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幸福是什么?<br>一千个人来回答,就会有一千种答案。<br>在城市,<br>幸福或许是一家人饭后漫步在江边,享受着江风习习;<br>幸福或许是大人带着小孩在旺城商场,享受着休闲购物;<br>幸福或许是情侣倘徉在潘塘公园边,享受着花前月下。<br>.......<br> 但是,在梧州市苍梧县边远的大山深处,您能感受一位女老师的幸福是什么?<br> 2017年,我作为优秀党外干部被市委组织部、统战部安排到苍梧县梨埠镇挂职副镇长,有幸感受到这位女老师的幸福感。<br> 刚到镇工作,镇组织委员就向我介绍全镇的情况,特别提到全镇最艰苦,有梨埠“西伯利亚”之称的--蒌底村,它是全市九个深度贫困村之一,也是一个充满民族风情的瑶族聚居村,而那里有一个坚守教学点二十余载的瑶族女老师,中央电视台曾经在2005年采访她的感人事迹。镇组织委员的特别介绍,增加了我对这个神秘而遥远的瑶族聚居村向往以及那位瑶族女老师的好奇和敬佩。<br> 挂职的大半年时间,由于我协助分管扶贫工作,全镇12个村,我已跑了11个村,只有蒌底村由于要翻山过河,路途远,去了几次都不成功。还有二个月,我就要挂职期满,难道真的要留下遗憾吗?机会来了,六一前夕,市民建领导让我物色一个贫困村进行六一扶贫助学慰问,我马上想到了蒌底村那位女教师和她的教学点,于是,同镇中心校李校长联系,采购了教学点迫切需要的课桌椅、文具书包以及市新华书店捐赠的课外书去慰问。<br> 5月,已进入初夏,天气已开始炎热了,终于可以去遥远的瑶族村了。早上8点,我带领爱心人士从市区出发,坐一个半钟的车,来到爽岛水库,再搭船沿着水库溯流而上一个多小时,来到瑶山脚下,原本答应用拖拉机接我们的村小学校长,临时有事不能接我们,我们只有步行去教学点了。<br> 眺望远方,连绵起伏的山峦和葱葱茏茏的树木,天空是那么蔚蓝,空气是那么清新,山峦是那么青绿,各色鲜花争相绽放,小花密布枝头,花香四溢,大自然的一切如此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风景确实很美。翻过6、7座山岭,走了一个多钟后,同行的电视台李记者已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我们只好放慢脚步,陪他慢慢走。<br> 中午12点多,在瑶寨山的山顶,我们见到了这个大山深处的小学——蒌底村龙旱教学点,黄老师和她的17个瑶族学生已排队欢迎我们了。黄老师小小的个子,脑后扎一个马尾,肤色黝黑,体格健壮,有着山里人特有的纯朴气质。没有过多的寒暄,来不及歇憩,黄老师马上带我们环绕四周参观起来。<br> 这是学校吗?教学点占地面积不大,一栋100多平方米的2间教室,一个150多平方米的小操场,没有耀眼的瓷砖地砖,没有钢管不锈钢的扶手护栏,没有升旗台,没有乒乓球桌,没有塑胶跑道,没有球场,整个学校连围墙都没有,前面就是陡坡和散落的村居。再往前望,就是云雾缭绕的群山和山后遥远的不可知的世界……。<br> <b></b>更令我惊奇的是,校长、班主任、语文、算术、自然、品德、音乐、体育、后勤就是黄老师一肩挑。这里上课不定时,各年级在一个教室里,教完一个班再教另一个班,每天讲不同年级的六种课程,课中要把控好教学及自学时间,同时管理课堂纪律,让不同年级的学生不相互干扰,如果几个班同一时间上课,就要安排的非常恰当,如果时间安排不恰当就会乱套,这是典型的乡村复式教学。课余还得烧水保证大家饮用,有时还要去家访。晚上,还要备课、批改作业,每天的工作量都在6节课以上。<br> 黄老师是老师,但又像妈妈,担负的角色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老师,更像是这些学生的妈妈,年幼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大都跟随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生活。黄老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经常为他们做饭、洗衣,让他们时刻感受到母爱的温暖。一天下来,几乎没有时间休息,一切显得那么不正规。<br> 不要小瞧这所不正规的学校,这是附近十几座山上孩子们上学最近的地方。<br> 蒌底村,实际上是一个由好几个自然村组成的瑶族聚居村,由于大山阻隔,每个村子之间都有5到10里的山路,还要翻山过河,望山跑死马,交通非常闭塞。如果龙旱村的孩子们都到不具备寄宿条件村中心小学上学的话,需要经过山路、水路,要跋涉将近3个小时才能到达,考虑到上学距离太远、路上安全等问题,镇里和村里对村中心小学和多个教学点经过几次的并校和拆分,保留了龙旱教学点,尽管龙旱教学点规模小,条件简陋,但孩子们到龙旱教学点,只要近1个小时的山路,可以就近上学了,黄老师也成为20多年来,坚守这个学校的老师。<br> 黄老师,名字叫黄玉芳,当地瑶族人,生长在一个贫困的八口之家,当地人都叫她的小名阿丹,在瑶族话里,阿丹就是美丽、美好的意思。<br> 1995年阿丹从梧州市师范学校毕业,当年,为了能让阿丹读上师范,家里背上了好几千元的债务。毕业的时候,本来学校已经给阿丹联系了去广东任教的机会,每个月的工资1000元左右,是阿丹当时收入的几倍,如果去广东,阿丹可以用这些钱还清债务和补贴家用。<br> 但是,阿丹认为蒌底村之所以贫穷,其中之一是没文化,没有文化,又说着一口瑶族土话,注定村民很难走出大山,要想脱贫,就要走出大山,到外面寻找机会,而要走出大山,必须要有文化,要有文化就必须让所有孩子上学。由于条件艰苦,很少有老师愿意来山村教学点,老师像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如果不留下来,这些孩子可能连小学都读不成了。<br> 凭着这个想法,阿丹最后还是决定回到没有自来水、没有电灯的大山里,做一个领200多元的代课老师,直到30多岁才转为公办老师。20多年来无怨无悔地留在这美丽的大山深处教学,阿丹也从一个20岁的少女,变成了一个40多岁二个孩子的母亲。<br> 岁月已在阿丹的一头乌发上留下少许白发,望去令人有些心酸,而她的微笑依然明朗。谈到她的学生,阿丹充满骄傲和幸福感。20多年,她总共教过200多个孩子,其中不少学生,终于可以走出大山,在城市工作了,有的是文员,有的是工人,也有人当了教师,而他们的启蒙教育就是从高山上这所"一个人的学校"开始的,看着一个又一个孩子走出了大山,进入了社会,看到没一个孩子被“辍学”,阿丹心里满是欣慰,随着有文化村民外出务工的增加,不但为贫困山村带来稳定的务工收入,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村里的贫穷和愚昧,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素质。<br> 挂职期满后,我从2020年5月8日的《梧州日报》报道看到,“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一批批帮扶力量来到这个偏远的村屯,从路桥、住房等基础设施到小孩上学、产业发展等都提出了解决措施,蒌底村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26.76%下降至现在的0.52%”。这个贫困率的下降,我想与阿丹的奉献和付出分不开的。<br> 阿丹20多年来,乐此不彼,把心中所有的温情化作无数份爱心,献给了家乡挚爱的瑶族小孩,浇灌着民族教育这块沃土,用自己心中对事业的热爱铸就民族团结情,使民族团结之花在蒌底村开得绚丽多彩。<br>幸福是什么?<br>幸福是村里的学生都读上书。<br> 没有城市的花前月下、浪漫散步、逛街购物;只有大山深处的寂寞、清贫、艰苦。这就是我感受到的一位瑶族女教师的幸福观,也是支撑一位瑶族女教师坚守大山20多年的信念。<br> 再见了可爱的阿丹,再见了美丽的蒌底村!我还回来看看的。 (完)<br></h5> <h5></h5>