嚣红尘中的净土。 有人说,孔望山总共才123米来高,实无可攀之念。而我却很不认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孔望山积淀着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犹如一部厚重得让人读之不倦的史书。当你踏入孔望山之内,随处可见石径两边的木牌上,刻写着《论语》里的道德、教育之类的语录,仿佛你在一边登山,一边有孔夫子为你讲述着诸多向德为善的道理。一路行径处,山花朵朵,碧草青青。老树盘根,古木参天。苍松傲挺,翠竹摇曳。各种果树,遍布山野。一块块大小不一的花岗岩石,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尽显千姿百态。山上的一遗迹,一传说、一诗文……皆值得你去思索与探寻。</p> <p class="ql-block">在炎炎夏日,我尤为喜欢孔望山的清晨。我喜它的清凉湿润,爱它的诗意朦胧,更恋它的深邃幽静。当你从远处观看,整个山峦被一层淡淡的薄雾笼罩着,仿佛还未完全苏醒的样子。满山树木绿的苍莽,幽远而静谧。格外清新的空气,浸润着心田。沿着蜿蜒的石阶向上登行,两边的苍松、翠柏、老槐……向身后慢慢退去。不时有树叶上的露珠悄悄地滴落于石阶上。有时会有几滴调皮的露珠落我脖子上,一缕清凉瞬间由脖颈润到胸前。我停下脚步,闭目凝神,尽情享受着大山这份独有的馈赠。 孔望山青翠的竹林更是我最爱的去处。当踏上幽静曲折的竹林石径,一阵山风袭来,沁人肺腑,倍感凉爽,我顿时一扫所有的疲惫与不快,全身心的放松下来。尽情享受片刻后,沿着石板小径继续前行。此时晨曦微照,竹影婆娑,竹梢轻摇。便有几支纤细翠绿的金镶玉,轻盈袅娜的探出身子,在晨风中轻撩我鬓边的发丝。耳边不时传来悦耳的鸟鸣与山涧的潺潺流水声。我不由得陶醉在大自然的天籁之音里。我多想我就是林中的那一枝竹,沐山之雨露,听鸟鸣啾啾,悠然摇曳在一山青翠之中。</p> <p class="ql-block">在孔望山的东半山腰处,有一座坐北朝南、黄墙黛瓦的千年古刹,那就是曾经的龙兴寺,后在明代改为龙洞庵。沿着陡峭的石阶拾级而上,可看到古色古香、飞檐翘角的寺庙,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越发的庄严肃穆。立于庙前,只见厚重的朱红色庙门向内打开,我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敬畏之感,遂抛却一切杂念,心怀虔诚的踏入寺中。大殿内尊尊菩萨森立,小院清幽雅淡,游客稀少,唯有梵音袅袅,香火缭绕,氤氲在寺院的上空。</p> <p class="ql-block">院中有两棵千年古树,曾目睹改朝换代,历史兴衰,历经多少个世纪变迁后,依然相伴相望,守候花开花落千年。它们夜伴青灯古佛,日闻暮鼓晨钟,静静地挺立于大雄宝殿廊前。西侧的这棵是1200多年的古圆柏,上有两个硕大的树瘤,颜色深沉,纹脉沧桑。据说这树瘤要600年才形成一个,实属难得。古柏树四季常青,绿冠如盖,如一个忠诚的卫士,千年不变,屹然坚守在龙洞庵的院中。</p><p class="ql-block"> 紧临东边一阶之隔的是被誉为“中华最美古树”之称的糯米茶树。记得去年第一次见的时候,听庵里的师傅操着一口浓重的乡音为我们介绍这棵糯米茶树。此树有800多年历史,每年的四月下旬开一次花,花期在十天左右。花苞初露时似糯米粒般洁白饱满,晶莹剔透,因此得名糯米花。待花完全开放后,细长的花瓣,白的似雪。若采摘其花和嫩叶,可泡出芳香持久,沁人心脾的香茶。因第一年来的不巧,已是仲夏,于是我就期盼着明年的花期来了夙愿,未曾想今年又遇疫情没开放,只好心存遗憾,再待来年了。</p> <p class="ql-block">每每登山中,我常常惊叹孔望山的汉代圆雕石象雕琢的逼真。骄傲着这里的东汉佛教摩崖造像是中国佛教最早的石窟。也总是徜徉在巧夺天工的龙洞上那唐、宋、元、明各朝各代的名人文豪所留的题刻前。留恋苏东坡纵情挥毫承搓亭的诗文。思索原始时期祭祀用的杯盘刻石如何的凿制。当一路留恋一路探索这些历史风光后,终于登上山顶,站在孔子望海的石像前,山风拂面,凭栏远眺。只见远处群山起伏,绵延不断,仿佛延伸的没有尽头。再俯瞰远处的村庄、楼群、绿树等,好似售楼部展厅里展示的模型,十分的渺小。此情此景,竟让我心里也收获了“一览众山小”的征服感。</p> <p class="ql-block">在石像的右前方有一棵许愿树,树上挨挨挤挤的挂满了人们许愿的红绸。山有情,圣有灵,红红的许愿带,满载着仰慕先圣的人们对莘莘学子的美好期望,随着孔圣人手捻胡须,若有所思的目光,悠悠地飘荡到心中的诗和远方!孔子登山望海的典故,也因此衍生出种种有趣的传说来。虽说法不一,但也各有各的神彩。</p><p class="ql-block"> 相传在两千多年以前,这里被称为郯国。孔望山则叫龙兴山,山头不大但陡峭。山的东边是一望无际的大海。</p><p class="ql-block"> 那日,孔夫子携颜回、子路、等众弟子去周游列国,传礼讲学来到了郯国。马车行到龙兴山旁,孔子觉得疲累,叫弟子停车小憩。忽听山的东面传来“轰轰……哗哗……”之声,遂与弟子们上山查看。</p><p class="ql-block"> 孔子从未见过大海,见是滔天巨浪拍打岩石发出的声音,心中顿觉壮观。赞叹之余,忽觉口渴,便叫身边的子路去取些水来喝。子路应了一声,刚掉头准备下山取水,突然身后传来“哈哈哈……”大笑声。孔子见一手拿鱼叉肩抗渔网的老渔夫,便问为何发笑。老渔夫说:“一看你们是外乡人,没见过大海,这海水又苦、又咸、又腥,人岂能喝。给,这是玉带河的水,拿去解渴吧!”边说边解下腰间装淡水的葫芦,递给了孔子。孔子接过水又是惭愧又是感激。随即借以此事对众弟子到:“为师的‘生而知之者,上也……’的言论是不正确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才是知也!” 言罢转身正要下山。这时,颜回指着山下喊到:“老师,您看!”孔子低头顺着颜回指的方向一看,海滩边有无数只招潮蟹向着山上不停地挥舞着大螯,似在欢迎山上的客人。孔子感叹到:“这里连螃蟹都如此知礼,何况人乎!”于是,带领众弟子直接回鲁国去了。</p> <p class="ql-block">典故已成为亘古不变的历史,传说便成了海州古城人世代传颂的雅谈。正是有了这些历史与传说,才丰厚了孔望山文化的底蕴。在经过几千年的沧海巨变后,依旧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加上如今得当的保护修缮,眼前苍翠清秀的孔望山更是今非昔比。回首往事,第一次登孔望山的情景浮现在眼前。 </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咋暖还寒的早春时节,我正读初二。我们这群不知愁滋味的少年,满怀青春的激情,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骑车去登山。整个上午同学们在花果山的层峦叠嶂里流连忘返,后在老师的催促下,下午才骑车匆匆赶到相隔20多公里的孔望山。</p><p class="ql-block"> 当到达孔望山的山脚下,也许是还沉浸在花果山的秀丽美景里,“低矮”的孔望山,与我们意想中的青山大相径庭。大家顿时失去了来时的兴致,心中那股热切的期望,瞬间化为了失望,然后上也匆匆的窜到山顶,“走马观花式”看了一眼孔子与弟子登山望海的石像,觉得眼中再无其他风景,就下也匆匆的结束了这场登山之旅。</p> <p class="ql-block">如今想来,真是年少不识山之趣,读懂已是半百时。我们这些未经过岁月洗礼生活磨砺过的少年,哪能读懂山的深远与灵性。等年华渐老,真正领悟到生命存在的真谛时,才有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悟性。作家贾平凸曾在《读山》里这样写到:“我总是在黎明,在黄昏、在日下、在雨中,以我的情绪去静观,它们就有了别样的形象……”是啊,山是沉默的,树亦是无言的。你若用心去读它的青绿、它的灵动,它的隽永、它的故事……它将会赋予你远离喧嚣琐事的宁静,让你心自安然,我自丰盈。</p><p class="ql-block"> 沉稳敦实的孔望山,饱含着古城人的人文精神与质朴情感。几千年来,风雨不惧,荣辱不惊,朝迎旭日暮看云,静静地卧在古海州城的城东。当你觉得人生有些许困惑时,不妨偷得半日闲,来孔望山走一走,山上的每一缕风,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都能让你感受到它们的呼吸与蓬勃的生命。彼时,你会和我一样,毫不犹豫,发自内心的,爱上孔望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